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光大基地建設推動綠色增長
近日,記者隨“碳”路中國生態文化之旅活動深入庫布其沙漠,走訪達拉特光伏領跑者基地。登高遠望,一座金黃沙丘鑲嵌在萬(wan) 千太陽能光伏板組成的“藍海”中,它直觀地向到訪者講述著這裏的前世今生。與(yu) 此地相距不遠,更大規模的庫布其沙漠鄂爾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項目先導工程正在建設中……“追風逐日”,如火如荼建設的風光大基地不僅(jin) 改變了沙漠的模樣,也讓煤炭大市鄂爾多斯迎來了能源和產(chan) 業(ye) 結構重塑的曆史機遇。
黃沙變“藍海”
鄂爾多斯是傳(chuan) 統能源的“寶藏”大市,煤炭、天然氣探明儲(chu) 量分別占全國的六分之一、三分之一。同時也是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富集區,開發潛力在1.2億(yi) 千瓦以上。近年來,綠電項目紛紛落地,加快了當地多年以來推動的從(cong) “一煤獨大”到多業(ye) 並舉(ju) 進程。
達拉特光伏領跑者基地“地標”——由19.63萬(wan) 塊光伏板組成的駿馬圖形電站,“奔騰”在沙漠之上。2019年通過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光伏板圖形電站。
基地工作人員介紹,達拉特光伏領跑者基地總裝機100萬(wan) 千瓦全部建成投產(chan) ,年發綠電可達20億(yi) 千瓦時,相當於(yu) 節約標準煤68萬(wan) 噸,減排二氧化碳165萬(wan) 噸。
基地展板信息顯示,該基地建設總投資64億(yi) 元,分兩(liang) 期建成。一期50萬(wan) 千瓦項目平均電價(jia) 0.35元/千瓦時,2018年12月10日實現全容量並網。二期50萬(wan) 千瓦項目平均電價(jia) 0.272元/千瓦時,最低電價(jia) 0.26元/千瓦時。
不僅(jin) 僅(jin) 是發電,達拉特光伏領跑者基地還將走得更遠。基地將建設50米高的觀光瞭望塔和牡丹園、玫瑰園等觀賞植物園。同時還要建設存欄2.5萬(wan) 頭、占地1500畝(mu) 、總投資1.7億(yi) 元的“牧光互補”高端肉牛標準化養(yang) 殖項目,預計投產(chan) 後將帶動周邊約1100戶農(nong) 牧民增收。
三年前,我國正式作出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兩(liang) 年前,我國又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hui) 領導人峰會(hui) 上提出,將持續推進產(chan) 業(ye) 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加快規劃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
2022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發布《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wei) 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規劃布局方案》,明確到2030年,我國將規劃建設風光基地總裝機約4.55億(yi) 千瓦。
6個(ge) 月後,庫布其沙漠鄂爾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項目獲批。該項目是國家首批首個(ge) 千萬(wan) 千瓦級“沙戈荒”風光火儲(chu) 新能源基地項目,項目建設光伏800萬(wan) 千瓦、風電400萬(wan) 千瓦。項目建成後,每年可向京津冀地區送電約440億(yi) 千瓦時。其中清潔電量占比50%以上,相當於(yu) 節約標準煤約600萬(wan) 噸,減排二氧化碳約1600萬(wan) 噸,電力供應保障和生態環境效益顯著。
在鄂爾多斯,過去人們(men) 印象中的不毛之地沙灘、戈壁、荒漠,如今正在悄然成為(wei) “綠能富礦”。
綠電引“鳳凰”
不久前,華景新材料首期10萬(wan) 噸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在伊金霍洛旗蒙蘇經濟開發區鄂爾多斯零碳產(chan) 業(ye) 園下線。磷酸鐵鋰是目前各種動力汽車鋰電池的主要原料,用於(yu) 生產(chan) 高質量的正極材料,可以提升鋰電池的性能和效率,滿足市場對新能源汽車、儲(chu) 能係統等領域的需求。
“我們(men) 規劃年產(chan) 40萬(wan) 噸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的生產(chan) 規模,在2024年底之前完成整體(ti) 建設,補齊開發區缺少鋰電池正極材料生產(chan) 的短板,補足產(chan) 業(ye) 鏈條上的缺失,實現材料加工、電池生產(chan) 及電池應用產(chan) 業(ye) 鏈的閉環。”內(nei) 蒙古華景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呂樂(le) 說。
