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海外華文媒體走進雲南 “對對聯”抒發真情實感

發布時間:2023-11-02 14:56: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昆明11月1日電 題:海外華文媒體(ti) 走進雲(yun) 南 “對對聯”抒發真情實感

  作者 繆超 羅婕

  “對對聯”是中國傳(chuan) 統的文化瑰寶,也是流行千古的文人雅趣。“行走中國·2023年海外華文媒體(ti) 雲(yun) 南行”活動近日走進雲(yun) 南昆明、保山、德宏多地,來自世界六大洲20餘(yu) 位海外華文媒體(ti) 代表人士效仿中國古代文人“對對聯”。他們(men) 的每一句對聯,都蘊含著對祖(籍)國的真情實感,都來源於(yu) 此次活動中一次次耳聞目睹的鮮活事實……

  “僑(qiao) 鄉(xiang) 僑(qiao) 情念國恩風雨同舟”

  雲(yun) 南是中國第五大僑(qiao) 鄉(xiang) 省,有海外雲(yun) 南籍華僑(qiao) 華人約250萬(wan) ,分布在全球7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

  位於(yu) 保山騰衝(chong) 的和順古鎮是古南方絲(si) 綢之路上的商貿名鎮,也是雲(yun) 南著名的僑(qiao) 鄉(xiang) ,至今完整保留著100多所百年宅院、8個(ge) 宗祠、9座寺觀、9座石橋、6個(ge) 洗衣亭、9座牌坊、13道閭門、24個(ge) 月台都堪稱建築經典,被譽為(wei) 中國古代建築的“活化石”。

  在這些古建築之上,有600年曆史薈萃的大量詩詞、牌匾、對聯、著作。“和順綿世澤半耕半讀半賈,南服寄遊蹤亦儒亦商亦僑(qiao) 。”這是和順小巷走夷方館門前的一副對聯,道出了和順的曆史過往。

  荷蘭(lan) 一網首席執行官兼總編輯黃錦鴻表示,“令我感受頗深的是,每一個(ge) 建築物前都有對聯,由此看出這裏的文化底蘊深厚。”

  在保山昌寧,代表們(men) 走訪了柯街鎮華僑(qiao) 社區。1978年,共有2400多名越南歸難僑(qiao) 先後安置到柯街鎮華僑(qiao) 社區的前身——雲(yun) 南省為(wei) 安置越南歸僑(qiao) 成立的柯街華僑(qiao) 農(nong) 場。經過40多年發展,這裏已成為(wei) “蔬果飄香”的美麗(li) 富饒、和諧安寧新僑(qiao) 鄉(xiang) 。

  看到歸僑(qiao) 僑(qiao) 眷在此生活安定富足,代表們(men) 感觸良多。“這裏的農(nong) 家小院跟江蘇、浙江一帶的小院差不多,想象不到這是在雲(yun) 南的大山裏。”在海外時就對華僑(qiao) 社區有所耳聞的澳大利亞(ya) 聯合時報總編輯單寶明感歎,“歸僑(qiao) 們(men) 現在已經是當地人了,他們(men) 回歸祖國懷抱,找到並建設真正的、美好的家園,這一點很令人欽佩,也很令人感動。”

  “民富民福展新貌七彩雲(yun) 南”

  雲(yun) 南是民族“大觀園”,中華民族56個(ge) 成員中,26個(ge) 世居民族在這裏生活,因多樣的風光和文化謂之“七彩雲(yun) 南”。

  司莫拉佤族村,位於(yu) 保山騰衝(chong) 清水鎮,有著500多年曆史。“看寨不是寨,茅草壘成堆;夏恐屋漏雨,冬怕冷風吹”,是昔日司莫拉的真實寫(xie) 照。在脫貧攻堅戰中,司莫拉憑借得天獨厚的水資源和生態環境優(you) 勢,利用民族特色發展鄉(xiang) 村旅遊,徹底擺脫貧困。

  代表們(men) 走進司莫拉看到,幹淨的石板路連起整個(ge) 村莊,農(nong) 家小院錯落有致、亮麗(li) 整潔,房前屋後草木茂盛、綠意盎然,不遠處的青山延綿、碧波蕩漾,村民們(men) 談笑風生、怡然自得……咖香書(shu) 香伴隨著濃濃的鄉(xiang) 土氣息彌漫在整個(ge) 村寨。

  司莫拉從(cong) 一個(ge) 貧困山村“蝶變”為(wei) 如今的美麗(li) 鄉(xiang) 村和國家4A級旅遊景區,讓毛裏求斯《華聲報》社長楊蓉深受鼓舞,“我想把村寨風貌和祖國欣欣向榮的景象通過報道傳(chuan) 播到毛裏求斯。”

