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人類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又進一步

發布時間:2023-10-07 14:33: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北京時間10月2日至4日,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陸續揭曉。8位科學家,領走了今年諾貝爾獎的3個(ge) 自然科學類獎項。從(cong) 為(wei) mRNA疫苗快速研發奠定基礎,到打開通往電子世界的大門,再到為(wei) 納米技術增添色彩,他們(men) 的研究讓人類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又進一步。

  研究成果比新冠大流行早了15年

  北京時間10月2日,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正式公布,獲獎者為(wei) 卡塔琳·考裏科、德魯·韋斯曼。諾貝爾獎官網這樣描述他們(men) 的貢獻:因為(wei) 他們(men) 在核苷酸堿基修飾方麵的發現,使得開發出針對COVID-19的有效mRNA疫苗成為(wei) 可能。

  mRNA被稱為(wei) “信使核糖核酸”,20世紀80年代,人們(men) 研究出了在沒有細胞培養(yang) 的情況下產(chan) 生mRNA的有效方法,這一研究也加速了分子生物學在幾個(ge) 領域的應用的發展,將mRNA技術用於(yu) 疫苗和治療的想法也隨之出現。

  但是困難阻礙也非常明顯,其中之一是mRNA非常不穩定,另一個(ge) 是mRNA可以引起強烈的炎症反應。

  不過,這些困難並沒有阻止生物化學家卡塔琳·考裏科的研究。20世紀90年代初,在賓夕法尼亞(ya) 大學擔任助理教授的她認識了一位新同事——免疫學家德魯·韋斯曼。德魯·韋斯曼對樹突狀細胞感興(xing) 趣,樹突狀細胞在免疫監視和激活疫苗誘導的免疫反應中具有重要功能。在新想法的推動下,兩(liang) 位科學家很快開始了富有成效的合作,重點研究不同RNA類型如何與(yu) 免疫係統相互作用。

  2005年,他們(men) 發表了一篇具有裏程碑意義(yi) 的論文,解決(jue) 了這些問題。這些開創性的研究成果比新冠大流行早了15年。

  打開通往電子世界的大門

  北京時間10月3日,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公布,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皮埃爾·阿戈斯蒂尼、費倫(lun) 茨·克勞斯和安妮·呂利耶,以表彰他們(men) “為(wei) 研究物質中的電子動力學而產(chan) 生阿秒光脈衝(chong) 的實驗方法”。

  阿秒,也叫作“阿托秒”。1阿秒為(wei) 10的負18次方秒,或1/1000飛秒。阿秒這種時間尺度,用來描述電子在原子內(nei) 部運動的情況。而阿秒物理學,就是研究在超短時間尺度內(nei) ,所產(chan) 生的一切現象。

  安妮·呂利耶是第五位女性物理學獎得主,她帶領團隊產(chan) 生了170阿秒脈寬的脈衝(chong) 激光,打破了世界紀錄。她是最早通過實驗證明高次諧波產(chan) 生的人之一,其研究主要圍繞氣體(ti) 中的高次諧波產(chan) 生及其應用,涉及阿秒光源的開發和優(you) 化。

  2001年,皮埃爾·阿戈斯蒂尼的實驗成功地產(chan) 生了一係列連續的光脈衝(chong) ,每個(ge) 光脈衝(chong) 僅(jin) 持續250阿秒。他的實驗製造出的光脈衝(chong) 比飛秒更短,是第一批做到這一點的科學家之一。

  費倫(lun) 茨·克勞斯及其團隊對飛秒脈衝(chong) 波形進行控製,由此產(chan) 生可重複的阿秒脈衝(chong) ,從(cong) 而建立阿秒測量技術,是當今實驗阿秒物理的技術基礎。如今克勞斯和他的團隊正在使用飛秒激光技術,作為(wei) 阿秒測量技術的基礎,進一步開發生物醫學應用的紅外光譜,用於(yu) 檢測人類的健康和早期疾病篩查。

  “我們(men) 現在可以打開通往電子世界的大門了。阿秒物理學,使我們(men) 有機會(hui) 了解電子支配的機製。下一步將是如何應用它們(men) 。”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hui) 主席伊娃·奧爾森說。

  為(wei) 納米技術增添色彩

  北京時間10月4日,諾貝爾獎官方網站公布,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蒙吉·巴文迪、路易斯·布魯斯和阿列克謝·葉基莫夫,以表彰他們(men) “發現和合成量子點”。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介紹,量子點是一種通常僅(jin) 由幾千個(ge) 原子組成的晶體(ti) ,就大小而言,它與(yu) 足球的比例就相當於(yu) 足球與(yu) 地球的比例。“量子點具有許多令人著迷且不尋常的特性。重要的是,它們(men) 因為(wei) 大小不一而具有不同的顏色。”諾貝爾化學委員會(hui) 主席約翰·奧奎斯特說。

  阿列克謝·葉基莫夫運用光學方法來檢查彩色玻璃,經過實驗他發現,不同尺寸的玻璃樣品吸收光的情況不同:顆粒越小,吸收的光越藍。他很快意識到,自己觀察到了與(yu) 尺寸相關(guan) 的量子效應。

  1981年,葉基莫夫在蘇聯的科學期刊上發表了這一發現,這是科學家首次成功製造出量子點。

  但當時,路易斯·布魯斯並不知道這一發現。1983年,他首次在溶液中發現了自由漂浮的粒子具備尺寸依賴性的量子效應。和葉基莫夫一樣,他發現硫化鎘的顆粒越小,吸收的光越藍。

  為(wei) 什麽(me) 物質的吸光度偏向藍色這一發現很重要?因為(wei) 研究人員可以根據這一發現開發全新的材料。

  然而,研究人員當時還無法製造出尺寸大致相同的量子點。這正是蒙吉·巴文迪要解決(jue) 的問題。1993年,他和研究團隊取得了重大突破,製造出了特定尺寸的納米晶體(ti) 。這種納米晶體(ti) 幾乎是完美的,能夠產(chan) 生獨特的量子效應。

  30年後的今天,量子點已成為(wei) 納米技術的重要工具,並出現在商業(ye) 產(chan) 品中。研究人員認為(wei) ,量子點還有更大的潛力:未來,量子點可用於(yu) 柔性電子產(chan) 品、微型傳(chuan) 感器、更纖薄的太陽能電池以及加密量子通信等。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未晨 張渺 魏其濛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