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指32.2%台灣中學生曾遭“微歧視”
中新社台北11月2日電(記者 陳小願)台灣兒(er) 童福利聯盟2日在台北發布的最新調查顯示,32.2%的台灣中學生曾遭遇“微歧視”。其中,被霸淩的比例達34%,與(yu) 未遭“微歧視”的中學生相比,被霸淩的比例高出5倍。
“微歧視”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針對特定族群無意或無意識的歧視。
兒(er) 福聯盟當天發布的“2023台灣兒(er) 少遭微歧視經驗與(yu) 校園霸淩調查報告”顯示,15.1%的中學生曾遭遇校園霸淩,明顯低於(yu) 2021年的21.1%與(yu) 2020年的36.3%。但“微歧視”成新興(xing) 議題,69.3%的中學生認為(wei) 校園“微歧視”問題很嚴(yan) 重。
調查發現,中學生被“微歧視”的方式,包括“覺得跟大家格格不入”“感覺到被忽略”“覺得被其他人貼標簽”等。
調查顯示,遭“微歧視”的中學生往往得不到周遭支持,甚至還受到他人負麵響應。例如被同學嘲笑、老師約談或被同學忽視,導致身心產(chan) 生影響,感到傷(shang) 心與(yu) 焦慮者分別占49.5%與(yu) 40.6%。
兒(er) 福聯盟執行長白麗(li) 芳建議,修訂“校園霸淩防製準則”時,增加預防的具體(ti) 措施,將正確處理學生衝(chong) 突、預防霸淩策略融入校園生活。(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