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學院第三屆“外交禮賓禮儀”研討會在京舉行
中新網北京10月22日電 (記者 羅海兵)外交學院第三屆“外交禮賓禮儀(yi) ”研討會(hui) 在京舉(ju) 行。來自全國從(cong) 事禮賓禮儀(yi) 研究的外交人員與(yu) 專(zhuan) 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禮賓禮儀(yi) 展開學術交流。
外交禮賓禮儀(yi) 是國家和外交儀(yi) 式中遵循的正式的禮儀(yi) 、行為(wei) 準則、位次安排與(yu) 程序,也是國家、政府及其代表在對外官方活動儀(yi) 式中的一套符合良好行為(wei) 舉(ju) 止的規則。
作為(wei) 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外交禮賓禮儀(yi) 貫穿於(yu) 外交活動的始終,為(wei) 外交營造氛圍,建立溝通框架,設置程序規則,體(ti) 現國家政策意圖,使國家間交往更加順暢。
外交學院副院長高飛教授在開幕式歡迎詞中介紹了外交學院在外交禮賓禮儀(yi) 培訓、教學與(yu) 研究方麵的特色與(yu) 成果,強調外交禮賓禮儀(yi) 的理論研究有著深厚的曆史淵源,新時代中國外交的禮賓禮儀(yi) 值得深入挖掘和探討,並指出從(cong) 外交禮賓禮儀(yi) 的角度可以為(wei) 創建共同外交文化,構建新型國際關(guan) 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做出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學會(hui) 會(hui) 長曠偉(wei) 霖在主旨發言中表示,此次召開的第三屆外交禮賓禮儀(yi) 研討會(hui) ,旨在搭建更大的學術交流平台,提供學術服務,從(cong) 外交禮賓禮儀(yi) 的角度推進包括外交史在內(nei) 的相關(guan) 研究。
“外交禮賓禮儀(yi) 代表了一個(ge) 民族的文明、文化和道德風尚。”外交部禮賓司原司長羅林泉表示,做好禮賓禮儀(yi) ,可以在大國外交中發揮重要作用。
作為(wei) 外交實踐的重要內(nei) 容,北京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教授張清敏從(cong) 外交禮儀(yi) 的技術與(yu) 藝術、製度與(yu) 文化等多元視角闡述了外交禮賓禮儀(yi) 的豐(feng) 富內(nei) 涵。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yi) 之邦。外交部禮賓司原參讚馬保奉梳理了自周朝以來各朝各代禮賓工作的脈絡,以鴻臚寺禮賓待客人為(wei) 例,講述中國古代外交禮賓燦爛輝煌的曆史。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曆史係教授方朝暉則在研討中分析了春秋時期列國外交禮儀(yi) ,認為(wei) “禮”是幾千年來儒家思想史中被視為(wei) 中華文明高於(yu) 野蠻民族的最重要標誌。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也與(yu) 中國禮樂(le) 文明有著非常重要的關(guan) 係。”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教授殷慧以《周禮》、《儀(yi) 禮》、《禮記》三部專(zhuan) 門闡述禮的經典著作為(wei) 內(nei) 容,分享了中國古代賓禮用玉的傳(chuan) 統儀(yi) 節與(yu) 人文內(nei) 涵。
“外交禮賓禮儀(yi) 研究應該加入人類學研究視角”,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駐中國辦公室主任文泉在發言中表示,其文化性可以是新的課題和方向。
本次研討會(hui) 由外交學院外交學與(yu) 外事管理係主辦,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學會(hui) 協辦。來自外交部、中聯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湖南大學、武漢大學等六十多位外交界、學界人士參加。(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