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先進產業集群湧現,製造業拉平“微笑曲線”

發布時間:2023-09-26 10:10:00來源: 新京報

  “中國製造”正在邁向“中國智造”。

  9月20日,2023世界製造業(ye) 大會(hui) 在安徽省合肥市開幕。在本次大會(hui) 上,時速600公裏的高速磁懸浮交通係統、“祖衝(chong) 之號”超導量子計算機、元宇宙全息艙……代表中國製造“硬實力”的裝備集中亮相。

  作為(wei) 國民經濟的主導產(chan) 業(ye) ,製造業(ye) 是實體(ti) 經濟的主體(ti) ,也是技術創新的主戰場,中國經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有高質量的製造業(ye) 作為(wei) 支撐。

  而稍早前,9月8日,中國上市公司協會(hui) 發布《中國高端製造業(ye) 上市公司發展報告2023》顯示,截至9月7日,我國A股製造業(ye) 上市公司數量達到3537家,占A股全部上市公司總數的67%。其中,高端製造業(ye) 上市公司數量達到2021家,占A股製造業(ye) 上市公司總數的57%。

  科技在進步,中國製造業(ye) 的“智量”名片也在不斷擦亮。

  創新轉型主陣地

  9月12日,全國工商聯發布“2023中國民營企業(ye) 500強”榜單,在該榜單上,來自第二產(chan) 業(ye) 的民營企業(ye) 仍是“500強”主力且占比持續提升,其中製造業(ye) 入圍企業(ye) 數量占比超過六成。

  在解讀這份榜單時,中國民營經濟國際合作商會(hui) 秘書(shu) 長李兵書(shu) 表示,以製造業(ye) 企業(ye) 為(wei) 代表的民營企業(ye) 越來越強調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創新。

  科技創新的背後是中國製造業(ye) 企業(ye) 舍得砸真金白銀進行研發。中國企業(ye) 聯合會(hui) 、中國企業(ye) 家協會(hui) 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中國製造業(ye) 企業(ye) 500強研發投入首次突破一萬(wan) 億(yi) 元,485家企業(ye) 共計投入研發費用10557.55億(yi) 元,較上年增加了1667.9億(yi) 元,增幅達18.76%。

  不過,製造業(ye) 企業(ye) 在不斷加大研發投入的背後,對整個(ge) 中國製造業(ye) 來說,“製造”也正在向“智造”轉變。中國工程院原院長周濟曾表示,按照“補鏈”“強鏈”和“整體(ti) 提升”的思路提升製造業(ye) 產(chan) 業(ye) 鏈發展水平。

  近些年來,在複雜的國際環境背景下,中國在製造業(ye) 發展方麵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一些關(guan) 鍵領域,尤其是高精度、高效率的先進製造技術方麵仍有被“卡脖子”的風險。

  去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擴大內(nei) 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推進製造業(ye) 補鏈強鏈。實施產(chan) 業(ye) 基礎再造工程,健全產(chan) 業(ye) 基礎支撐體(ti) 係,加強產(chan) 業(ye) 技術標準體(ti) 係建設。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此前接受相關(guan) 媒體(ti) 采訪時表示,當前,隨著全球格局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中國麵臨(lin) 一係列新挑戰。因此,必須重新定位傳(chuan) 統的以競爭(zheng) 力為(wei) 主體(ti) 的產(chan) 業(ye) 政策。

  在這樣的背景下,對製造業(ye) 關(guan) 鍵行業(ye) 進行“補鏈”“強鏈”也是近些年各地製造業(ye) 發展質量穩步攻堅的重點內(nei) 容。

  例如,今年5月和6月,廣東(dong) 省接連發布《關(guan) 於(yu) 新時代廣東(dong) 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意見》《關(guan) 於(yu) 高質量建設製造強省的意見》,明確了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的施工圖和任務書(shu) 。在發展思路上,明確提出“堅持製造業(ye) 當家”的總要求,強調要以創新為(wei) 核心動力,推動製造業(ye) 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確保製造業(ye) 重點產(chan) 業(ye) 鏈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不斷強化在全球產(chan) 業(ye) 分工和價(jia) 值鏈中的引領地位。

  廣州市社會(hui) 科學院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廣州城市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研究員覃劍告訴新京報新京智庫,在製造業(ye) 發展目標上,廣東(dong) 不僅(jin) 在宏觀上對製造業(ye) 占地區生產(chan) 總值比重有明確目標,而且在中觀上對產(chan) 業(ye) 集群規模數量和微觀上世界500強企業(ye) 數量有明確目標。

