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須防“養育倦怠”上身
孩子是父母幸福感的重要來源。同時,孩子也可能是令一些父母疲憊的源頭。
養(yang) 育倦怠是近年來學術界越來越關(guan) 注的一個(ge) 新現象,這是父母長期處於(yu) 育兒(er) 壓力和支持性資源失衡下產(chan) 生的一種負麵心理狀態。研究發現,養(yang) 育倦怠是一種極度緊張和痛苦的狀態,它的痛苦程度有時候甚至超過有慢性疾病的人和暴力受害者,更糟糕的是,長期處於(yu) 養(yang) 育倦怠中的父母也會(hui) 導致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現問題——
■陳斌斌
每位新手家長都曾經有這樣的感慨:帶孩子比上班還累。更別提有的媽媽帶娃、“雞娃”累到模糊、累到抑鬱……長久以來,這些常常被認為(wei) 是正常的,甚至有人會(hui) 說“哪個(ge) 家長不是這麽(me) 過來的”。這些被忽略的狀態,其實都可以被歸為(wei) 養(yang) 育倦怠。
養(yang) 育倦怠是近年來日漸被學術界關(guan) 注的一種現象,是指一種處於(yu) 極高養(yang) 育壓力水平的心理狀態,核心症狀包括:對家長角色的疲倦感,與(yu) 孩子的情感疏遠,以及對養(yang) 育孩子的厭倦。
比如,一個(ge) 新手母親(qin) 獨自帶孩子,家中沒有人幫忙,這個(ge) 新生孩子本身是個(ge) 高需求寶寶,這個(ge) 時候又出現比較嚴(yan) 重的黃疸或其它疾病,而母親(qin) 此時自己又發燒了,那麽(me) 在兩(liang) 三周甚至更短的時間內(nei) ,這位母親(qin) 就可能出現養(yang) 育倦怠。
研究發現,父母長期處於(yu) 育兒(er) 壓力和支持性資源失衡狀態,是養(yang) 育倦怠出現的原因。需要指出的是,養(yang) 育倦怠其實是一種極度緊張和痛苦的狀態,它的痛苦程度有時候甚至超過有慢性疾病的人和暴力受害者。
為(wei) 什麽(me) 有的父母會(hui) 遭遇養(yang) 育倦怠?
已有研究顯示,養(yang) 育倦怠並不隻是局限在某個(ge) 年齡段孩子的家長身上,在養(yang) 育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家長身上都可能會(hui) 出現養(yang) 育倦怠。另外,養(yang) 育倦怠與(yu) 孩子的數量,即家中有幾個(ge) 孩子,並沒有顯著相關(guan) 性。對有的父母而言,養(yang) 育一個(ge) 孩子可能出現養(yang) 育倦怠;但對另一些家長來說,即便養(yang) 育多個(ge) 孩子,也未必會(hui) 出現養(yang) 育倦怠。
養(yang) 育倦怠的出現,更多源於(yu) 每一個(ge) 家長實際經曆的支持性資源和壓力風險之間的失衡所致。仍以上文中新生兒(er) 媽媽為(wei) 例,其經曆的壓力風險遠遠超過了支持性的資源。
所謂的壓力風險,包括她自身的因素,如前文中的新手媽媽,如果本身缺乏養(yang) 育技能、自己身體(ti) 狀況又不好,加之孩子的各種狀況,這些風險因素疊加的同時,又缺乏必要的支持性資源來緩衝(chong) 這些風險,那麽(me) 就會(hui) 出現養(yang) 育倦怠。通常情況下,在一個(ge) 家庭裏,父母雙方的相互支持,以及家庭其他成員的支持,能夠緩衝(chong) 養(yang) 育倦怠出現的風險。
亞(ya) 洲父母養(yang) 育倦怠平均水平並非最高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育兒(er) 成本越來越高,養(yang) 育倦怠其實已成為(wei) 一個(ge) 全球性的話題。
我所在的課題組參與(yu) 過一項覆蓋42個(ge) 國家的大型跨文化調查,我們(men) 試圖探討不同地區家長養(yang) 育倦怠的狀況。負責這項調查的羅斯卡姆教授於(yu) 2019年底發布了基於(yu) 42個(ge) 國家的調查結果。
