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作家柳青筆下的那個村莊……

發布時間:2023-09-21 15:43:00來源: 光明日報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65】作家柳青筆下的那個(ge) 村莊……

  終南山是秦嶺山係中的重要山脈。終南山下的村莊不少,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王曲街道皇甫村是頗為(wei) 特別的一個(ge) ——作家柳青曾把皇甫村的風土人情和家長裏短放在心上、注入筆端,寫(xie) 成經典小說《創業(ye) 史》。

  初秋時節,我們(men) 趕了個(ge) 大早,想著趁日頭爺好脾氣,前往皇甫村拜訪。

  皇甫村曆史悠久,地處古上林苑內(nei) 禦宿川之中。據傳(chuan) 漢高祖劉邦為(wei) 紀念功臣紀信曾在此修建“與(yu) 天無極宮”。2006年在此出土漢“與(yu) 天無極”瓦當數枚,與(yu) 漢時禦宿川內(nei) 多離宮別館之記述相印。全村現有1650戶,5380人。新中國成立之初,皇甫村群眾(zhong) 改造舊世界、創造新生活的熱情深深吸引了作家柳青,1953年他辭去長安縣縣委副書(shu) 記職務,一頭紮進皇甫村,一住就是14年。

  柳青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裏程碑式的人物。他說過,寫(xie) 小說就像是一根扁擔,“一頭挑的是生活,一頭挑的是技巧”。14年間,他在皇甫村完成散文集《皇甫村的三年》,中篇小說《恨透鐵》和長篇小說《創業(ye) 史》。《創業(ye) 史》還被譯成多國文字,也把皇甫村推向世界。柳青還把《創業(ye) 史》的1.6萬(wan) 餘(yu) 元稿費全部捐出,為(wei) 村子通電,辦起農(nong) 械廠,修滈河南大橋。柳青逝世後,遵其遺願,將一部分骨灰埋在了皇甫村。

  來到柳青故居,已經有遊客在門外靜候。故居是關(guan) 中莊稼人家院落的架勢。臨(lin) 近開館,一位白發蒼蒼的老漢騎著一輛“吉祥豹”電動車,穩穩當當停在故居前。老漢身穿深藍色圓領短袖,胸前別著黨(dang) 徽。他掏出鑰匙,打開院門,神情莊重。

  老漢叫劉田民,今年78歲,柳青定居皇甫村時,他隻有6歲。他是《創業(ye) 史》中才娃的原型。他的名字是自家爺爺取的,寄托著一個(ge) 樸素的願望,“就是喜願這個(ge) 孫兒(er) 有塊田”。有塊田就有了“創家立業(ye) ”的根基。

  但這個(ge) 願望曾經很遙遠。

  柳青在《創業(ye) 史》中寫(xie) 道:“高增福倒黴透了。終南山裏湯河峪的那條溝深,但走完了四十裏龍窩洞,也就到了盡頭了。高增福的倒黴勁兒(er) ,看來沒個(ge) 盡頭。”書(shu) 中高增福是才娃的父親(qin) ,也是以劉田民父親(qin) 劉遠峰為(wei) 原型。

  “俺柳青伯書(shu) 上寫(xie) 的,都是真的。他寫(xie) 高增福沒了婆姨,又當爹又當媽照顧兒(er) 子才娃。俺娘早就沒了……俺比才娃要強一點,就是還有俺柳青伯掏心掏肺對俺好。沒有俺柳青伯,就沒有俺的今天。就是這話!”劉田民接過記者隨身帶著的《創業(ye) 史》,翻著看,說裏邊寫(xie) 的和以前的日子對得上。

  “夏天,蚊子叮死人,蛤蟆鼓吵得能抬起你!冬天,你看嘛,這稻地野灘地方,外頭風多硬!”這是柳青對當地環境的描述,劉田民說那時候就是這個(ge) 樣子,“冬天的衣服就是幾塊爛布,穿在身上太冷,就左疊一下,右疊一下,裹緊一點,圖個(ge) 心安。真是個(ge) 熬煎!”

