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國數字音樂市場總規模約1554.9億元
2022年中國數字音樂(le) 市場總規模約1554.9億(yi) 元
在線聽歌,越來越有趣了
從(cong) CD到MP3、從(cong) 下載到在線聽、從(cong) 線下演唱會(hui) 到在線live……聽歌這件事正變得越來越有趣。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人們(men) 音樂(le) 消費的渠道、方式和場景更趨多元。
視聽場景多樣化
借助數字技術的“翅膀”,人們(men) 的音樂(le) 消費走向“雲(yun) 端”。中國音像與(yu) 數字出版協會(hui) 數字音樂(le) 工作委員會(hui) 近日發布的《中國數字音樂(le) 產(chan) 業(ye) 報告(2022)》顯示,2022年中國數字音樂(le) 市場總規模約1554.9億(yi) 元,數字音樂(le) 用戶數量約達8.48億(yi) ,占網民整體(ti) 的79.5%。在線聽歌、網絡K歌、線上演唱會(hui) 、音樂(le) 短視頻……人們(men) 進行音樂(le) 消費的場景越來越多樣。
最近,一條古箏翻奏的音樂(le) 短視頻在網上火了。視頻中,一名年輕的中國姑娘在法國巴黎埃菲爾鐵塔下彈奏古箏,演繹中文流行歌曲。她一襲紅衣,頭戴朱釵,箏聲動聽,引得不少外國遊客駐足欣賞。演奏者彭靜旋是中國赴法留學生,同時也是一位擁有970多萬(wan) 抖音粉絲(si) 的音樂(le) 博主。
通過網絡,越來越多像彭靜旋一樣的音樂(le) 愛好者走到台前。據了解,2022年中國音樂(le) 短視頻生產(chan) 數量超百億(yi) ,主要包括填詞翻唱、曲風改編、MV混剪等多種類型,入駐短視頻平台的音樂(le) 人數量超150萬(wan) ,樂(le) 器演奏活躍創作者超25萬(wan) 。
AI改變傳(chuan) 統音樂(le) 創作
“忽如一夜,茫茫世界,次第花開,風換笑靨……”今年7月,首屆中國數字音樂(le) 會(hui) 在線上舉(ju) 辦,數字人“蘇小妹”演唱了一曲甜美的古風歌《雪中春信》,整個(ge) 舞台利用虛擬技術,呈現出一片粉色的冰雪世界。
AI技術正在改變傳(chuan) 統音樂(le) 創作。網易公司首席執行官丁磊認為(wei) ,未來1至2年內(nei) 人工智能可能會(hui) 成為(wei) 音樂(le) 行業(ye) 標配。訊飛音樂(le) 首席科學家江源表示,AI大模型所具備的聽覺、視覺、認知能力,可以有效助力詞曲創作、音視頻鈴聲製作等環節。
“以前聽歌,我總是要把歌曲下載到本地,特別占內(nei) 存;現在我都是在線聽歌了,不會(hui) 卡頓,音質也特別好。”古風歌曲愛好者王女士說。這一切得益於(yu) 5G等數字技術的發展,上網資費下降、帶寬條件改善以及PC終端的普及,使得流媒體(ti) 在線聽歌成為(wei) 可能,人們(men) 的視聽體(ti) 驗更加流暢。
不僅(jin) 如此,數字技術還在改變歌曲的推廣模式。過去,人們(men) 聽的歌大同小異,總是頭部唱片公司力推的幾首熱門金曲占據用戶歌單。現在,打開幾大音樂(le) 平台,“私人漫遊”“猜你喜歡”等個(ge) 性化推薦紛紛出現在首頁,向不同用戶定向推薦爵士、古典、民樂(le) 、流行等個(ge) 性化品類。
版權保護不斷加強
版權一直是中國數字音樂(le) 行業(ye) 的痛點。在相關(guan) 部門的努力下,更加開放的版權生態,不僅(jin) 為(wei) 用戶提供了更多元的選擇,也為(wei) 數字音樂(le) 產(chan) 業(ye) 的良性競爭(zheng) 提供了政策支持。
在版權日益重要的今天,探索收費模式、改善版權環境漸成共識。數據顯示,目前付費訂閱已成為(wei) 中國數字音樂(le) 的主要消費模式之一,2022年總體(ti) 付費率約為(wei) 13.9%,但相比發達市場,這一比例仍然偏低,還需進一步培育用戶的付費習(xi) 慣,促進版權保護可持續發展。
北京市文化娛樂(le) 法學會(hui) 音樂(le) 法律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秘書(shu) 長趙一洲表示,數字音樂(le) 版權還存在數據管理不透明、創作者收益分配機製僵化等關(guan) 鍵問題,各方需一道努力,通過製度創新等手段,促進行業(ye) 運行更加公平。(人民日報海外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