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機器人當上“蠶娘”

發布時間:2023-09-12 10:52:00來源: 工人日報

  閱讀提示

  在現代蠶桑產(chan) 業(ye) 仙龍基地,家蠶的“糧食”不再是桑葉,而是經過科學配比而成的顆粒、糕狀“營養(yang) 餐”。昔日一個(ge) 普通的山村不但成為(wei) 全國現代蠶業(ye) 農(nong) 場的樣板,更探索出了桑蠶產(chan) 業(ye) 發展的“新絲(si) 路”。

  在幹淨整潔的蠶房裏,胖乎乎的蠶寶寶被置於(yu) 飼養(yang) 盤中,食物從(cong) 傳(chuan) 統的桑葉變成了“營養(yang) 餐”,“蠶娘”也變成了各種智能化設備……近日,記者走進位於(yu) 重慶永川區仙龍鎮的現代蠶桑產(chan) 業(ye) 仙龍基地,在這裏,傳(chuan) 統蠶桑產(chan) 業(ye) 正“破繭重生”。

  該基地相關(guan) 負責人告訴記者,作為(wei) 紮根農(nong) 村且科技含量十足的養(yang) 蠶基地,智能化養(yang) 蠶在這裏變成了現實:1平方米的空間可以養(yang) 1萬(wan) 頭蠶,4000平方米蠶房滿負荷生產(chan) 後,年產(chan) 繭40噸,且隻需要10個(ge) 左右的技術工人操控設備就能完成生產(chan) 任務,還不受季節、天氣的影響實現全年無間斷養(yang) 蠶,現代化的蠶房讓傳(chuan) 統桑蠶業(ye) 走出了“新絲(si) 路”。

  通過無人設備投喂

  過去,農(nong) 家婦女采桑養(yang) 蠶,被稱為(wei) “蠶娘”。在永川區現代蠶桑產(chan) 業(ye) 仙龍基地,除了管理崗位和設備操控崗位由具體(ti) 工人負責,“蠶娘”的工作幾乎都交給了機器人。

  據了解,該基地是永川區與(yu) 西南大學開展校地合作打造的城鄉(xiang) 融合發展示範點,包含3000平方米的家蠶智能養(yang) 殖基地、700餘(yu) 畝(mu) 新型桑園、300平方米蠶基藥業(ye) 實驗基地和50畝(mu) 科普示範基地,是一個(ge) 集轉化、生產(chan) 、教育、科普、觀光旅遊和人才培養(yang) 於(yu) 一體(ti) 的綜合性現代化智慧蠶桑產(chan) 業(ye) 園。

  “傳(chuan) 統的農(nong) 戶養(yang) 蠶模式,一張蠶需要50多個(ge) 蠶簸,農(nong) 戶投放桑葉需要彎腰上萬(wan) 次,將蠶簸端進端出,不僅(jin) 勞動強度大,而且費時費力。”該基地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以往,養(yang) 蠶是個(ge) 不折不扣的體(ti) 力活,而基地采用現代科技實現了工廠化養(yang) 蠶,讓蠶農(nong) 告別了苦與(yu) 累。

  該工作人員說,養(yang) 殖基地分為(wei) 小蠶共育室、大蠶飼養(yang) 室、飼料加工室等多個(ge) 專(zhuan) 用房間。每個(ge) 房間均實行機械化、智能化作業(ye) ,工人隻需輕鬆操控儀(yi) 器就能達到高產(chan) 質優(you) 的效果。

  在這裏,蠶寶寶生活的房間要求是無菌環境。

  記者來到蠶寶寶居住的“公寓樓”,隔著透明的玻璃可以看到,堆垛整齊的塑料筐整齊排列在蠶房內(nei) ,室內(nei) 還配備了空調和通風設備,可以把溫度、濕度設置在適合家蠶生長的恒溫範圍內(nei) 。

  西南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生物學研究中心副教授沈關(guan) 望說,這裏的蠶房被打造成10萬(wan) 級無菌恒溫恒壓控濕空間,到了喂食時間,自動導引運輸小車便將一摞摞放置蠶寶寶的飼養(yang) 盤運送到自動投喂係統,再通過無人設備投喂,每台無人投喂機可同時投喂2萬(wan) 隻蠶。

  蠶寶寶吃上“營養(yang) 餐”

  我國作為(wei) 世界上最早養(yang) 蠶織絲(si) 的國家,蠶桑產(chan) 業(ye) 至今仍是一些地區富民強區的支柱產(chan) 業(ye) 。在現代蠶桑產(chan) 業(ye) 仙龍基地,家蠶的“糧食”不再是桑葉,而是經過科學配比而成的顆粒、糕狀“營養(yang) 餐”。

