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匠”老湯:用朋友圈守住老店
紙袋子上練調色,一針一線縫皮衣
“皮匠”老湯用朋友圈守住皮服老店
天氣轉涼,漢陽區攔江路148號的“皮服老店”生意好了起來,店堂裏掛著的幾十件各式皮衣,讓不足10平方米的空間顯得更加逼仄。
66歲的店主湯保成感歎著這個(ge) 行業(ye) 30多年的變遷:過去來店裏做皮衣的年輕人多,現在大多是“上了年紀的顧客”。
不過,老湯現在也學會(hui) 在朋友圈裏發布信息,希望吸引更多人光顧他的皮服老店。
紙袋子上練手藝
雙肘撐在1米見方的桌子上,鼻子上架一副老花鏡的“皮匠”老湯,正一針一線地將兩(liang) 張白色皮毛料縫合在一起。他笑著對記者說:“不湊近,看不到針腳。”
“這種長毛皮料,上縫紉機會(hui) 把毛卡在線裏,隻能手工縫。”老湯展開他的“作品”,這件純手工的皮外套“算是個(ge) 大活,至少需要2天才能完成,工費就是1000塊錢”。
做完手頭的白皮毛外套,老湯開始為(wei) 一件深棕色皮外套做護理。
他端來一隻瓷碗,將黑色、棕色的顏料按一定比例倒入碗裏攪拌,並不時抬眼看看麵前的皮衣,在加入幾滴紅色顏料後,老湯擰上各色顏料瓶的蓋子,把它們(men) 收進桶裏。
完成這一係列動作的老湯,看上去像一個(ge) 畫家。
左手端著瓷碗、右手操起一把毛刷的老湯走到待養(yang) 護的皮衣前,將養(yang) 護劑一刷刷地塗抹到皮衣上,在衣服磨損嚴(yan) 重的部位,他的塗刷動作會(hui) 反複多次,“你看,這裏都磨得掉色了,就要把養(yang) 護劑加厚一點” 。
十幾分鍾之後,那件深棕色的皮衣顯得光亮。
“湯師傅手藝好,顏色調得好,換了別家不放心。”家住附近的吳女士是老湯店裏十幾年的老顧客,一件近十萬(wan) 元的皮衣,每年都會(hui) 拿到老湯店裏做養(yang) 護。
能把顏色一次調到位的老湯,並沒有美術基礎。老湯說,他的調色手藝“專(zhuan) 門練過”:初學時,他不敢在皮衣上直接試驗,而是找來一些裝衣服的紙袋,按照皮衣的顏色調製出養(yang) 護劑後,塗刷在紙袋子上風幹,反複調、反複試,“也不難,熟能生巧”。
潮起潮落中緊隨時代腳步
老湯來武漢是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元年。那時候的老湯還是小湯。
當年,剛滿21歲的小湯帶著一桶工具、一個(ge) 木架子和裁縫手藝,在武昌積玉橋支起一個(ge) 裁縫攤。
“那時候,做衣服的攤子首尾相接,在路邊排成一長排。”老湯時常向人回憶起當時“壯觀得很”的場麵。
“攤位不少,來做衣服的人還總是要排隊。”老湯說,20世紀80年代,商店裏可以買(mai) 到成衣品類很少,價(jia) 格也貴,很多人會(hui) 選擇做衣服。“裁一條褲子五毛,如果要做好就是兩(liang) 塊五。”老湯說,那時一天能賺四五十元,“頂普通工人一個(ge) 月工資了。”
1990年,老湯接下漢陽區北城路一家布衣店,當上了老板。
20世紀90年代,穿皮衣成了年輕人的時尚,因為(wei) 皮衣的加工費比布衣要高出好幾倍,一些裁縫店開始轉行做皮衣。
踏著節拍的老湯也開始轉型:聘請了一位從(cong) 大廠退休的老師傅到店裏做皮衣,自己也跟著老師傅學手藝。
因為(wei) 針線活兒(er) 好,老湯的店裏常常聚滿“潮流青年”。
“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一首流行歌曲反映了服裝行業(ye) 的快速變化,也讓老湯眼花繚亂(luan) :商場裏能買(mai) 到的各式服裝越來越多,光顧他店子的年輕人卻如退潮一般。
2019年,因為(wei) 北城路拆遷,老湯把“皮服老店”搬到漢陽攔江路。“店子搬了家,老顧客又變少了。”老湯說,他現在時常會(hui) 在朋友圈裏發一下新店的位置和信息,“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
不想讓手藝失傳(chuan)
吳女士每年上門找老湯保養(yang) 皮服,看中的是老湯的手藝。自信於(yu) 自己針線活的老湯,時常會(hui) 向人誇耀自己的一段過往:“10年前,我做皮衣服的事還登過報。”
“這相當於(yu) 給我的皮衣店打了個(ge) 大廣告。”老湯笑著回憶,當時有宜昌人專(zhuan) 程坐高鐵來找他改衣服,還有北京人來武漢走親(qin) 戚時專(zhuan) 門找他換裏子。
上了年紀的老湯開始喜歡回憶過去那段“熱火朝天”的歲月:“我和老伴從(cong) 早上8點鍾開始,飯都沒有時間做,隻能在街上買(mai) 著吃,一直做到晚上電視裏沒有信號。”
老湯說,晚上縫衣服容易困,他和妻子就開著電視放出點聲音,“那時候電視還不是24小時播放,晚上12點左右就沒信號了”。
春夏時節做布衣,秋冬時節做皮衣,老湯的一年四季,總是忙忙碌碌。
如今的“皮服老店”,一年隻有半年開門,要找到老湯,隻能在頭一年9月底至第二年3月之間。“店裏的生意不比以前了,再說年紀大了身體(ti) 也吃不消。”老湯的話語裏透著些遺憾。
讓老湯感覺遺憾的還不止於(yu) 此。
“我這門手藝怕是傳(chuan) 承不下去了。”老湯說,他的三個(ge) 兒(er) 女從(cong) 小看到父親(qin) 辛苦忙碌,都不願意學習(xi) 製衣。
念大學的大外孫曾表示想傳(chuan) 承外公的手藝,老湯對此其實也不太抱希望:“他學的是牙醫,跟我這行隔著遠咧!”
對於(yu) 小店的未來,老湯自有打算:“隻要還能幹得動,小店的門就會(hui) 一直開下去,畢竟每年還有這些老顧客要保養(yang) 皮服。”
文圖/見習(xi) 記者田藝偉(wei)
《武漢晚報》2023年10月24日第8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