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記者走進西部戰區空軍某旅雷達站,感受官兵的高原情懷

發布時間:2023-10-13 15:04:00來源: 解放軍報

  記者走進西部戰區空軍(jun) 某旅雷達站,感受新時代官兵的高原情懷——

  雪山之巔,他們(men) 忠誠守望

  解放軍(jun) 報記者 張磊峰 通訊員 鄧棟之 尚宗昌

  夏秋之交,記者走進西部戰區空軍(jun) 某旅雷達站。

  遍地不長草,常年冰雪覆蓋,四季寒風凜冽,空氣中含氧量僅(jin) 為(wei) 內(nei) 地的40%……在這片“生命禁區”,官兵忠誠履職、堅守戰位的篤定眼神,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

  在該站主控端,記者走進雷達站榮譽室。牆上,一麵鮮紅的“昆侖(lun) 山上好四站”榮譽錦旗引人注目。玻璃展櫃中,一段段文字、一張張圖片、一件件實物,無聲訴說著雷達站的光輝曆史。

  “新兵下連、老兵複退,大家都會(hui) 走進榮譽室,上一堂光榮傳(chuan) 統課。”該站指導員告訴記者,雷達站曆史上幾經調整和換防,一代代官兵始終傳(chuan) 承紅色基因、克服艱難險阻,忠誠守衛祖國空防。這些天,他們(men) 圍繞習(xi) 主席視察西部戰區空軍(jun) 時發表的重要講話開展專(zhuan) 題學習(xi) ,看新聞、讀原文,銘於(yu) 心、踐於(yu) 行,堅守高原、建功西部的熱情愈發高漲。

  為(wei) 深入探尋雷達站官兵犧牲奉獻的精神密碼,記者翻達阪、越險嶺,長途驅車趕往雷達站從(cong) 控端陣地。

  登高望遠,群山環繞,巍峨雄壯,終年積雪在陽光反射下格外刺眼,突如其來的大風讓人腳下打晃。

  這個(ge) 在常人看來難以生存的“苦地方”,卻是官兵們(men) 曆經千辛萬(wan) 苦挑選出來的“好地方”。戰士劉弘毅喘著粗氣,指著腳下這塊地告訴記者,經過反複勘測,這裏是雷達性能發揮最好的地方。當初,幾名黨(dang) 員骨幹背著氧氣瓶和幹糧,艱難攀爬數座大山,頭痛吸口氧、餓了啃口饢、渴了扒口雪,行程數百公裏才找到這塊“寶地”。

  “雷達的家,就是官兵的家,我們(men) 要一起守護。”劉弘毅對陣地防禦工事時時記掛心上,每天都會(hui) 巡邏檢查。

  在這個(ge) 雷達站,像劉弘毅一樣的官兵有很多。采訪中,我們(men) 遇到旅裏有名的技術大拿、該站二級軍(jun) 士長祁科川。盡管他不善言辭,但從(cong) 戰友口中,記者還是“挖”出不少關(guan) 於(yu) 他的感人故事。

  創業(ye) 初期,祁科川和戰友一鍬一鏟建陣地,日複一日強戰備,搭建起新的空情傳(chuan) 輸鏈。“指揮室的地是祁班長帶人鋪的,通信機房是祁班長接通的,這個(ge) 工具是祁班長製作的……”說起祁科川,雷達站官兵似乎有說不完的話。

  時光荏苒,雷達站陣地從(cong) 輪換值守變成遠程操控,官兵從(cong) 原來的帳篷板房搬進嶄新營房,工作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高壓氧艙、蔬菜大棚、“先鋒書(shu) 吧”等相繼建成,VR休閑場所等豐(feng) 富了官兵的業(ye) 餘(yu) 文化生活……

  “盡管這裏飛沙走石、人跡罕至,但前輩們(men) 在這裏創業(ye) 戰鬥,立起一座精神豐(feng) 碑,我們(men) 必須發揚光榮傳(chuan) 統、續寫(xie) 新的榮光。”“紅色精神我來講”論壇上,祁科川細數雷達站發展故事和親(qin) 身經曆,把大家的心緊緊凝聚在一起。

  去年夏天,組織考慮到祁科川在高原工作時間長,身體(ti) 也出現一些狀況,準備將他調換到山下工作。“單位建設剛剛駛入快車道,當前正是用人之際,我得留下。”沒想到,祁科川主動要求留下來。

  和祁科川一同戰鬥的,還有該站黨(dang) 支部一班人。“白手起家,一切都要從(cong) 零起步,領導班子的榜樣示範作用很重要。”從(cong) 規範黨(dang) 組織生活、融入黨(dang) 管教育大格局等“軟件”升級,到“一站一景一特色”等硬件提檔;從(cong) 陣地翻新、裝備更新,到訓練革新、戰法創新,該站支部一班人一起強組織、帶隊伍、抓備戰,部隊建設日新月異,官兵始終保持昂揚精神狀態。

  在陣地的最高處,一塊刻有“天網”二字的文化石巍然矗立。這是雷達站第一茬官兵齊心協力立起來的,如今已成為(wei) 官兵的“紅色打卡點”。

  “這塊文化石是地理高地標誌,更是精神高地展示。”回憶起初建陣地的經曆,該站站長告訴記者,山頂常年刮八九級大風,氧氣極度稀薄,大家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文化石運至山巔,就是要向這片“生命禁區”宣誓——“我們(men) 始終堅守在這裏!”

  可是,上高原容易守高原難,當兵不易當好兵更難。“把平凡的崗位建成不平凡的戰位。”這是一級上士、指令標記班班長楊寶國用以自勉的一句話。

  去年8月,由於(yu) 任務點增多,炊事員配備不足,站裏得知楊寶國有相關(guan) 特長,想讓他臨(lin) 時兼顧炊事工作。楊寶國二話沒說便拿起了大勺。

  為(wei) 了讓大家吃得下、吃得好,楊寶國購買(mai) 了多本菜品製作教材,潛心學習(xi) 煲湯做菜,一周內(nei) 菜品幾乎不重樣。

  “沒想到,海拔這麽(me) 高,夥(huo) 食還能搞這麽(me) 好!”這是雷達站許多官兵對楊寶國廚藝的第一印象。“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標準更高。”這句高原官兵常掛在嘴邊的話,在這裏得到了生動詮釋。

  萬(wan) 裏雪域,冰涼的是空氣,沸騰的是熱血。“上級關(guan) 懷和有力保障,讓官兵心裏暖暖的。”該站站長說,旅裏傾(qing) 心做好官兵的“三後”工作,千方百計協調解決(jue) 家屬隨軍(jun) 就業(ye) 、子女上學、醫療保障等心頭事,讓大家在高原安心服役、崗位建功。去年,該站因任務完成出色受到全軍(jun) 表彰,榮立集體(ti) 二等功,站長也被戰區空軍(jun) 表彰為(wei) “勝戰先鋒”。

  雪山之巔,雷達飛旋,一雙雙警惕的眼睛,時刻緊盯著祖國的空防線。“這裏有我,請祖國和人民放心!”豪邁的誓言響徹雲(yun) 端,震撼心靈。(解放軍(jun) 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