  據介紹,這種顆粒、糕狀飼料是由桑葉粉、玉米、豆粕等原料按比例加工製造,同時添加其他營養(yang) 物質,再經機器碾壓成型,營養(yang) 成分更高,家蠶也更喜歡吃。

  “這就是蠶寶寶的‘營養(yang) 餐’。”該基地的一名負責人指著外表如“泥土”一樣的飼料說,基地的飼料加工房內(nei) 分門別類裝著豆粕、玉米、幹桑葉等原料,經過機器加工後,用管道連通到自動投喂係統,整個(ge) 飼料加工過程已經實現了自動化。

  在原料生產(chan) 環節,該基地建立了新型桑園,桑園內(nei) 種植了專(zhuan) 用桑樹品種,每年可收割多茬,同時研發了專(zhuan) 門的拖拉機收割桑葉,不再經由工人一片片采摘,桑枝、桑葉經過機器粉碎碾壓後最終變成了“營養(yang) 餐”的原料。

  該負責人還告訴記者,常規的采葉喂蠶,桑枝多被浪費了。如今,有了智能化、機械化的加持,桑枝在被粉碎後也能得到合理利用。

  “跟傳(chuan) 統家蠶養(yang) 殖的區別之一就在於(yu) 我們(men) 是用人工飼料養(yang) 蠶,這樣可以實現高密度養(yang) 殖。”沈關(guan) 望表示,現在用人工飼料養(yang) 殖可以把飼養(yang) 盤壘成多層,場地利用率可提高4到5倍,恒溫恒濕的廠房每年可以養(yang) 蠶20批次,也就是說同樣一個(ge) 廠房每平方米的利用率提高了20倍左右。

  傳(chuan) 統桑蠶業(ye) 走出“新絲(si) 路”

  如今,隨著現代蠶桑產(chan) 業(ye) 仙龍基地的投產(chan) ,數百畝(mu) 的桑田延綿,養(yang) 蠶工廠拔地而起。昔日一個(ge) 普通的山村不但成為(wei) 全國現代蠶業(ye) 農(nong) 場的樣板,更探索出了桑蠶產(chan) 業(ye) 發展的“新絲(si) 路”。

  記者了解到,該基地已構建了從(cong) 飼料到養(yang) 蠶,再到蠶繭的利用和深加工完整的桑蠶產(chan) 業(ye) 鏈,涉及農(nong) 業(ye) 、工業(ye) 、美妝、醫藥等多個(ge) 領域。相關(guan) 數據顯示,5年內(nei) ,該基地可實現年產(chan) 值3億(yi) 元。

  西南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夏慶友表示,目前,基地主要生產(chan) 的藥用僵蠶是100多種藥物的原材料,年產(chan) 量達100噸,產(chan) 值近2000萬(wan) 元。基地同時生產(chan) 出了功能性蠶絲(si) 骨釘、骨修複蠶絲(si) 支架、蠶絲(si) 功能性敷料、蠶絲(si) 功能蛋白等高附加值生物醫藥製品,傳(chuan) 統栽桑養(yang) 蠶產(chan) 業(ye) 正闊步邁入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領域。

  此外,該基地還開發了世界首個(ge) 天然蠶絲(si) 絲(si) 膠粉生產(chan) 工藝,並在重慶永川高新區軟件園建立世界上首個(ge) 天然蠶絲(si) 絲(si) 膠粉的生產(chan) 線,生產(chan) 產(chan) 品為(wei) 國內(nei) 外一線美容化妝品牌提供原材料。

  重慶永川區新城建設黨(dang) 工委委員、區新城建管委副主任汪丹表示,目前永川區蠶桑產(chan) 業(ye) 完成了600畝(mu) 的草本桑園建設,實現了全機械化采收。同時,通過建設蠶桑科普基地,吸引了大批來參觀、學習(xi) 、旅遊的人群,帶動了當地農(nong) 民就業(ye) 和經濟發展,社會(hui) 效益和生態效益得到提升。

  今年3月28日,重慶市舉(ju) 行了繭絲(si) 綢行業(ye) 協會(hui) 第五屆會(hui) 員大會(hui) ,提出在2025年底前發展40萬(wan) 畝(mu) 規模化、標準化、優(you) 質高產(chan) 桑園。該基地下一步也將拓展2萬(wan) 畝(mu) 蠶桑基地,1個(ge) 蠶桑飼料加工基地,1個(ge) 科普實訓教育基地,引領全國蠶桑產(chan) 業(ye) 向現代化轉型升級。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