  龍安村,地處中緬邊境的德宏隴川縣。全村轄共567戶2532人,景頗族占全村人口總數的44.38%。近年來,龍安村突出邊境文化、民族文化和土磚文化特色,同樣將村寨打造成了農(nong) 旅、文旅融合的邊境民族特色鄉(xiang) 村。

  一段熱烈的景頗族歌舞、一席長桌“綠葉宴”,讓不少第一次來此的海外華文媒體(ti) 代表們(men) 對這裏多彩的民族風情有了實感。《法國僑(qiao) 報》副總編王萍表示,“我是滿族,來到這裏的民族聚居區感覺特別親(qin) 切,切實感受到了民族大團結。”

  “強邊強省為(wei) 百姓國富民強”

  雲(yun) 南是中國的西南邊陲,邊境線長達4060公裏。80年多前,這裏是烽火硝煙的抗日戰場,位於(yu) 騰衝(chong) 的滇西抗戰紀念館,詳細記錄著這一段悲壯曆史:

  1937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曾聯合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在抗戰烽火中保存了中華民族教育精華;1938,雲(yun) 南各族民眾(zhong) 組成的20萬(wan) 築路大軍(jun) ,築成抗戰生命線——滇緬公路,後來中國遠征軍(jun) 由此路入緬與(yu) 日軍(jun) 激戰;1941年,中國空軍(jun) 美國誌願援華航空隊(又稱“飛虎隊”)首次在昆明上空迎敵,此後與(yu) 中國軍(jun) 隊並肩作戰,浴血長空。

  抗戰時期的雲(yun) 南,滿是海外僑(qiao) 胞愛國愛鄉(xiang) 、出錢出力、共赴國難的身影:南洋僑(qiao) 領陳嘉庚先生組織華僑(qiao) 機工3000多人回國運送抗日軍(jun) 需,1000多名機工為(wei) 國捐軀;保山旅緬僑(qiao) 領梁金山,動員華僑(qiao) ,捐資修建惠通橋,捐獻汽車80輛……

  參觀滇西抗戰紀念館後,阿根廷《新大陸周刊》副總編吳軍(jun) 說,“這是我們(men) 在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和民族尊嚴(yan) 時付出最慘痛代價(jia) 的地方之一,這段曆史應該被銘記。”他認為(wei) ,麵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海外華僑(qiao) 華人更應凝聚中華民族的團結力量,不能再讓悲壯曆史重演。

  離開曆史的天空,代表們(men) 走進中緬邊境德宏瑞麗(li) 。站在與(yu) 緬甸相連的銀井村,《非洲時報》常務副社長、總編輯梁銓說,從(cong) 村民們(men) 的家園建設能看到,祖國邊疆的生活和發展越來越好。

  “在村裏我看到當地政府為(wei) 村民辦事的清單,道路修建、幼兒(er) 園建立等一條條事項都清晰地列出。”澳大利亞(ya) 聚澳國際傳(chuan) 媒集團總裁秦淩表示,從(cong) 這個(ge) 細節能看出當地做實事的心,“村中很多傣族民居上掛著五星紅旗,我想這是當地人對國家的認可,才會(hui) 做出這樣的舉(ju) 動回應。”

  瑞麗(li) 被譽為(wei) “東(dong) 方珠寶城”,珠寶商店遍布大街小巷。白天的線下市場中,除了常規的翡翠飾品,來自緬甸的精致工藝寶石畫也讓大家目不暇接。到了晚上,瑞麗(li) “夜經濟”的活力在直播帶貨的聲聲呼喊中激發出來,讓海外華文媒體(ti) 代表直觀感受到邊城的經濟活力。

  捷克《捷華通訊》總編陳學東(dong) 直呼震撼,“能感受到珠寶玉石行業(ye) 中年輕人創業(ye) 的朝氣蓬勃和向上的力量,相信有這樣的熱情,瑞麗(li) 的各行各業(ye) 發展會(hui) ‘樣樣好’。”

  “華媒華人寫(xie) 雲(yun) 南含英咀華”“雲(yun) 卷雲(yun) 舒聚雲(yun) 南今世難忘”“華媒華聲頌山河讚我中華”……此次活動中,代表們(men) 興(xing) 致盎然,一次次玩起對聯“接龍”,不吝對大美邊疆的讚賞之辭。正如美國《明州華人世界》主編鄧晴所說:“雲(yun) 南這片土地曆史悠久、民族文化豐(feng) 富、文化遺產(chan) 眾(zhong) 多。此行我們(men) 將以海外華文媒體(ti) 的角度記錄雲(yun) 南,向海外‘華二代’講述這裏的故事。”(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