“用人才”就會有人才
□ 長江日報評論員魯珊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個(ge) “用”字是核心、是導向。人才的價(jia) 值在“用”中體(ti) 現,人才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隻有通過“用”才能轉化為(wei) 新的生產(chan) 力。
越是用好人才,越能吸引人才。這個(ge) 道理,兩(liang) 千多年前就被實踐過。曆史學家在總結戰國時期的秦國崛起時,總會(hui) 提到“客卿製”——六國的人才,隻要對秦國發展有利,不論出身、國籍、所學門派,皆可來到秦國成為(wei) 客卿甚至丞相。曆史證明,“客卿製”的確是強秦的關(guan) 鍵。
引進人才不等於(yu) 引進名牌,引進人才也不等於(yu) 擁有人才。以“用”為(wei) 導向,需要防止一些認識誤區和錯誤做法。
比如重引進輕使用。為(wei) 引進人才而引進,貪大慕“洋”,追求虛名,用人才裝點門麵,結果水土不服、專(zhuan) 業(ye) 不匹配、發揮不了作用。要才盡其用,而不要當“人才收藏家”。
比如“人才標簽化”。引進人才看名頭,招聘人才看學曆,評價(jia) 人才看帽子,至於(yu) 實踐中的創新突破能力、與(yu) 事業(ye) 需求的匹配性反倒在其後。
比如迷信“外來的和尚會(hui) 念經”。武漢這麽(me) 大一個(ge) 城市,如果隻靠引進外來的人才,是不可能支撐城市發展的。隻要有“幾把刷子”,英雄不問本土和外來、不分身邊和遠方。在人才引育上,恐怕也有個(ge) 防止“燈下黑”的問題。
人才人才,關(guan) 鍵在人的作為(wei) 。用才方能聚才,聚才是為(wei) 了用才,唯有用其所能、任其所宜,才能最大限度發揮人才價(jia) 值。當前,武漢處於(yu) 高質量發展的關(guan) 鍵階段,尤其需要結合實際需要,真正把人才第一資源用在“刀刃”上。
打破那些“任人唯親(qin) ”“求全責備”“畫地為(wei) 牢”“論資排輩”的壇壇罐罐,讓各類人才在武漢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最大限度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營造“萬(wan) 類霜天競自由”的良好局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