  據覃劍介紹,到2027年,廣東(dong) 製造業(ye) 增加值占地區生產(chan) 總值比重達到35%以上,製造業(ye) 及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增加值占比達到65%,培育形成10個(ge) 以上產(chan) 值超萬(wan) 億(yi) 元的戰略性產(chan) 業(ye) 集群,超過10家製造業(ye) 企業(ye) 進入世界500強;到2035年,製造業(ye) 及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增加值占地區生產(chan) 總值比重穩定在70%左右。在實施路徑上,明確提出實施大產(chan) 業(ye) 、大平台、大項目、大企業(ye) 、大環境“五大提升行動”。

  “每項行動都非常具體(ti) 和切合實際。”覃劍說。

  新京報新京智庫注意到,除了廣東(dong) 之外,江蘇、山東(dong) 、安徽等製造業(ye) 大省均以實施新一輪產(chan) 業(ye) 強鏈行動為(wei) 抓手,出台包括“鏈主製”“鏈長製”等產(chan) 業(ye) 鏈服務機製,引領產(chan) 業(ye) 鏈優(you) 化提升。

  2022年,安徽省省長王清憲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安徽在全國率先建立由省級領導擔任“鏈長”的產(chan) 業(ye) 鏈鏈長製,圍繞一個(ge) 產(chan) 業(ye) 鏈建立一個(ge) 工作專(zhuan) 班,十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分別由省“四套班子”領導牽頭一個(ge) 產(chan) 業(ye) ,省領導成為(wei) “鏈長”頂格推進,統籌固鏈、強鏈、延鏈、補鏈的各項工作。

  拉平傳(chuan) 統的“微笑曲線”

  製造業(ye) 附加值不高,產(chan) 出效率整體(ti) 偏低,一直是困擾中國製造業(ye) 整體(ti) 轉型的主要難題。

  具體(ti) 到產(chan) 品上來說,在一個(ge) 產(chan) 品完整的生命周期中,往往會(hui) 出現所謂的“微笑曲線”現象,即產(chan) 品的附加值在時間上呈現出“U”形分布,通俗來說就是產(chan) 品價(jia) 值最豐(feng) 厚的區域集中在價(jia) 值鏈的兩(liang) 端——研發和市場。

  如何打破“微笑曲線”魔咒是中國製造業(ye) 從(cong) 低端向高端邁進的必由之路。

  從(cong) 現實的經驗來看,中國製造業(ye) 隻有走生產(chan) 高附加值產(chan) 品的路徑,才能推動相關(guan) 行業(ye) 產(chan) 業(ye) 鏈的升級,從(cong) 而推動整個(ge) 製造業(ye) 轉型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來,在科技的驅動下,先進製造業(ye) 的附加值顯著要高於(yu) 傳(chuan) 統製造業(ye) ,推動整個(ge) 製造業(ye) 轉型升級。

  華東(dong) 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區域經濟學終身教授曾剛在接受新京報新京智庫采訪時表示,我國產(chan) 業(ye) 正從(cong) 基於(yu) 成本節約的規模擴張向基於(yu) 智慧的質量提升轉變,製造業(ye) 的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轉型升級對於(yu) 提升先進製造業(ye) 的創新能力、競爭(zheng) 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十分重要。

  今年7月,據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相關(guan) 負責人在中國—東(dong) 盟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論壇上介紹,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比重超過13%。

  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先進製造業(ye) 和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在加快形成,2022年先進製造產(chan) 業(ye) 集群產(chan) 值超20萬(wan) 億(yi) 元。

  新京報新京智庫注意到,2022年11月,工信部公布國家級先進製造業(ye) 集群45個(ge) ,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13個(ge) 、高端裝備領域13個(ge) 、新材料領域7個(ge) 、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領域5個(ge) 、消費品領域4個(ge) 、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領域3個(ge) ,覆蓋了製造強國建設重點領域。

  覃劍表示,從(cong) 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鏈看,生產(chan) 製造環節的附加值相對較低,是推動轉型升級的重中之重。麵向生產(chan) 型製造業(ye) 型企業(ye) ,推進設計研發、生產(chan) 製造和供應鏈管理等關(guan) 鍵環節的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轉型升級,可以有效促進產(chan) 業(ye) 鏈上的供應商、製造商、經銷商、服務商以及終端需求之間形成更加緊密的網絡協同關(guan) 係。

