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黃河沿線發展文旅產業 探索“農旅融合”新模式
中新網濟南10月13日電(王采怡)野外燒烤、露營、主題派對……在黃河北岸,濟南市鵲華煙雨生態園區依托黃河文化與(yu) 河畔風光,建成花海、跑馬場、房車宿營地等功能區,為(wei) 遊客帶來兼具休閑旅遊與(yu) 文化浸潤的“鄉(xiang) 野之約”。
“這裏是《鵲華秋色圖》實景地,生態好,風景好,吸引了不少人來我們(men) 這休閑露營。”鵲山東(dong) 社區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居委會(hui) 主任張星介紹,該園區設有帳篷露營區、天馬湖觀光區、森林就餐區等區域,涵蓋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種植、生態農(nong) 業(ye) 觀光、文化旅遊休閑等產(chan) 業(ye) ,帶動社區居民土地流轉,改變居民種植結構,持續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
連日來,記者跟隨“沿著黃河遇見海”網絡主題采風活動深入濟南、濱州、東(dong) 營等城市,探訪山東(dong) 各地黃河文旅產(chan) 業(ye) 發展現狀,體(ti) 驗當地推出的各項特色文旅活動,感受黃河文化傳(chuan) 承之美。
走進濱州市濱城區梁才街道張王莊村黃河張王農(nong) 樂(le) 園,森林樂(le) 園、采摘樂(le) 園、露營樂(le) 園等功能區配備齊全,各類活動豐(feng) 富多彩。當地發揮沿黃優(you) 勢,規劃建設黃河張王農(nong) 樂(le) 園,探索“觀光+遊玩+采摘”農(nong) 旅融合的新模式,走出一條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新路。
如今,張王莊村已成為(wei) 一個(ge) 集生產(chan) 生活、觀光休閑、文化旅遊於(yu) 一體(ti) 的黃河沿岸新村。“自從(cong) 建起農(nong) 樂(le) 園後,村裏的人氣旺了,村民的收入增加了,村集體(ti) 收入也隨之增加,為(wei) 我們(men) 村的發展振興(xing) 打下一個(ge) 良好的基礎。”張王莊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劉洪俊告訴記者。
在東(dong) 營市墾利區董集鎮楊廟·黃河裏,遊客可以白天在小酒館裏品嚐美味簡餐,夜晚則小酌爽口精釀;也可以在黃河奮鬥館展廳,全麵了解黃河灘區搬遷、遷建的故事;還可以在供銷社裏尋找上世紀的老物件,重溫年少時的回憶。
據了解,楊廟·黃河裏是以傳(chuan) 承黃河文化、留住灘區遷建記憶為(wei) 主題的沉浸式鄉(xiang) 村微度假區,主體(ti) 占地200餘(yu) 畝(mu) ,一期總投資5000萬(wan) 元(人民幣,下同),主要依托山東(dong) 文化體(ti) 驗廊道建設重點村羅蓋村原址村落,分兩(liang) 期對140套老房子進行了改造提升。
董集鎮副鎮長、楊廟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張麥榮介紹說,在保留房台村原始風貌的基礎上,楊廟·黃河裏建設了遊客服務中心、餐飲民宿、文創非遺、民俗廣場、鄉(xiang) 村振興(xing) 學院等複合功能版塊,打造覆蓋周邊2.5小時車程的綜合性鄉(xiang) 村微度假旅遊目的地。今年9月28日,楊廟·黃河裏項目正式開園試運營,將直接提供就業(ye) 崗位200餘(yu) 個(ge) ,輻射帶動就業(ye) 500餘(yu) 人,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