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異共話發展合作 “2023·中德人權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辦
中新社北京10月31日電 (曾玥)2023·中德人權發展論壇10月31日在北京舉(ju) 辦。中德兩(liang) 國專(zhuan) 家學者圍繞“國際發展合作與(yu) 人權保障”主題展開研討。
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hui) 副理事長兼秘書(shu) 長左鋒在致辭中表示,中德作為(wei) 有影響力的大國,在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促進全球發展繁榮方麵擁有廣泛的共同利益,肩負著重要責任。他強調,中德兩(liang) 國在國際發展合作方麵有著許多共識,並積極開展務實合作,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這對促進世界人權事業(ye) 發展大有益處。他認為(wei) ,推進國際發展合作應堅持人民至上,造福廣大民眾(zhong) ,堅持胸懷天下,縮小南北差距,堅持國際法治,維護多邊主義(yi) 。此次論壇以“國際發展合作與(yu) 人權保障”為(wei) 主題,交流中德兩(liang) 國的做法和經驗,極具現實意義(yi) 。
德國弗裏德裏希·艾伯特基金會(hui) 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賽巧在致辭中表達了相似的觀點。他表示,盡管德中之間存在製度差異,但兩(liang) 國在開展合作方麵肩負重要責任。本次論壇就人權的概念、發展範式、具體(ti) 實踐展開交流,有助於(yu) 梳理兩(liang) 國的共同利益,擴大發展合作的基礎。
“孤舉(ju) 者難起,眾(zhong) 行者易趨。”中國人權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西南政法大學原校長付子堂在論壇發言時說,“完善全球人權治理,需要匯聚各方力量,致力於(yu) 全球人權事業(ye) 發展的各政府部門、國際組織和專(zhuan) 家學者,應加強溝通、增進互信、求同存異。”
“求同存異”是論壇期間多位中德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學者共同提到的高頻詞匯。
德國司法部前部長格梅林表示,德中兩(liang) 國的人權觀存在差異,但為(wei) 了人類共同的美好未來,跨越差異,並在“存異”的情況下“求同”合作非常重要。“德中兩(liang) 國應該互學互鑒,這不是一條單行線。”
“在發展人權的道路上求同存異,這是知易行難的事情。”中國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國際合作司副司長李翊以親(qin) 身經曆為(wei) 例指出,麵對當前地緣衝(chong) 突上升、大國競爭(zheng) 加劇、南北合作放緩、發展鴻溝拉大、發展議程偏移等全球性問題,國際人權事業(ye) 發展麵臨(lin) 挑戰,和平赤字、發展赤字、人權赤字進一步突顯,保障全人類的生存權、發展權,更具時代價(jia) 值和現實意義(yi) 。
北京師範大學“一帶一路”學院執行院長胡必亮指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wei) 中國國際發展合作提供新平台、注入新動能、開創新局麵,對全球發展和人權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德人權發展論壇由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hui) 與(yu) 德國弗裏德裏希·艾伯特基金會(hui) 共同舉(ju) 辦。(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