  “這不僅(jin) 可以提升製造業(ye) 企業(ye) 生產(chan) 製造環節的效率,還可以增強其麵向市場的快速響應和創新能力,拉平傳(chuan) 統的‘微笑曲線’。”覃劍說。

  “微笑曲線”扁平化了,製造業(ye) 升級也就水到渠成。在曾剛看來,大力推進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ye) 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yi) 。首先,有利於(yu) 夯實我國在全球產(chan) 業(ye) 分工體(ti) 係中的新地位,占領全球高端製造新陣地;第二,有利於(yu) 引導國內(nei) 外創新資源向我國高端製造業(ye) 匯集,促進研發投資、高端人才、高端市場需求信息快速向高端製造業(ye) 集中;第三,有利於(yu) 提升“中國製造”品牌影響力,實現我國製造業(ye) 從(cong) “貼牌加工”到“自主品牌”的躍升。

  建設世界級製造業(ye) 產(chan) 業(ye) 集群

  先進製造業(ye) 朝著集群化方向發展是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重要支柱。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經濟實現了高速增長,但是作為(wei) “世界工廠”,中國製造業(ye) 的主要產(chan) 能集中在低附加值部分,處於(yu) 產(chan) 業(ye) 經濟學中“微笑曲線”的底部區域。

  對於(yu) 中國製造業(ye) 來說,在實施新一輪產(chan) 業(ye) 強鏈,布局先進製造業(ye) 的同時,培育世界級先進製造業(ye) 集群也是當前中國製造業(ye) 發展的一個(ge) 新動向。

  新京智庫注意到,除了工信部公布45個(ge) 國家級先進製造業(ye) 集群外,一些製造業(ye) 大省也將先進製造業(ye) 集群化發展作為(wei) 製造業(ye) 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例如,2023年年初,《浙江省“415X”先進製造業(ye) 集群建設行動方案(2023—2027年)》發布,提出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綠色石化與(yu) 新材料等4個(ge) 世界級先進產(chan) 業(ye) 群,集成電路、數字安防與(yu) 網絡通信等15個(ge) 省級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和一批高成長性“新星”產(chan) 業(ye) 群。

  今年7月,江蘇印發《加快建設製造強省行動方案》,製定世界級集群標準體(ti) 係和分集群培育實施方案,重點打造9個(ge) 萬(wan) 億(yi) 級集群、7個(ge) 超5000億(yi) 集群,推動更多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集群向世界級邁進,到2030年,形成10個(ge) 左右綜合實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先進製造業(ye) 集群。

  今年8月,北京研究印發《關(guan) 於(yu) 進一步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的行動方案(2023-2025年)》,實施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行動計劃,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

  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信部公布的全國首批45個(ge) 先進製造業(ye) 集群名單中,江蘇有10個(ge) 集群入圍,數量和規模均居全國第一。

  江蘇省戰略與(yu) 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孫誌高曾指出,提升我國製造業(ye) 競爭(zheng) 力,要通過開展新一輪大規模技術改造,賦能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煥發新生機。

  也有觀點認為(wei) ,從(cong) “單兵突進”向“產(chan) 業(ye) 集群”發展,可以有效破解產(chan) 業(ye) 發展各自為(wei) 營、形聚而神不聚的困境。

  在曾剛看來,建設先進製造業(ye) 集群要發揮大型頭部企業(ye) 的關(guan) 鍵作用,重點推進我國與(yu)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產(chan) 業(ye) 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合作;借助長三角區域一體(ti) 化、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秉承“各揚所長”“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贏”原則,充分發揮市場、社會(hui) 作用,推進跨地域政產(chan) 學研用金一體(ti) 化發展和世界級產(chan) 業(ye) 集群建設。

  “爭(zheng) 取在‘十四五’末建設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新材料等領域10個(ge) 以上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產(chan) 業(ye) 集群。”曾剛說。

  不過,中國製造業(ye) 在高質量發展的征途上,依然還要突破很多壁壘。曾剛指出,中國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目前依然麵臨(lin) 地方公共治理體(ti) 係固化(僵化)、企業(ye) 投資意願下降等挑戰和問題,嚴(yan) 重影響了跨地域合作創新進程、產(chan) 業(ye) 技術升級與(yu) 結構轉型步伐。

  曾剛認為(wei) ,有必要本著隻爭(zheng) 朝夕的態度,在打破行政壁壘約束、聯合建設數據等新型基礎設施和跨區域合作創新機製、發揮市場機製在經濟資源配置中的主體(ti) 作用、大力推進區域一體(ti) 化等方麵,盡快取得重大突破。

