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中國“楓景”|“楓橋經驗”一甲子,傳承密碼在“浙”裏

發布時間:2023-11-06 14:19:00來源: 法治日報-法治網

  法治日報全媒體(ti) 記者 劉青 王春

  見習(xi) 記者 張運恒 劉琳 方芳

  “楓橋經驗”是一個(ge) 講了一甲子,仍在延續的傳(chuan) 奇故事。

  1963年,浙江紹興(xing) 諸暨楓橋鎮的幹部群眾(zhong) 創造了“發動和依靠群眾(zhong) ,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jue) ,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好經驗,毛澤東(dong) 同誌親(qin) 筆批示“要各地仿效,經過試點,推廣去做”。

  2023年9月20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浙江省紹興(xing) 市考察,為(wei) 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指明了方向——“要堅持好、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黨(dang) 的群眾(zhong) 路線,正確處理人民內(nei) 部矛盾,緊緊依靠人民群眾(zhong) ,把問題解決(jue) 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60年來,發端於(yu) 楓橋小鎮的“楓橋經驗”,在實踐中形成了“群眾(zhong) 唱主角,幹部來引導,德法加智治,有事當地了”的新時代特征,在浙江遍地開花結果,於(yu) 全國各地大放異彩,迸發出穿越時空的旺盛生命力。實踐充分證明,“楓橋經驗”是黨(dang) 領導人民創造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社會(hui) 治理方案,是我國推進基層社會(hui) 治理的“金字招牌”。

  記者近日來到浙江,在這片孕育發展了“楓橋經驗”的沃土,探尋“楓橋經驗”60年來曆久彌新的傳(chuan) 承密碼。

  密碼一:眾(zhong) 人的事由眾(zhong) 人商量

  “到徑山,吃茶去!”坐在百年香樟樹下,幾碗徑山熱茶。

  一下午,茶色漸淡,聊興(xing) 仍濃。樹幹上的“樟樹下議事”木製字牌,依稀可以看出歲月的痕跡。

  漫步在杭州市餘(yu) 杭區徑山鎮小古城村的村道上,入眼是村落圍牆的青磚灰瓦、山石綠植,別有一番寧靜安然的山野之趣。

  “這些美景,都是村民商量出來的結果。”小古城村黨(dang) 委書(shu) 記林國榮告訴記者。

  過去,家家戶戶的老圍牆兩(liang) 、三米高,裹緊了農(nong) 家院子,也擋住了整個(ge) 鄉(xiang) 村的景觀視野,成為(wei) 小古城村向村落景區發展的一道坎。

  2018年,村黨(dang) 委在錢三村民小組試點降低圍牆。為(wei) 此,村幹部花了一個(ge) 月,挨家挨戶入戶了解情況。排查結束後,村幹部和村民代表在“樟樹下議事”——

  “我的圍牆打得那麽(me) 好,為(wei) 什麽(me) 要讓我拆掉?”

  “安全問題怎麽(me) 辦?”

  “拆了之後,我家院子不是誰都能看見了?”

  麵對村民你一言、我一語,疑問不斷。對於(yu) 這些問題,村幹部早已提前做好了答案:全部路口安裝監控,加強安全巡邏,講清“經濟賬”“長遠賬”。此外,還提供了三套圍牆方案與(yu) 村民共同協商討論。

  漸漸地,村民們(men) 心裏的疙瘩解開了,不僅(jin) 同意圍牆改造方案,還主動參與(yu) 提升鄉(xiang) 村之美。轉角做圓,街道拓寬,有的村民們(men) 無償(chang) 讓出自家土地。有的村民提出,“千牆一麵”不好看,一定要保留自己的記憶“符號”。於(yu) 是,每家每戶的新圍牆上,都嵌著山石、老磚、石墩、石墨等戶主珍藏的“老物件”。

  這些村民主動提出的“微改造”讓村子韻味十足。八方來客絡繹不絕,食有茶經餐廳,飲有徑山禪茶,觀有陽光農(nong) 場,住有老杭大民宿……小古城村“眾(zhong) 人的事眾(zhong) 人商量”,打造了屬於(yu) 所有人的“山水間的家”,讓家門口的“共富路”越拓越寬,村民的腰包也越來越鼓。

