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中經評論:政策頻出提升樓市活躍度

發布時間:2023-09-13 16:41:00來源: 經濟日報

  多城“認房不認貸”政策密集落地,對提升這些城市的房地產(chan) 市場活躍度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一些城市全麵取消或調整限購政策,也促進了市場企穩回升。政策持續優(you) 化,讓房地產(chan) 市場有了新氣象,也讓“金九銀十”這個(ge) 傳(chuan) 統銷售旺季成色可期。

  4個(ge) 一線城市相繼於(yu) 8月底至9月初宣布“認房不認貸”,即家庭成員在名下無成套住房的,不論是否已使用貸款購買(mai) 過住房,銀行業(ye) 金融機構均按首套住房執行住房信貸政策。從(cong) 新政執行這十餘(yu) 天看,其活躍市場的作用可謂立竿見影。“認房不認貸”尤其對於(yu) 有置換、改善需求的家庭能夠發揮切實作用,也激活了部分觀望人群的置業(ye) 計劃。北京等城市市場觀望情緒有所緩解,看房熱度明顯提升,並且正在轉換成實際成交量。新政出台後幾日,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新房、二手房成交量均有明顯增加。

  對於(yu) 一些改善性群體(ti) ,在“認房不認貸”政策之後,購房計劃也可以進行微調,改善程度有所提升。如果一個(ge) 家庭過去在老家有購房貸款記錄,按照“認房又認貸”政策,在上海購房時視為(wei) 購買(mai) 第二套住房,首付比例可能要高達70%,因此其所能承受的購房總價(jia) 會(hui) 比較低。實行“認房不認貸”之後,按照購買(mai) 首套房認定,首付比例大幅降低,能承受的購房總價(jia) 可以更高,能夠選擇比之前麵積更大或者位置更優(you) 越的房子。

  隨著市場活躍度提升,二手房的掛牌量也有明顯增長,這是不是意味著很多人趁著這輪市場活躍,價(jia) 格企穩,要拋售手中房產(chan) ?實際上,二手房掛牌量增長,得益於(yu) 新政之下激活了很多人的換房需求。掛牌輕而易舉(ju) ,但距離賣出去形成交易還有個(ge) 過程。近期掛牌量增長與(yu) 房地產(chan) 經紀人帶看量增長,以及成交量增長同步,屬於(yu) 正常現象,並不應理解成“大範圍拋售”。

  另一項政策調整也為(wei) 市場企穩貢獻力量。近日,有多個(ge) 城市取消住房限購政策。遼寧省沈陽市取消了二環路內(nei) 限購政策,加之今年3月份已經取消二環路外的限購,至此,沈陽全域取消限購,今後在沈陽購買(mai) 住房無需提供當地社保和納稅證明,購買(mai) 套數也不再受限製。9月11日起,山東(dong) 省青島市全域取消限購,省會(hui) 濟南也自當日起取消了二環內(nei) 曆下區、市中區的限購政策。此外,南京、大連、東(dong) 莞、佛山、嘉興(xing) 等地也於(yu) 近日陸續在全市範圍內(nei) 取消限購政策。

  限購政策是過去房地產(chan) 市場過熱期間,各地因城施策出台的限製性措施。限購政策要求購房者有本地戶籍或有一定年限的當地社保和納稅證明。同時對於(yu) 購房套數也有限製,例如有的城市規定限購兩(liang) 套住房,不得購買(mai) 第三套住房等。

  限購政策出台的目的在於(yu) 避免投機炒作房價(jia) 行為(wei) 。隨著我國房地產(chan) 市場供求關(guan) 係發生重大變化,眾(zhong) 多城市已經從(cong) 賣方市場轉向供大於(yu) 求的買(mai) 方市場,一些城市的庫存量較大、去化周期長。因此,限購政策不再適宜時,應該隨之調整。

  在當前房地產(chan) 市場形勢下,取消或調整限購對於(yu) 提升市場活躍度,促進市場企穩回升,進而帶動房地產(chan) 上下遊發展都有積極作用。不過,對於(yu) 限購政策的調整,仍應在堅持“房住不炒”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因城施策,一城一策,甚至一區一策。

  房地產(chan) 市場的企穩回升需要長期努力。在堅持“房住不炒”的基礎上,仍須不斷完善政策工具箱,多角度全方位持續促進房地產(chan) 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從(cong) 供給端來看,應進一步落實好“保交樓”各項金融支持政策,持續恢複市場信心;同步加大對國有房企和民營房企的支持力度,促進房地產(chan) 企業(ye) 經營穩定;推進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探索新發展模式,穩定市場規模。

  從(cong) 需求端來看,應進一步調整優(you) 化房地產(chan) 調控相關(guan) 政策措施,穩定市場需求;通過優(you) 化交易流程,降低交易契稅、合理降低房地產(chan) 經紀服務費等舉(ju) 措,促進住房合理消費。(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亢舒)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