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一線女職工講述奮鬥故事
在安徽省總工會(hui) 組織的療休養(yang) 活動上,女職工分享工作、生活中的難忘瞬間—
聽一線女職工講述奮鬥故事
記者 陳華 通訊員 蘇菱
閱讀提示
檢驗員陶璐璐守護好家庭與(yu) 工作的“天平”、網約車司機劉麗(li) 幫農(nong) 民運送滯銷玉米、家政從(cong) 業(ye) 者梁銘致力於(yu) 幫更多姐妹就業(ye) ……29名女性勞動者的奮鬥故事十分精彩,也令人感動。
10月8日~12日,安徽省總工會(hui) 在黃山市歙縣開展2023年度一線女職工療休養(yang) 活動,29名來自全省各地包括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在內(nei) 的基層一線女職工在參觀、學習(xi) 和交流中放鬆身心,充電賦能。其間,安徽省總工會(hui) 組織了“一線女工故事匯”特別活動,女職工圍坐在一起,分享工作、生活中的難忘故事。
在家長裏短的溫馨敘述中,一群女性勞動者用親(qin) 身經曆講述自己和工友的奮鬥故事。
“天平”兩(liang) 邊的平衡者
陶璐璐是一家材料公司的檢驗員。在她還是一名普通操作工時,一度因為(wei) 業(ye) 務不熟練造成很多失誤。同事沒有計較她的失誤,而是給她很多指點和幫助。
在家庭裏,作為(wei) 兩(liang) 個(ge) 孩子的媽媽,陶璐璐遇到很多工作和生活難以平衡的情況。為(wei) 了幫她照顧兩(liang) 個(ge) 孩子,陶璐璐的媽媽在後方為(wei) 她分擔、給她支持。
“大家都說工作和家庭就像是一個(ge) ‘天平’,女性需要左右權衡。在天平的兩(liang) 端,有這些愛和支持,我們(men) 該用心感受、絕不辜負。”陶璐璐說,正是這些溫情的護佑,讓她克服困難、精進技術、不斷成長。
在家庭與(yu) 工作之間守護好“天平”,幾乎成為(wei) 所有奮鬥女性的“標配”。
一家化工企業(ye) 的工藝工程師徐芬講述了這樣一個(ge) 故事。2018年冬天,一場罕見的大雪讓公司生產(chan) 陷入困境。當時形勢嚴(yan) 峻,但所有女職工都沒有望“雪”止步,而是跟男職工一起駐場輪崗,維持正常生產(chan) 。
“當時,還有一部分是雙職工家庭,女工友為(wei) 了支持愛人留在廠區完成搶修設備等任務,在冰雪封路、無法乘車的情況下,選擇在沒腿的大雪中徒步七八公裏,回家照顧孩子。”徐芬說,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管道和設備搶修後及時投入生產(chan) ,生產(chan) 任務也順利完成。
不讓須眉的奮鬥者
網約車司機劉麗(li) 則講述了一個(ge) 運輸線上“神奇女俠(xia) ”的故事。
“3年前,我轉行成為(wei) 一名網約車司機。在這個(ge) 新行業(ye) ,女性從(cong) 業(ye) 者確實不多。但我覺得,隻要心態好、能吃苦、服務好,女同誌一樣能得到大家的認可。”劉麗(li) 說。
劉麗(li) 回憶起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出車。當時,一位女兒(er) 不願父母舟車勞頓,出於(yu) 對劉麗(li) 的信任,委托她到河北唐山接自己的父母。那趟行程來回2400多公裏,劉麗(li) 開了36個(ge) 小時,終於(yu) 不負所托將老夫妻安全帶回。
今年7月,得知某村有60多畝(mu) 地的玉米滯銷,劉麗(li) 便發揮社交麵廣的優(you) 勢,發動愛心助農(nong) 行動,高溫天氣下僅(jin) 用兩(liang) 天就運送、助銷了1500多公斤玉米,幫農(nong) 民減少了損失。
“我就這樣踩著油門,穿梭在大家的需求中。雖然有苦有累,但我找到了自己的價(jia) 值,也更加自信陽光。所以說,行業(ye) 不是問題,勇敢打開前方的門,女同誌一樣可以做路上的‘俠(xia) 客’。”劉麗(li) 自信地說。
不做隨意的“躺平者”
煤礦提升機司機劉婉春直言自己今年開始“奔五”。回想礦山裏的青春歲月,她最難忘的是在礦燈維修班的6年。
礦工冒著風險深入地下,礦燈就如同他們(men) 的眼睛,一旦出現問題,就可能危及生命。為(wei) 了讓礦燈持續穩定發光,要對電解液進行調製,劉婉春拿螺絲(si) 刀的右手磨出了血泡,硫酸也常常飛濺到褲子上。劉婉春常常在想:如果下井的是我的父親(qin) 、愛人、兒(er) 子,我會(hui) 怎樣守護他們(men) ?如果出現事故,他們(men) 的家庭會(hui) 不會(hui) 垮掉?
憑著這樣的責任心,劉婉春所在班組維修的礦燈數以萬(wan) 計,無一例返修。後期,劉婉春和姐妹們(men) 還對礦燈房進行改造,打造出礦區第一家“航空服務級”礦燈房。
“對我來說,礦燈房護的是千戶家庭,姐妹們(men) 未下深井,卻也建有深功。”劉婉春對這段歲月充滿自豪。
同樣不願意選擇“躺平”的還有家政公司工作人員梁銘。
梁銘50歲開始做家政,對這一行她一直抱著兩(liang) 個(ge) 想法:一是幫更多學曆有限、來自農(nong) 村的姐妹就業(ye) ,為(wei) 更多職場姐妹解決(jue) 生活上的困難;二是改變大家將家政公司等同於(yu) “中介”的觀念。
“這些年來,我堅持送單上門、客戶回訪,收獲了實實在在的口碑,扭轉了一些客戶對家政公司‘中介不靠譜’‘容易踩坑’的印象。對我來說,年齡、性別都不是阻礙,讓我‘躺平’不如隨我‘前行’。”梁銘說。(工人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