令人意外的是,中國父母的養(yang) 育倦怠在所有受調查的國家中並不算高,和亞(ya) 洲其他國家的情況差不多,處在高位的國家主要來自歐美,比如比利時、美國等。如何解釋這一結果?羅斯卡姆用集體(ti) 主義(yi) 和個(ge) 體(ti) 主義(yi) 的文化價(jia) 值觀進行解釋。
以個(ge) 體(ti) 主義(yi) 為(wei) 導向的西方社會(hui) 往往強調獨立性,因此在育兒(er) 上更少依賴他人的支持,從(cong) 而容易表現出更高的養(yang) 育倦怠。然而,在典型的更提倡集體(ti) 主義(yi) 的社會(hui) ,由於(yu) 人們(men) 普遍更重視家庭和人際間的相互依賴,因此家長在育兒(er) 中更能獲得來自多方麵的社會(hui) 支持,包括家庭成員的養(yang) 育支持等,從(cong) 而緩解養(yang) 育倦怠的風險。
上述研究進一步發現,不同的文化價(jia) 值觀對於(yu) 養(yang) 育倦怠的影響作用甚至超過國家間的經濟水平差異以及其他家庭和個(ge) 人因素,如家庭經濟地位、家中孩子數量、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等等。因此,文化對養(yang) 育子女起著一定的影響作用。
我們(men) 課題組也對上海和南寧兩(liang) 個(ge) 城市的母親(qin) 養(yang) 育倦怠和養(yang) 育行為(wei) 進行城市間的比較。結果發現,上海母親(qin) 的養(yang) 育倦怠水平顯著高於(yu) 南寧母親(qin) ,但是兩(liang) 個(ge) 城市的養(yang) 育行為(wei) 之間沒有差異。
同時,對養(yang) 育倦怠和養(yang) 育行為(wei) 之間的關(guan) 係進行分析,可以進一步發現城市間的差異。研究發現,養(yang) 育倦怠水平越高,父母更傾(qing) 向於(yu) 使用消極的養(yang) 育行為(wei) ,例如忽視冷漠孩子、家庭暴力等。但是,我們(men) 也發現,雖然上海母親(qin) 的養(yang) 育倦怠水平很高,但是她們(men) 的養(yang) 育倦怠並不會(hui) 顯著地產(chan) 生消極的養(yang) 育行為(wei) 。這也啟示我們(men) ,家長的家庭教育在不同地區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性,在談論家庭教育時,不能一概而論,而應該更加因地製宜地進行家庭教育方麵的指導。
消極養(yang) 育行為(wei) ,有損兒(er) 童心理健康
那麽(me) ,養(yang) 育倦怠對於(yu) 兒(er) 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有什麽(me) 影響呢?通過學術研究中的“養(yang) 育倦怠模型”,我們(men) 可以推斷出養(yang) 育倦怠會(hui) 阻礙積極養(yang) 育行為(wei) ,加劇消極養(yang) 育行為(wei) 的出現,故而導致兒(er) 童、青少年在成長中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研究結果也同樣證實,父母的養(yang) 育倦怠水平越高,就越容易產(chan) 生敵意式的養(yang) 育行為(wei) ,例如體(ti) 罰、責罵等行為(wei) 。而這些都會(hui) 進一步導致孩子出現抑鬱、焦慮或者不良行為(wei) 習(xi) 慣,對心理健康產(chan) 生負麵影響。
如果父母具備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那麽(me) 處於(yu) 養(yang) 育倦怠時,就能得到一定的保護作用,從(cong) 而對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積極作用。我們(men) 的研究發現,善於(yu) 調節自己情緒的父母,即使他們(men) 的養(yang) 育倦怠水平很高,也能緩衝(chong) 這種不良狀態對孩子抑鬱和焦慮狀態的負麵影響。相反,如果父母不能很好地調節自己的情緒,那麽(me) 處在高養(yang) 育倦怠狀況下的他們(men) 就會(hui) 采取消極的養(yang) 育行為(wei) ,從(cong) 而導致他們(men) 的孩子更易出現抑鬱和焦慮的風險。