  與(yu) 現代服務業(ye) 深度融合

  在中國製造業(ye) 轉型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的同時,推進先進製造業(ye) 與(yu) 現代服務業(ye) 深度融合發展,也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增強製造業(ye) 核心競爭(zheng) 力、培育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服務業(ye) 作為(wei) 連接製造業(ye) 和消費者的橋梁,構建高效的服務業(ye) 體(ti) 係,推動其與(yu) 先進製造業(ye) 深度融合,可以增強服務業(ye) 的輻射帶動作用,為(wei) 我國經濟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從(cong) 國民經濟看,十年來,我國服務業(ye) 保持穩定增長勢頭。2013-2022年,服務業(ye) 增加值從(cong) 262204億(yi) 元增至638698億(yi) 元,GDP占比從(cong) 46.1%增長到52.8%。

  同時,隨著社會(hui) 發展,服務業(ye) 內(nei) 部結構也在不斷優(you) 化升級。信息技術、金融、商務等現代服務業(ye) 快速增長,服務業(ye) 正在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和資本驅動型轉變。2022年,信息傳(chuan) 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ye) ,金融業(ye)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ye) 增加值占服務業(ye) 增加值比重分別為(wei) 7.5%、15.16%和6.13%,比2012年提高2.6、0.76和1.73個(ge) 百分點。

  此外,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增加值、企業(ye) 數量、資產(chan) 規模和營業(ye) 收入同樣也在快速增長,服務業(ye) 正變革為(wei) 技術與(yu) 資本密集的產(chan) 業(ye) 。2020年,我國規模以上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企業(ye) 29萬(wan) 家,資產(chan) 總計110萬(wan) 億(yi) 元,營業(ye) 收入84萬(wan) 億(yi) 元。2022年我國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增加值為(wei) 378960億(yi) 元,占服務業(ye) 增加值的比重接近60%。

  需要注意的是,服務業(ye) 的發展滲透性強,其發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強調與(yu) 農(nong) 業(ye) 、工業(ye) 等的融合互動發展,在融合互動中既做大做強服務業(ye) 自身,也促進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的發展。

  從(cong) 全國範圍來看,各地先後出台了促進現代服務業(ye) 提質增效的政策舉(ju) 措。比如江蘇省製定“十四五”期間現代服務業(ye) 發展規劃,要求加快開放步伐、加大創新力度,提升全球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整合能力,展現江蘇服務業(ye) 擔當、貢獻江蘇服務業(ye) 力量。

  而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作為(wei) 促進技術進步、提高生產(chan) 效率、保障工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活動有序進行的服務行業(ye) ,更是各省市著力重點關(guan) 注的關(guan) 鍵領域之一。

  比如,北京就積極探索先進製造業(ye) 與(yu) 現代服務業(ye) 融合發展。作為(wei) 北京高精尖產(chan) 業(ye) 的兩(liang) 張“王牌”,先進製造業(ye) 與(yu) 現代服務業(ye) 融合可實現“1+1>2”的效果,進一步擦亮“北京智造”“北京服務”品牌。例如,北京從(cong) 用地、人才、資金等多方麵優(you) 化“兩(liang) 業(ye) 融合”發展生態,激發融合發展內(nei) 生動力。通過對企業(ye) 和產(chan) 業(ye) 園區進行支持,計劃到2025年,培育形成10家市級“兩(liang) 業(ye) 融合”示範園區、100家市級“兩(liang) 業(ye) 融合”試點企業(ye) 。

  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看來,製造業(ye) 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推進製造業(ye) 和服務業(ye) 深度融合為(wei) 方向的價(jia) 值鏈升級。因此,要提高科技研發、工業(ye) 設計、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等現代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對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的支撐能力;支持製造企業(ye) 依托工業(ye) 互聯網、物聯網平台,創新發展遠程運維、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智能服務,促進生產(chan) 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型。

  強大的製造業(ye) 是國之利器的“基石”,是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的“根基”,是我國擺脫國外技術“鎖喉”的關(guan) 鍵。自主創新、產(chan) 業(ye) 升級,是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因此,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除了要在製造業(ye) 自身下功夫,也要借力現代服務業(ye) ,特別是知識密集型服務業(ye) ,推進兩(liang) 者的深度融合和互促互動,向服務型製造和柔性製造轉型。這樣“雙贏”的選擇,既做大做強了製造業(ye) ,也為(wei) 現代服務業(ye) 創造了新的發展空間,更是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證。

  特02-特03版采寫(xie) /新京報記者 查誌遠 王萍 鄭偉(wei) 彬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