  百年香樟下,一張圓桌與(yu) 一道道圍牆道出了“楓橋經驗”曆久彌新的第一重密碼——百姓事、百姓議,大家事、大家辦。從(cong) 杭州小古城村“眾(zhong) 人的事情由眾(zhong) 人商量”的實踐,到溫嶺市“民主懇談”,再到寧波市象山縣推廣“村民說事”製度等做法,浙江省堅持黨(dang) 的群眾(zhong) 路線,健全基層黨(dang) 組織領導下的群眾(zhong) 自治機製,發動群眾(zhong) 、組織群眾(zhong) 、依靠群眾(zhong) 、引領群眾(zhong) 解決(jue) 群眾(zhong) 自己的事情,讓這項源於(yu) 群眾(zhong) 創造的基層工作經驗,回歸於(yu) 群眾(zhong) 實踐。

  密碼二:堅持黨(dang) 建統領幹部來引導

  白楊街道是杭州市錢塘區經濟發展的“起錨地”,也是新杭州人的“築夢工廠”。大創小鎮、杭州綜合保稅區都在這裏。

  白楊街道鄰裏社區是杭州首個(ge) 專(zhuan) 門服務外來務工人員的新型社區,集聚了近萬(wan) 名技術工人。作為(wei) 城市的“毛細血管”,鄰裏社區拚接了“新杭州人”的工作與(yu) 生活。他們(men) 參與(yu) 這座城市的建設,也渴望融入這裏。

  如何讓平均年齡21歲的產(chan) 業(ye) 工人,安心在這裏紮根?鄰裏社區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張敏華提供了一個(ge) 答案——除了“身融”,更要“心融”。在成為(wei) 社區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前,張敏華做過打工妹、倉(cang) 庫保管員、前台服務員等多個(ge) 職業(ye) 。了解打工人的她逢人便說:“就當是你們(men) 老家的村子,我就是‘村長’。”

  為(wei) 了凝聚更多力量,張敏華組織鄰裏社區和十多家企業(ye) 組建了“鄰聚力黨(dang) 建共同體(ti) ”,從(cong) “柴米油鹽醬醋茶”到“衣食住行閑”,幫助年輕的“新杭州人”感受城市的溫度。

  某天一早,張敏華接到了鄰裏社區美食廣場某餐飲店邱老板的電話。第一句話就是:“張書(shu) 記,我來這裏認識的人又少,不知道找誰,看了看手機裏存著您的號碼,希望社區幫幫忙!”原來,餐飲店老板邱老板想在店鋪租期滿後回老家,但店鋪和5名員工宿舍到期時間有十幾天的間隔。期間店鋪的夥(huo) 計們(men) 住哪裏?大量衣物行李怎麽(me) 儲(chu) 存?無可奈何下,他找到鄰裏社區尋求幫助。

  於(yu) 是,張敏華馬上派鄰裏社區黨(dang) 支部成員實地了解情況,經過社區“鄰聚力”黨(dang) 建聯建機製,聯動某物業(ye) 公司為(wei) 其尋找短租公寓。在各方資源的聯動支援下,邱老板在周邊小區租到了合適的房子,解了燃眉之急。他感激地說道:“沒想到社區對於(yu) 自己這樣一個(ge) 即將離開的居民還是很熱心,這幾年感受到了社區的照顧和服務,很感動!”

  在鄰裏社區,無數和邱老板一樣的產(chan) 業(ye) 工人感受到了家的溫暖。他們(men) 也用自身行動回饋社區,實現雙向奔赴:有人下班趕到門崗做交通安全勸導員,有人用技術所長解決(jue) 水泵維修難題,還有人每月參加誌願街區服務免費為(wei) 大家理發,越來越多的產(chan) 業(ye) 工人及他們(men) 的家人,真正把這裏當作溫暖的“第二故鄉(xiang) ”。

  鄰裏社區的故事,讓我們(men) 找到了“楓橋經驗”曆久彌新的第二重密碼——黨(dang) 建引領、幹部帶頭,是激活基層治理的紅色引擎。黨(dang) 建統領網格智治,全麵構建“村(社區)—網格—微網格(樓道、樓棟)”治理體(ti) 係;打造“民呼我為(wei) ”統一平台,實現社情民意全渠道收集、全天候傾(qing) 聽、全閉環處置……近年來,浙江始終堅持黨(dang) 建統領基層治理,把黨(dang) 的領導與(yu) 群眾(zhong) 自治有機統一起來,推動各級黨(dang) 員幹部主動靠前一步,把群眾(zhong) 訴求和矛盾糾紛解決(jue) 在當時當地。

