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涵養更為開放的創新生態
作者:王石川(媒體(ti) 評論員)
日前,2023年浦江創新論壇在上海舉(ju) 辦,本次論壇的主題為(wei) “開放的創新生態:創新與(yu) 全球鏈接”。據報道,此次論壇釋放了3381項創新需求,涉及中國商飛大飛機創新穀等全球2000餘(yu) 家企業(ye) ,意向投入資金超250億(yi) 元。
浦江創新論壇已舉(ju) 辦16屆,知名度、影響力逐步擴大,打造了國際創新論壇的“中國品牌”。自創設以來,浦江創新論壇始終以創新為(wei) 核心關(guan) 鍵詞,積極塑造前沿創新思想的“策源地”、世界科技發展的“風向標”、國際科技合作的“助推器”、全球創新人才的“引力場”、全球技術轉移的“樞紐地”,為(wei) 我國持續推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建設開放創新生態寫(xie) 下生動注腳。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近年來,我國在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大飛機製造、生物醫藥等方麵均取得重大成果,無一不與(yu) 創新有關(guan) ,無一不與(yu) 關(guan) 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有關(guan) 。
目前,我國已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一項值得提及的“硬指標”是,我國在全球創新指標中的排名,已經從(cong) 2012年的第34位躍升到2022年的第11位。科技實力大幅躍升,科技創新引領產(chan) 業(ye) 轉型發展,科技應用賦能區域發展,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這些科技發展成就讓人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
創新無止境。當前,我們(men) 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如何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如何在更多領域解決(jue) “卡脖子”難題,如何更好提升民生福祉,仍需向科技要答案、向創新要動力。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創新的重要性,無論怎麽(me) 強調都不為(wei) 過,但是創新從(cong) 來都不是憑空生成的。創新,需要環境,需要條件,需要引擎來發動,需要火把來點燃,需要生態來涵養(yang)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指出,要積極營造有利於(yu) 創新的政策環境和製度環境,對看準的、確需支持的,政府可以采取一些合理的、差別化的激勵政策。
近年來,我國不斷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加快科技體(ti) 製改革步伐,破除束縛創新驅動發展的觀念和體(ti) 製機製障礙,就能激勵更多的創新主體(ti) 奮發有為(wei) 、攻堅克難,就能更有力推動科技創新,讓科技成果不斷湧現出來。科技攻關(guan) 要堅持問題導向,奔著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去。2023年浦江創新論壇釋放的3381項創新需求,既彰顯了該論壇的獨特優(you) 勢和強大魅力,也折射出創新從(cong) 來不缺需求,關(guan) 鍵是如何引導需求、滿足需求。近年來,我國設立並舉(ju) 辦了多元化的創新論壇,它們(men) 既扮演了平台的角色,也扮演了助力器的角色,發揮著連接溝通的重要作用。以2023年浦江創新論壇為(wei) 例,本屆論壇首次設立全球創業(ye) 投資大會(hui) ,吸引了全球1000多個(ge) 創業(ye) 項目、500多家孵化機構和200多家投資機構參與(yu) 。為(wei) 項目搭個(ge) 橋,為(wei) 機構牽個(ge) 線,為(wei) 創新添把火,這正是平台的價(jia) 值所在。
需要提及的是,強調自主創新,並不意味著關(guan) 起門來自己創新。堅持開放合作、促進國際交流,堅持“引進來”與(yu) “走出去”相結合,這也是創新不可或缺的條件,是實現更高層次突破的前提,也是優(you) 化科技創新環境的應有之義(yi) 。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13日 0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