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加持 文物“嗨起來”
中新社北京10月31日電 (記者 應妮)“婦好”青銅鴞尊的用途是什麽(me) ?“利”青銅簋銘文中的“歲鼎”二字何意?這些,都能在中華文明雲(yun) 展上找到答案。
作為(wei)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活化利用新成果,中華文明雲(yun) 展試點30日上線。該試點以“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夏商西周時期為(wei) 主要內(nei) 容,虛擬數智人艾雯雯帶領觀眾(zhong) 沉浸式觀展,並對部分精品文物活化展示。
事實上,利用高科技讓文物“活起來”甚至“嗨起來”,是中國不少文博單位正在做的事。在小視頻中,陶俑們(men) 自帶表情包,或長袖善舞或暗自偷笑,暗合當下年輕人的審美趣味點;三星堆青銅麵具眉飛色舞,擊鼓說唱俑滑稽幽默,乾隆皇帝比個(ge) “耶”,文物們(men) 圍在一起搞說唱,簡直不要太“嗨”。
同時,文博領域也迎來了一批顏值頗高的虛擬人。敦煌莫高窟官方虛擬人伽瑤一露麵就吸粉無數,技術團隊結合多領域技術,使伽瑤能夠實時做出表情,連頭發、衣服、配飾都能像現實中一樣隨風而動。國家博物館的虛擬員工艾雯雯甚至擁有一套完整人設:女,生於(yu) 2000年5月4日,身高168厘米,愛好讀書(shu) 、書(shu) 法、唱歌、古琴、羽毛球。在官方解讀中,“艾”通“AI”、也通“愛”,“雯”通“文”,也能看出設計者對這一形象所用的心思了。
日前剛剛在沈陽結束的第九屆全國十佳文博技術產(chan) 品及服務推介活動,也能充分體(ti) 現數字賦能和“文化+科技”創新融合的趨勢。
作為(wei) 中國文博界一年一度的高科技集會(hui) ,每屆推介活動都猶如神仙鬥法。今年有防震恒溫恒濕展櫃,有基於(yu) AR增強現實技術的數字重現,有沉浸式虛擬人體(ti) 驗係統,還有裸眼3D結合高精度數字三維技術帶來的靈動觀感……
其中,已經應用在南京博物院數字館入口處的“物華天寶”數字文物“魔方”,包括明代的歲寒三友梅瓶、東(dong) 漢的鎏金銀嵌寶石獸(shou) 形銅硯盒、西漢的鎏金銅鹿燈等七件三維文物,該技術以新穎的交互式體(ti) 驗和精彩的數字節目組合,構建新型博物館空間多功能線上線下體(ti) 驗裝置。
哈密市博物館和陝西十月文物保護有限公司聯合帶來的文化遺產(chan) 混合現實全息交互體(ti) 驗,將混合現實技術融入博物館或文化遺址的參觀導覽、文物內(nei) 涵闡釋及文博研學體(ti) 驗中,觀眾(zhong) 通過手勢識別、全息虛擬觸控,即可獲取可視化、可體(ti) 驗的文化遺產(chan) 全息數字演繹。
在各種高科技的加持下,文物們(men) 一改凝固千百年的麵貌,仿如觀眾(zhong) 身邊的你我他。當文物被賦予情感,“活起來”“嗨起來”,毋寧說是其中蘊涵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沁潤和擴散。(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