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王星:築牢校企合作基礎 需要信任製度連接

發布時間:2023-10-27 14:15: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浙江永康10月27日電 (記者 李騰飛)“我們(men) 講產(chan) 教融合,不能隻簡單地關(guan) 注,是產(chan) 服務於(yu) 教,還是教服務於(yu) 產(chan) ,要正確地看待產(chan) 與(yu) 教的關(guan) 係,並通過有效的製度連接,築牢校企合作基礎,實現兩(liang) 者的有效融合”。

  10月26日,2023職業(ye) 教育與(yu) 共同富裕高層對話會(hui) 在浙江永康舉(ju) 行,針對如何通過產(chan) 教融合促進職業(ye) 教育發展,主講嘉賓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王星作出如是解讀。

  在王星看來,產(chan) 教融合的模式多樣,但歸根結底,校企合作是基礎,隻有打造出有效的技能人才培養(yang) 模式,才能最終實現教育鏈、人才鏈、產(chan) 業(ye) 鏈、以及創新鏈的結合,進而推進職業(ye) 教育的發展。

  今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職業(ye) 教育產(chan) 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要統籌解決(jue) 人才培養(yang) 和產(chan) 業(ye) 發展“兩(liang) 張皮”問題。根據方案,“深化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成為(wei) 解決(jue) 問題的重要一環。

  王星表示,“深化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首先要思考清楚的問題是,一是我們(men) 要培養(yang) 什麽(me) 樣的技能人才;二是企業(ye) 到底如何參與(yu) 技能人才的培養(yang) ”。

  近年來,如何增強職業(ye) 教育的適應性,成為(wei) 各界關(guan) 注的焦點。對此,王星認為(wei) ,首要問題還是要提升勞動者對崗位的適應能力。

  他解釋,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越來越多崗位的核心技能水平和勞動者的收入正相關(guan) ,逐步超過勞動者社會(hui) 交往能力和從(cong) 事的行業(ye) 屬性對收入的影響權重。

  “這就要求職業(ye) 教育要培養(yang) 掌握崗位核心技能的人才,而崗位需求直接來自於(yu) 企業(ye) ,所以校企合作在當下顯得尤為(wei) 重要。”王星說。

  然而,如何讓學校和企業(ye) 產(chan) 生穩定的合作關(guan) 係,進一步促進產(chan) 教融合,在王星看來,需要進一步的製度探索。

  王星介紹,我們(men) 研究地方案例發現,很多成功的校企合作,背後都有一個(ge) 重要的機製支撐,那就是信任。而且特別在小城市和縣域地區,這種信任經常建立在熟人社會(hui) 的基礎上,校長和企業(ye) 主或是親(qin) 戚,或是朋友,本身都有一定的社會(hui) 關(guan) 係聯係。

  “但是,如果要想把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變成一種市場化行為(wei) ,或者政府推動一個(ge) 重要施政舉(ju) 措,就一定要建立起支撐信任的本土化製度,比如如何劃分產(chan) 權、消除合作隱患等。”王星認為(wei) ,當陌生學校和陌生企業(ye) ,通過這種製度,能夠建立穩定的連接,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社會(hui) 基礎才能穩固,合作的可持續性才能得到保證。(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