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失信者能“花錢修複”信用記錄?不能,警惕欺詐

發布時間:2023-10-09 15:01:00來源: 經濟日報

  郭子源/經濟日報

  “交錢,我幫你修複信用記錄。”聽到這句話,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麽(me) ?是相信還是警惕?近期,多地金融管理部門發布公告,提醒廣大金融消費者警惕不法分子的“征信修複”騙局,防範個(ge) 人信息泄露以及資金損失。

  不法分子之所以能夠得逞,主要鑽了借款人“不了解征信知識又急於(yu) 貸款”的空子。何為(wei) 征信?“征”字,征集之意;“信”字,指的是信用或信用記錄。所謂征信,就是專(zhuan) 業(ye) 化的征信機構,依法采集、保存、整理並提供企業(ye) 、個(ge) 人的信用信息,其本質是信用信息服務。目前,大部分信用信息歸集在“個(ge) 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這是我國社會(hui) 信用體(ti) 係的重要基礎設施,由中國人民銀行組織商業(ye) 銀行建立,為(wei) 商業(ye) 銀行、用戶本人提供查詢服務,為(wei) 貨幣政策、金融監管和其他法定用途提供有關(guan) 信息服務。

  信用記錄是每個(ge) 人的“第二身份證”。打開個(ge) 人信用報告,你能看到兩(liang) 大類信息——你是誰、你的信用狀況如何。前者包含了個(ge) 人的基本信息,如身份信息、居住信息、職業(ye) 信息等,這些信息的主要生成路徑是,借款人向金融機構提供信息,金融機構向係統上傳(chuan) 信息。後者涵蓋了多項信用曆史記錄,具體(ti) 可分為(wei) 三類。一是個(ge) 人貸款信息,如貸款金額、貸款期限、還款記錄等;二是信用卡信息,如信用額度、還款記錄等;三是為(wei) 他人提供擔保的信息,如擔保金額、被擔保人的實際貸款餘(yu) 額等。

  建立征信體(ti) 係的目的,是讓守信者獲益、失信者寸步難行。對於(yu) 守信者來說,每一筆按時還款都將變成他的信用財富。擁有了信用財富,就具備了向銀行申請貸款的信譽抵押物。在實際操作中,銀行之所以願意向小微企業(ye) 主發放個(ge) 人信用貸款,看重的往往不是住房、廠房等有形抵押物,而是良好的個(ge) 人信用這一無形抵押物。同理,對於(yu) 失信者來說,“失信記錄”將成為(wei) 其借款的阻礙。

  失信者能否“花錢修複”自己的信用記錄?不能。在相關(guan) 法規文件中,“征信修複”概念從(cong) 未出現。所謂的“征信修複”,是不法分子實施欺詐的幌子。消費者如果誤入圈套,向不法分子支付高額費用,肯定會(hui) 賠了夫人又折兵。第一,個(ge) 人信用記錄並未得到修改;第二,不法分子卷款失聯;第三,個(ge) 人信息可能被不法分子倒賣,甚至“被貸款”“被負債(zhai) ”。

  信用記錄雖然無法通過花錢來“修複”,但可以通過良好的信用行為(wei) 來“涵養(yang) ”。這其中包含了兩(liang) 種情況。第一種情況,借款人偶爾一次忘記還款,隻要發現並及時還款,征信不受影響。目前多家商業(ye) 銀行采用的規則是,信用卡逾期三次才會(hui) 影響征信。第二種情況,借款人沒有按時還款且已影響征信,這時,隻要借款人還清全部欠款、罰息,相關(guan) 不良記錄將在五年後被自動消除。

  愛惜你我的“信用名片”,要樹立理性的消費觀念,養(yang) 成科學的借貸習(xi) 慣。不論消費還是借貸,都應堅持量入為(wei) 出,不過度。借貸前,借款人要多問自己幾個(ge) 問題:貸款是用於(yu) 必要開支還是炫耀式消費?如果用於(yu) 必要開支,合理的借款金額是多少?我的還款能力如何?借貸後,借款人要嚴(yan) 格按照合同約定使用貸款,切忌將資金挪用至非法套利領域,否則既要麵臨(lin) 違法違規風險,又要承擔無法按時還款等失信後果,得不償(chang) 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