  劉田民說的“熬煎”“就是這話”“喜願”,都是《創業(ye) 史》中人物的口頭禪。

  這部小說是皇甫村大地上長出來的一枚果實。作品中的大多人物在這裏有原型,作品中的時間與(yu) 現實基本同步。撰寫(xie) 小說的過程,本身就是柳青沉到生活深處、融入百姓中間矢誌“創業(ye) ”的過程。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到柳青,指出,“因為(wei) 他對陝西關(guan) 中農(nong) 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筆下的人物才那樣栩栩如生。柳青熟知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喜怒哀樂(le) ,中央出台一項涉及農(nong) 村農(nong) 民的政策,他腦子裏立即就能想象出農(nong) 民群眾(zhong) 是高興(xing) 還是不高興(xing) 。”

  柳青故居懸掛著不少他和農(nong) 民在一起的照片,他們(men) 都戴著草帽、挽著褲腿,並肩坐在田埂上。

  柳青對小說中的後生梁生寶寄予厚望,寫(xie) 他在“創業(ye) ”時心中燃燒著理想的熊熊熱火,“年輕的莊稼人啊,一旦燃起了這種內(nei) 心的熱火,他們(men) 就成為(wei) 不顧一切的入迷人物”。而柳青以“創業(ye) ”的精神寫(xie) 《創業(ye) 史》,內(nei) 心也有一把“熱火”。

  小說出版前,他一直在打磨,懇請出版社推遲出版時間,“我是一個(ge) 有病的人,工作慢……請你們(men) 從(cong) 第三季度的計劃裏抹掉”。他還準備將全書(shu) 重寫(xie) 一遍,把那些“坑坑窪窪”的地方都解決(jue) 了。

  對於(yu) 柳青而言,“創業(ye) ”的過程,亦是“創心”“創誌”的過程。

  今天,“創業(ye) ”“創心”“創誌”在皇甫村得以傳(chuan) 承,並且有了新的創造。

  柳青筆下的滈河畔十裏蛤蟆灘,一度水源幹涸,水田改旱地,種起了小麥。這幾年,王曲街道啟動新時代的“創業(ye) ”計劃,通過滈河綜合治理、水係建設、農(nong) 田改造等一係列工程,采取以村民為(wei) 主體(ti) 的農(nong) 業(ye) 合作社模式,恢複十裏蛤蟆灘稻田景觀,推動農(nong) 文旅產(chan) 業(ye) 融合。

  “種養(yang) 基地通過組織稻田收割節、稻田音樂(le) 節,開展親(qin) 子抓魚等活動,打造‘讀《創業(ye) 史》、體(ti) 驗稻作農(nong) 耕、吃稻鱉稻魚’特色,探索農(nong) 業(ye) 多元價(jia) 值,有力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常在林間”稻漁綜合種養(yang) 基地負責人姚運紅說。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隻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默念著《創業(ye) 史》裏的這句名言,來自陝西安康的“創業(ye) 三劍客”也將目光投向了皇甫村。

  馬培源、王淦、鍾洋都是安康漢陰縣人,高中同窗,一起考入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藝術學院,畢業(ye) 時都有投身“三農(nong) ”的誌向。他們(men) 發揮特長,改造村裏老房子,讓民宿保留古樸樣貌的同時,更加宜居;通過牆體(ti) 彩繪,讓鄉(xiang) 村麵貌煥然一新;開展直播帶貨,讓皇甫村土特產(chan) 走上“雲(yun) 端”……這些舉(ju) 措不斷吸引全國各地的遊客和網絡用戶,讓更多的人認識了柳青,進一步擦亮“皇甫村”和“創業(ye) 史”的品牌。

  記者來到他們(men) 租下開啟“創作”的老房子,這裏距柳青故居隻有幾分鍾車程。

  整麵牆的彩繪,一隻肥碩的貓咪躺在雲(yun) 彩裏,很是愜意。門簾上的一句“可把你盼來了”,透著親(qin) 切。進門來,老式磁帶播放機、搪瓷碗等舊物的氣息,與(yu) 簡潔清爽的現代風格相互交融。“保持熱愛 奔赴山海”八個(ge) 字上牆,還配有英文表達:“Rush off to the world and keep loving。”

  “改造的過程,耗時耗力,都差點扛不下去了。但創業(ye) 總需要一個(ge) 過程,實現理想都要經曆挫折與(yu) 磨難。加上村裏和街道及時提供支持,比如加大周邊環境整治力度,修整道路,修建停車場,簡化各類手續,排查安全隱患等,讓我們(men) 沒有後顧之憂,一門心思創業(ye) 。”鍾洋說,就如梁生寶所說:“把它的!拿下就是了!”

  “創業(ye) 難……”這是《創業(ye) 史》題記中的一句鄉(xiang) 諺。如今,在小說的“老家”皇甫村,我們(men) 的感受也是三個(ge) 字——“創業(ye) 歡”!(光明日報記者 王國平 張哲浩)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