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媽祖宮廟保護非遺“媽祖信俗” 增進兩岸民間往來
中新網福州9月17日電 (葉秋雲(yun) )“台灣是媽祖信仰的密集區和重要傳(chuan) 承基地。”17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媽祖祭典”國家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hui) 名譽董事長林金榜,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如是表示。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guan) 於(yu) 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liang) 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liang) 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兩(liang) 岸媽祖宮廟引起熱議。
《意見》指出,支持閩台媽祖宮廟聯合開展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項目“媽祖信俗”保護行動,共享保護成果。推進兩(liang) 岸閩南紅磚建築、媽祖文化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an) 工作。
公元960年,一位名叫林默的女子誕生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以其扶危濟困、救助海難的傳(chuan) 說聞名於(yu) 世。千百年來,媽祖文化傳(chuan) 播到了世界各地。2009年9月,“媽祖信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成為(wei) 中國首個(ge) 信俗類世界“非遺”。
台灣台南三郊鎮港海安宮委員施智坤表示,兩(liang) 岸可以以地方信仰、地方民俗為(wei) 切入點,共同保護和傳(chuan) 承“媽祖信俗”。
據施智坤介紹,海安宮建於(yu) 清代,位於(yu) 當時的台灣府城五條港旁。五條港是台灣府城最熱鬧的港口,與(yu) 廈門港聯係密切,其信仰及民俗文化與(yu) 廈門一樣。因此,海安宮與(yu) 位於(yu) 廈門沙坡尾的朝宗宮之間經常開展媽祖文化交流活動。
提及與(yu) 台灣台南宮廟的淵源,廈門市朝宗宮管委會(hui) 主任林招治表示,朝宗宮與(yu) 台南宮廟來往密切,緣起於(yu) 明末清初。清康乾期間的百年間,廈門港與(yu) 台南鹿耳門港是官方指定的兩(liang) 岸唯一對渡口岸,所有赴台官員、商賈、民眾(zhong) 都在朝宗宮拜謁媽祖之後,登船啟航赴台。從(cong) 台灣返回也有相應的禮儀(yi) 。
林招治告訴記者,《意見》中對媽祖文化著墨較多,可見其重要性。朝宗宮將發揮自身優(you) 勢,深入挖掘“兩(liang) 岸唯一渡口”曆史淵源文化、繼續做好兩(liang) 岸共同的人生禮俗“七娘媽生做十六歲”(含“拜契”),開展信俗祭典儀(yi) 式交流、陣頭文化學習(xi) 等。
施智坤坦言,借由兩(liang) 岸的推廣與(yu) 交流,能夠讓下一代進一步了解先民渡台帶來的神明民俗文化交流曆史。
對此,來自台灣的湄洲媽祖祖廟義(yi) 工王淑華也表示,媽祖文化已成為(wei) 維係兩(liang) 岸血肉親(qin) 情的精神紐帶和跨越兩(liang) 岸曆史鴻溝的橋梁。當下,她正與(yu) 丈夫饒瑞和籌備2023年海峽兩(liang) 岸同胞護駕湄洲媽祖金身巡安莆田活動。
王淑華告訴記者,當義(yi) 工的這三年間,她和丈夫似乎充當起“信使”的角色,把台灣的陣頭文化和美食文化帶到了湄洲。“兩(liang) 岸互通有無,才能進一步豐(feng) 富媽祖信俗文化。”
為(wei) 了更好地保護和傳(chuan) 承,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以“媽祖祭典”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媽祖信俗保護工作漸趨規範,2023年5月,由莆田市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hui) 製定的《媽祖祭典》團體(ti) 標準正式發布。
林金榜表示,《媽祖祭典》團體(ti) 標準的發布標誌著祭典步入標準化新階段,將進一步發揮湄洲媽祖祖廟在媽祖文化傳(chuan) 播事業(ye) 中的核心作用,推動媽祖文化活態保存、傳(chuan) 承、傳(chuan) 播和發展。
“湄洲媽祖祖廟一直秉持‘兩(liang) 岸一家親(qin) ’的理念,以媽祖文化為(wei) ‘心橋’,持續擴大對台文化交流,增進兩(liang) 岸民間往來和民心相融。”林金榜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