調整家庭成員關(guan) 係有助緩解養(yang) 育倦怠
此外,從(cong) 家庭係統角度看,我們(men) 課題組發現家庭成員之間的關(guan) 係,尤其是夫妻關(guan) 係、父母-祖父母間的關(guan) 係,同樣會(hui) 通過相互影響、繼而作用於(yu) 養(yang) 育倦怠。
調查發現,家庭中夫妻婚姻關(guan) 係越好,越能促進夫妻在養(yang) 育問題上達成一致。齊心協力育兒(er) ,能很大程度緩解養(yang) 育倦怠的出現。這也說明,要想減緩養(yang) 育壓力,首先需要父母之間構建穩定而和諧的婚姻關(guan) 係,婚姻關(guan) 係是家庭運行功能良好的基礎。
其次,父母-祖父母間的關(guan) 係反映在隔代養(yang) 育的支持與(yu) 衝(chong) 突上,這與(yu) 夫妻間的育兒(er) 支持會(hui) 共同影響養(yang) 育倦怠,並發揮獨特作用。具體(ti) 而言,家庭中,隔代養(yang) 育支持水平較高,那麽(me) 夫妻間育兒(er) 支持並不能進一步緩解養(yang) 育倦怠水平,也就是說父母-祖父母間的關(guan) 係良好時,夫妻間的育兒(er) 支持並不能“錦上添花”。
但是,家庭中隔代養(yang) 育支持水平較低,表現出較高的隔代養(yang) 育衝(chong) 突時,例如,我們(men) 常常說的婆媳矛盾、隔代育兒(er) 觀念差異等,夫妻間育兒(er) 支持就會(hui) 顯得尤為(wei) 重要,夫妻一方的支持能作為(wei) 隔代養(yang) 育衝(chong) 突的調和劑,緩衝(chong) 養(yang) 育倦怠,並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這項研究提示我們(men) ,家庭成員間協同養(yang) 育對緩解養(yang) 育倦怠有著重要作用,同時也提醒我們(men) ,家庭係統具有緩解家庭養(yang) 育倦怠的潛力。
總而言之,孩子是父母幸福感的重要來源。同時,孩子也可能是令一些父母疲憊的源頭。這並不矛盾,自我滿足和精疲力盡的狀態可以共存。盡管養(yang) 育倦怠是目前家庭心理科學研究領域一個(ge) 新的概念,相關(guan) 的研究還不多,但它卻是一個(ge) 全球性的問題,值得我們(men) 從(cong) 文化的角度深入思考。並且從(cong) 社會(hui) 支持的角度去更係統地挖掘支持性資源,為(wei) 當代中國父母養(yang) 育子女賦能提供實證依據。
(作者為(wei) 複旦大學心理學係教授)
如何評估是否有養(yang) 育倦怠?
首先,請讀者做一個(ge) 簡短的調查,這些選項沒有對錯之分,選擇最符合自己感受的就好,最近一段時間,看看你是否有過以下類似的感受,以及出現的頻次(例如,每天都如此、每周一兩(liang) 次、幾乎從(cong) 未發生):
1.我感覺我當家長的時候實在是精疲力盡
2.做父母實在是太累了,以至於(yu) 我沒有充足的睡眠
3.我有時會(hui) 感覺我是在流水線上養(yang) 孩子(我隻做“應該”為(wei) 孩子做的事,但不會(hui) 為(wei) 孩子做更多其他事情)
4.我不再有能力向孩子表示我有多愛他(們(men) )了
5.我覺得我當不了家長
如果上述條目裏,您有一條以上每天都如此,那您就要注意了,您處在比較嚴(yan) 重的養(yang) 育倦怠狀態,需要尋求一定的社會(hui) 支持。
如果上述條目,您雖然沒有每天如此,但是有幾條每周有一兩(liang) 次符合您的情況,這個(ge) 時候,也需要提高意識,尋找導致出現這種狀態的原因是什麽(me) ?能不能找到解決(jue) 的方案來防範出現更嚴(yan) 重的養(yang) 育倦怠。如果您從(cong) 未出現或者幾乎很少出現上述條目裏描述的狀態,那麽(me) 就不用做特別的事情,說明您目前沒有養(yang) 育倦怠問題。(文匯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