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部門聯合開展打擊虛假認證專項整治行動
兩(liang) 部門聯合開展打擊虛假認證專(zhuan) 項整治行動
加強行刑銜接行紀銜接壓實機構平台主體(ti) 責任
□ 本報記者 萬(wan) 靜
近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和公安部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開展虛假認證專(zhuan) 項整治行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部署開展為(wei) 期三個(ge) 月的專(zhuan) 項整治行動,集中整治虛假認證違法行為(wei) ,提升質量認證的有效性和公信力,營造誠實守信、公平競爭(zheng) 的市場環境。
打擊虛假認證行為(wei) 既可以從(cong) 商品服務供給端發揮“保底線”“拉高線”的作用,加強市場準入管理,引導企業(ye) 加強質量管理,促進產(chan) 品和服務質量提升;又可以從(cong) 商品服務需求端為(wei) 消費者提供質量證明,指導消費行為(wei) ,增強消費信心,優(you) 化消費環境。為(wei) 此,我國市場監管等部門始終堅持重拳出擊,堅決(jue) 遏製虛假認證勢頭,注重標本兼治,嚴(yan) 厲查處虛假認證、出具不實和虛假檢測報告、買(mai) 證賣證、網售假冒檢驗檢測報告等違法違規行為(wei) 。
打擊虛假認證規範網絡營銷行為(wei)
根據《通知》,此次專(zhuan) 項整治行動的重點打擊對象是認證機構買(mai) 證賣證、虛假認證,未經批準開展認證活動,偽(wei) 造冒用認證證書(shu) 和檢驗檢測報告等違法行為(wei) ;同時集中清理網絡交易平台出現的“當天出證/報告”“直出證書(shu) ”“不送樣檢測”“確保通過”等涉嫌虛假認證、虛假宣傳(chuan) 信息,規範認證活動網絡營銷;依法關(guan) 停相關(guan) 虛假網站和非法網站,從(cong) 源頭治理虛假認證交易;狠抓主體(ti) 責任落實,督促認證機構、網絡交易平台對照法律法規開展自查自糾,不斷規範認證行為(wei) 。
記者注意到,《通知》強調,此次專(zhuan) 項整治行動將充分發揮各部門作用,加大行刑銜接、行紀銜接力度,壓實認證機構、網絡交易平台主體(ti) 責任,營造良好營商環境,提升認證公信力。
近年來部分檢驗機構為(wei) 拉業(ye) 務、創業(ye) 績而忽視檢驗工作質量,不惜違背檢驗工作的公正性,甚至出現了檢驗機構和檢驗人員為(wei) 追求利益而出具虛假檢驗報告等違法行為(wei) ,嚴(yan) 重損害了人民群眾(zhong) 的生命財產(chan) 安全和市場經濟發展秩序。
今年初,市場監管總局公布了2022年市場監管認證機構“雙隨機、一公開”檢查結果。通過檢查發現,虛假認證的問題很嚴(yan) 重,認證機構及工作人員的管理也非常混亂(luan) 。比如,認證機構未有效開展內(nei) 審、管理評審,內(nei) 審未覆蓋分支機構或全部認證領域;認證審核未覆蓋關(guan) 鍵場所、關(guan) 鍵過程、全部認證範圍;認證機構未作認證決(jue) 定即頒發認證證書(shu) ,或給不具備法定資質的企業(ye) 頒發認證證書(shu) 等。
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教授王先林指出,產(chan) 品質量直接關(guan) 係消費者的切身利益,不合格的、虛假的檢驗結果嚴(yan) 重危害人民群眾(zhong) 生命財產(chan) 安全,埋下事故隱患;同時產(chan) 品質量檢驗報告是質量監督的重要手段和依據,在規範企業(ye) 的生產(chan) 、銷售行為(wei) ,提高產(chan) 品質量和提高產(chan) 品競爭(zheng) 力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企業(ye) 而言,產(chan) 品是否合格,關(guan) 乎企業(ye) 的聲譽、利益和存亡,虛假的檢驗報告不僅(jin) 成為(wei) 無良企業(ye) 和不合格產(chan) 品的“保護傘(san) ”,也會(hui) 成為(wei) 消費者維權的“攔路虎”。更重要的是,科學、公正的檢驗報告關(guan) 係到檢驗機構和政府部門的聲譽。政府部門“公信力”受損,對整個(ge) 社會(hui) 和市場良性運行是重大打擊。
遠程審核造成虛假認證問題增多
近年來,認證、檢驗相關(guan) 的遠程審核需求量急劇增長,但同時,通過網絡手段造成的虛假認證、檢驗等違法犯罪問題也隨之增多。