  密碼三:培育社會(hui) 組織促共建共享

  “如果您有一個(ge) 守護平安的‘警察夢’,如果您有一副樂(le) 於(yu) 奉獻的‘熱心腸’,那就加入我們(men) 吧!”走進“紅楓林”義(yi) 警服務發展中心,門口一張落款為(wei) “陳大俠(xia) ”“周女俠(xia) ”的海報吸引了過路人的眼球。

  “我們(men) 是一家初創的社會(hui) 組織,申請加入紅楓林,希望能在團隊建設和資源鏈接方麵幫我們(men) 一把……”今年7月中旬,諸暨市旭日社會(hui) 工作服務中心負責人張桂蘭(lan) ,向諸暨市紅楓林義(yi) 警服務發展中心提交了入駐申請書(shu) ,很快就得到了回應。

  “91歲高齡老人山林走失,請求協助。”貴州籍退伍軍(jun) 人羅勇接到通知,第一時間響應號召參與(yu) 搜尋,經過數小時救援,老人被平安送到山下。羅勇加入民安公益救援隊的想法,源於(yu) 前不久看到的招募令。

  線上線下發布招募令,鼓勵和幫助有誌於(yu) 平安建設的群眾(zhong) ,是“紅楓林”服務入駐社會(hui) 組織的眾(zhong) 多方式中的一種。今年5月,全國首家義(yi) 警發展類慈善組織——諸暨市紅楓林義(yi) 警服務發展中心成立。紅楓義(yi) 警、調解誌願者聯合會(hui) 、藍天救援……在隨後的3個(ge) 多月時間裏,8支平安類社會(hui) 組織加入了紅楓林“進修班”,在楓橋派出所的精心指導下,培育出先楓護苗、錯峰反詐、河道義(yi) 警防溺水、反家暴、少年義(yi) 警隊伍培育、金牌調解薪火傳(chuan) 承等12顆“平安種子”,“平安網絡”越織越密。其間,楓橋鎮更實現了電詐發案數同比下降51%、主要河道水域零溺亡等諸多成效。

  在千年楓橋鎮,一顆顆“平安種子”與(yu) 一張“平安網”彰顯了“楓橋經驗”曆久彌新的第三重密碼——培育社會(hui) 組織促共建共享。桐鄉(xiang) 市“烏(wu) 鎮管家”、杭州市“武林大媽”、舟山市“東(dong) 海漁嫂”等社會(hui) 治理品牌隊伍,讓越來越多的群眾(zhong) 投身基層治理工作,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hui) 治理共同體(ti) 初具雛形。

  回望一甲子,“楓橋經驗”不斷被賦予新的思想內(nei) 涵和時代特征。

  但是,不變的是發動群眾(zhong) 、緊緊依靠群眾(zhong) 、密切聯係群眾(zhong) 的內(nei) 在基因,是“黨(dang) 的領導”這一政治靈魂。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一路走來,浙江始終堅持黨(dang) 建統領基層治理,把黨(dang) 的領導與(yu) 群眾(zhong) 自治有機統一起來。在與(yu) 群眾(zhong) 的相濡以沫、相依相惜中,實現了“治理過程讓群眾(zhong) 參與(yu) 、治理成效讓群眾(zhong) 評判、治理成果讓群眾(zhong) 共享”。

  新時代新征程,楓橋的故事不會(hui) 結束。平安的藍圖,也將再譜新篇。

  【專(zhuan) 家點評】

  “楓橋經驗”是中國基層社會(hui) 治理的一麵旗幟。浙江是“楓橋經驗”的發源地,更是其創新發展的試驗田。浙江杭州、紹興(xing) 等地的實踐探索,反映出新時代“楓橋經驗”已經貫穿了基層社會(hui) 治理的全過程,構建起了基層社會(hui) 治理的新格局。“楓橋經驗”能夠曆久彌新,在村民自治、社區治理、糾紛化解、誌願服務等城鄉(xiang) 社會(hui) 治理過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製度“密碼”就在於(yu) 始終堅持黨(dang) 的群眾(zhong) 路線,通過調動城鄉(xiang) 群眾(zhong) 、企事業(ye) 單位、社會(hui) 組織自主自治的積極性,打造了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社會(hui) 治理共同體(ti) 。“群眾(zhong) 唱主角、幹部來引導、德法加智治、有事當地了”可謂是對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動詮釋,更是“從(cong) 群眾(zhong) 中來,到群眾(zhong) 中去”工作方法的全新實踐。(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 劉君博)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網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