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造福各國、惠及世界的“幸福路”
開拓造福各國、惠及世界的“幸福路”
——寫(xie) 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舉(ju) 行之際③
共建“一帶一路”追求的是發展,崇尚的是共贏,傳(chuan) 遞的是希望。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今年是我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這個(ge) 倡議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探索遠親(qin) 近鄰共同發展的新辦法,開拓造福各國、惠及世界的‘幸福路’。”十載櫛風沐雨,十載春華秋實。從(cong) 積極推進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到啟動大批務實合作、造福民眾(zhong) 的項目;從(cong) 構建起全方位、複合型的互聯互通夥(huo) 伴關(guan) 係,到麵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守望相助、共克時艱,為(wei) 全球抗疫合作和經濟複蘇作出重要貢獻……共建“一帶一路”,致力於(yu) 實現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目標,探索了促進共同發展的新路子,實現了同共建國家互利共贏,開創了共同發展的新前景。實踐證明,這是一條各方攜手加強互聯互通、應對全球性挑戰、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實現共同繁榮的機遇之路,是中國同世界共享機遇、共謀發展的陽光大道。
“一帶一路”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各方的合唱。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的:“‘一帶一路’是大家攜手前進的陽光大道,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所有感興(xing) 趣的國家都可以加入進來,共同參與(yu) 、共同合作、共同受益。”10年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共建“一帶一路”跨越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不同發展階段,致力把共建國家人民緊密聯係在一起,成為(wei) 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chan) 品和國際合作平台;堅持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互學互鑒的國與(yu) 國交往新路,不搞封閉排他的小圈子,讓團結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對抗、包容代替排他;倡導多邊主義(yi) ,支持多邊貿易體(ti) 製,推動各方各施所長、各盡所能,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如今,共商共建共享的核心理念成為(wei) 全球治理的一項重要共識,共建“一帶一路”成為(wei) 完善全球發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
當今世界變亂(luan) 交織,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人類社會(hui) 走到了關(guan) 鍵當口。是堅持合作與(yu) 融合,還是走向分裂與(yu) 對抗?是攜手維護和平穩定,還是滑向“新冷戰”的深淵?是在開放包容中走向繁榮,還是在霸道霸淩中陷入蕭條?是在交流與(yu) 互鑒中增進互信,還是讓傲慢與(yu) 偏見蒙蔽良知?曆史的鍾擺朝向何方,取決(jue) 於(yu) 我們(men) 的抉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取得的豐(feng) 碩成果充分證明,隻有各國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處、合作共贏,繁榮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隻有協調各國政策,在全球更大範圍內(nei) 整合經濟要素和發展資源,才能形成合力,攜手應對人類麵臨(lin) 的各種風險挑戰,促進世界和平安寧和共同發展。站在新起點上,我們(men) 要高舉(ju) 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共享機遇,共克時艱,共創未來,繼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共同把這條造福世界的幸福之路鋪得更寬更遠。
當前,中國人民正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帶領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既造福中國人民、又促進世界共同發展,是我們(men) 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的康莊大道,也是中國謀求人類進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鄭重宣示:“中國將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wei) 世界提供新機遇。”麵向未來,繼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推動形成開放、多元、穩定的世界經濟秩序,加快全球發展倡議落地,培育全球發展新動能,構建全球發展共同體(ti) ,中國必將為(wei) 實現各國共同繁榮、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作出更大貢獻。
我們(men) 所處的是一個(ge) 充滿挑戰的時代,也是一個(ge) 充滿希望的時代。各國團結起來,走開放發展、合作共贏的人間正道,共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走深走實、行穩致遠、高質量發展,向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正確方向勇毅前行,就一定能夠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li) 的世界,推動人類發展的巨輪駛向更加光明的未來。(人民日報 本報評論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