據市場監管總局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2021年市場監管總局公布的“認證機構‘雙隨機、一公開’檢查結果”表明,在總局組織檢查的40家認證機構中,遠程審核存在問題的就有24家,占比高達70%。
而2022年市場監管認證機構“雙隨機、一公開”檢查結果也顯示出遠程審核認證造假問題:認證機構安排他人冒名頂替審核、檢查員實施遠程審核,偽(wei) 造認證資料;審核、檢查員僅(jin) 參加遠程審核首末次會(hui) 議,未全程參與(yu) 審核,認證機構安排他人收集組織資料,偽(wei) 造認證檔案;認證機構製定的有關(guan) 遠程審核管理規定缺乏可操作性等。
為(wei) 此,此次市場監管總局和公安部聯手開展的專(zhuan) 項整治行動,多次強調要“狠抓主體(ti) 責任落實,督促認證機構、網絡交易平台對照法律法規開展自查自糾,不斷規範認證行為(wei) 。”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強製性產(chan) 品認證製度(CCC認證製度)是根據我國相關(guan) 法律法規建立的具有市場準入性質的合格評定製度,列入CCC認證產(chan) 品目錄的產(chan) 品,必須經評價(jia) 符合相關(guan) 安全標準要求,標注CCC標識後方可出廠、銷售、進口或者在其他經營活動中使用。
近年來市場監管總局利用大數據技術構建“平台可及、數據可靠、消費者可見、產(chan) 品可溯”的CCC認證證書(shu) 聯網核查機製,推動線上線下監管一體(ti) 化。與(yu) 多家電商平台開展CCC認證證書(shu) 聯網核查,實時核查平台銷售CCC產(chan) 品的證書(shu) 狀態,對無證書(shu) 或者證書(shu) 失效的直接攔截或者下架處理。2022年,電商平台聯網核查CCC證書(shu) 共計6590萬(wan) 次,涉及商家132萬(wan) 家,因無證書(shu) 或者證書(shu) 失效等原因攔截下架CCC產(chan) 品共計103萬(wan) 件;會(hui) 同公安部門在電動自行車上牌環節核查CCC證書(shu) 6110萬(wan) 次,有效遏製了無證製售、改裝篡改等違法行為(wei) ,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擴大認證審核簽到係統使用範圍
要想從(cong) 根本上減少和杜絕虛假檢測、認證報告的產(chan) 生,加強對認證、檢驗機構的自身建設和監管力度是關(guan) 鍵。要通過完善質量管理體(ti) 係,加強對檢驗人員隊伍的建設和管理,加大對檢驗機構的監督管理。
截至2022年底,我國認證機構和檢驗檢測機構數量突破5.4萬(wan) 家,服務產(chan) 值超過4000億(yi) 元,共頒發產(chan) 品、管理體(ti) 係、服務等各類認證證書(shu) 336.6萬(wan) 張,涉及93.9萬(wan) 家企業(ye) 和組織。為(wei) 營造安全、放心、優(you) 質的市場消費環境提供了切實保障。
市場監管總局通過對認證從(cong) 業(ye) 機構組織開展“雙隨機、一公開”檢查,嚴(yan) 厲打擊虛假認證、買(mai) 證賣證、認證走過場等違法行為(wei) 。2022年,各級市場監管部門共查辦認證領域違法案件3458起,罰沒款1.18億(yi) 元,查處違法認證機構59家,有力規範了認證市場秩序。
此外,市場監管部門還注重監管手段的創新。針對遠程審核的弊端,從(cong) 2022年初開始,市場監管總局(認監委)決(jue) 定在2021年部分認證領域使用認證人員現場審核網絡簽到係統(以下簡稱認證審核簽到係統)進行審核管理的基礎上,擴大認證審核簽到係統的使用範圍,將全部管理體(ti) 係認證納入係統必簽領域,將遠程審核方式納入係統必簽審核管理。
認證審核簽到係統上線後,審核員在實施認證審核時,需登錄簽到端的微信“認證到”小程序,於(yu) 審核首、末次會(hui) 議時各簽到一次,並上傳(chuan) 首、末次會(hui) 議照片。係統將自動記錄簽到時間和位置,與(yu) 認證機構上報的認證審核計劃自動匹配,由此識別出未簽到、位置偏差等簽到異常,並提示認證機構。認證機構應及時在管理端查看簽到異常,並在審核結束5個(ge) 工作日提交異常說明。認監委定期對簽到數據進行大數據分析,地方各級市場監管部門重點對簽到異常項目實施監督檢查,對不按要求使用認證審核簽到係統、簽到中提交虛假信息的認證機構和審核員,依法依規嚴(yan) 肅處理。
此次擴大認證審核簽到係統使用範圍,充分發揮了認證審核簽到係統把關(guan) 作用,進一步遏製認證審核人員不到現場等虛假認證問題,切實維護我國認證檢驗領域的有效性和公信力。(法治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