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李政道研究所正式發布南海中微子望遠鏡“海鈴計劃”藍圖
中新網上海10月10日電 (記者 許婧)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10日正式發布南海中微子望遠鏡“海鈴計劃”藍圖,該項目將通過捕捉高能(亞(ya) TeV到PeV量級)天體(ti) 中微子來探索極端宇宙,為(wei) 中國填補該領域的空白,加速構建中國完備的多信使天文網,推動粒子物理、天體(ti) 物理、地球物理、海洋地理、海洋生物等前沿交叉研究,孕育多項原創科學發現,為(wei) 人類文明作出重要的科學貢獻。
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發起並牽頭的“海鈴計劃”旨在探索建設中國首個(ge) 深海中微子望遠鏡,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景益鵬擔任項目負責人、李政道學者徐東(dong) 蓮擔任首席科學家。
得益於(yu) 自“十二五”以來的中國在深海工程技術方麵的飛速發展,使得在中國建設深海中微子望遠鏡成為(wei) 可能。中國在多波段望遠鏡(如LHAASO,HXMT/eXTP,CSST, FAST)、空間引力波(如太極和天琴)和低能中微子觀測站(JUNO)均已有布局,海鈴深海中微子望遠鏡將填補中國多信使天文觀測網中尚且空缺的重要一環,極大促進和完善中國建立的多信使天文觀測網。
據了解,2021年09月初,由上海交通大學牽頭的“海鈴探路者”項目團隊完成首次海試任務。本航次由徐東(dong) 蓮擔任航次首席科學家,海洋工程專(zhuan) 家田新亮擔任領隊,共有來自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向陽紅03號科考船等機構的近八十位科研人員與(yu) 技術人員共同參與(yu) 。
海鈴團隊在這些重要結果基礎之上,完成了海鈴中微子望遠鏡的概念設計,相關(guan) 論文於(yu) 2023年10月09日發表於(yu) 《自然·天文》雜誌。徐東(dong) 蓮為(wei) 該論文的通訊作者,交大李政道研究所的博士後葉子平、博士生田瑋以及北京大學天文係博士生胡帆為(wei) 共同第一作者。論文證實了預選台址擁有建設中微子望遠鏡的良好深海環境,其海水的光學屬性滿足建設大型望遠鏡陣列的要求。基於(yu) 上述結果,項目組利用上海交大“思源一號”科學計算平台進行模擬計算,正式提出南海中微子望遠鏡“海鈴計劃”的概念設計。
本次海試成功測量了預選海域的深海流速、原位海水光學性質、放射性本底,驗證了候選海域作為(wei) 中微子望遠鏡台址的可行性,為(wei) “海鈴計劃”的後續推進奠定了基礎。
“海鈴計劃”首席科學家徐東(dong) 蓮曾在冰立方國際合作組中學習(xi) 、工作多年,2018年9月,徐東(dong) 蓮加入上海交大李政道研究所,依托上海交大在天文、粒子物理和海洋工程等方麵的研究平台,開始進一步探索國內(nei) 建設中微子望遠鏡的可行性。2020年8月15日徐東(dong) 蓮代表“海鈴計劃”團隊,正式提出了南海中微子望遠鏡——“海鈴計劃”的建設規劃和行動計劃。
據介紹,“海鈴計劃”將分步實施。2022年底,海鈴一期項目已啟動。海鈴一期擬在選定海域建設10根望遠鏡串列,並通過長距離海纜連接南海某島基地。預計2026年成為(wei) 世界首個(ge) 近赤道的小型中微子望遠鏡,開展對銀河係內(nei) 外的天體(ti) 源搜索,並完成建設大陣列的全鏈技術驗證。海鈴計劃的終極大陣列將包括約1200根望遠鏡串列,超越升級後的冰立方,預期在2030年前後成為(wei) 國際上最先進的中微子望遠鏡。
海鈴項目得到了教育部、科技部、上海市、海南省的大力支持,望遠鏡的預研工作也是上海市科委的重大項目和科技部重點研發專(zhuan) 項青年項目。為(wei) 了支撐“海鈴探路者”項目的順利執行,上海交通大學於(yu) 2021年06月成立了海鈴合作組,依托上海交通大學物理學、天文學、海洋工程、海洋科學、材料科學、電氣工程等多學科優(you) 勢交叉合作,同時與(yu)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等科研院校的相關(guan) 學科緊密合作,至今項目組已發展到10餘(yu) 家合作單位,近百名成員,穩步推進科學、工程、技術等方麵的協同攻堅。(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