華景新材料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的投產(chan) ,補齊了鄂爾多斯零碳產(chan) 業(ye) 園以遠景動力為(wei) 龍頭的儲(chu) 能電池產(chan) 業(ye) 鏈,一條完整的新能源鋰電池上下遊產(chan) 業(ye) 鏈在鄂爾多斯由此形成。
生產(chan) 儲(chu) 能電池的遠景動力一期10.5吉瓦時項目每年可生產(chan) 1000萬(wan) 顆電池,可匹配年產(chan) 1200億(yi) 千瓦時電的風光電站的儲(chu) 能。如今在家門口有了原材料,過去需要從(cong) 外地運輸原料的問題迎刃而解。
2022年4月,鄂爾多斯市和伊金霍洛旗政府攜手遠景科技集團打造的零碳產(chan) 業(ye) 園一期項目建成投產(chan) 。產(chan) 業(ye) 園規劃總麵積73平方公裏,是全球首個(ge) 真正落地的零碳產(chan) 業(ye) 園。
之所以稱為(wei) “零碳”,是由於(yu) 園區80%能源由本地的風電、光伏直供,20%參與(yu) 綠電交易,實現100%綠色零碳能源供給。
園區裏,東(dong) 西縱貫長達530米的白色巨型廠房——遠景動力電池工廠引人注目,它是目前我國北方單體(ti) 最大的電池工廠。遠景動力電池工廠生產(chan) 的“零碳”儲(chu) 能電芯,將是未來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參與(yu) 國際競爭(zheng) 的“剛需”型產(chan) 品。
遠景能源鄂爾多斯副總經理王堯介紹,100%綠電製造且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總量明顯低於(yu) 同類產(chan) 品的遠景動力電池處在供不應求的狀態,在手訂單目前累計已經超過1000吉瓦時,除國內(nei) 市場外,還遠銷至新加坡、美國、英國等國家和地區,預計2023年儲(chu) 能電池的交付量將超過15吉瓦時。工廠二期已動工,規劃產(chan) 能為(wei) 20吉瓦時,達產(chan) 後連同一期將創造超過360億(yi) 元的產(chan) 值。
園區內(nei) 另一家頭部企業(ye) ——隆基綠能的光伏全產(chan) 業(ye) 鏈投資高達395億(yi) 元,滿產(chan) 後年產(chan) 光伏組件相當於(yu) 2個(ge) 三峽電站裝機量,可在其30年的生命周期中,轉化14萬(wan) 億(yi) 千瓦時的綠色電力。
以遠景動力為(wei) 龍頭的儲(chu) 能電池產(chan) 業(ye) 鏈,以隆基綠能為(wei) 龍頭的光伏電池產(chan) 業(ye) 鏈,以上汽紅岩、聖圓新能源為(wei) 龍頭的氫能和純電重卡產(chan) 業(ye) 鏈已構建完整。伴隨國內(nei) 新能源領域的佼佼者紛至遝來,當地“風光氫儲(chu) 車”的綠色零碳產(chan) 業(ye) 集群初具規模。
風光“綠賽道”
“雙碳”戰略之下,新能源發電項目向風光資源富集地區轉移、新能源裝備製造業(ye) 向綠電富集地區轉移的趨勢明顯。搶抓這一曆史機遇,鄂爾多斯提出到“十四五”時期末,實現新能源裝機超過5000萬(wan) 千瓦,“風光氫儲(chu) 車”產(chan) 業(ye) 總產(chan) 值超過5000億(yi) 元的發展目標,相當於(yu) 在今天的經濟總量上再造一個(ge) 鄂爾多斯。
綠色賽道上風光無限。“新能源+沙漠”“新能源+采煤沉陷區”“新能源+露天排土場”……各種能源發展新模式在當地開花結果。
昔日黃沙漫漫,今日林草蔥鬱。地處毛烏(wu) 素沙地腹地的烏(wu) 審旗,一代代治沙人接力播綠,孕育了聞名全國的“牧區大寨”精神,而今又開始了光伏、風電治沙的新探索。
去年,烏(wu) 審旗建成蘇力德蘇木10兆瓦分布式光伏電站等8個(ge) 光伏項目和2個(ge) 風電項目。今年,投資57億(yi) 元的中石化風光融合綠氫化工示範項目開工建設,項目建成後,預計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43萬(wan) 噸/年、貢獻GDP近6億(yi) 元/年、增加稅收近3000萬(wan) 元/年。
光伏、風電治沙實現土地資源、綠色能源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優(you) 勢互補,激發出生態建設發展新動能。數據顯示,2022年,烏(wu) 審旗農(nong) 牧林草沙產(chan) 業(ye) 總產(chan) 值達40.58億(yi) 元,農(nong) 牧民人均收入達25601元。
過去的采煤沉陷區變身為(wei) 旅遊風景區。走進國家能源集團神東(dong) 布爾台生態示範基地,眼前溪流、觀景平台以及園林式設計頗具匠心,遠處一排排光伏板鱗次櫛比,板下種植的苜蓿和蛋白桑為(wei) 土地鋪上了一層綠色。曾經撂荒的采煤沉陷區,如今通過生態治理,發展光伏產(chan) 業(ye) 、牧草產(chan) 業(ye) 、畜牧產(chan) 業(ye) ,實現政府、企業(ye) 、村民三方共贏。
神東(dong) 煤炭集團生態環境管理中心主任王義(yi) 介紹,基地帶動附近巴圖塔村1445名村民致富,每人每年增加收益約2000元。板上發電、板下種植、種養(yang) 結合、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治沙固土、水資源綜合利用的循環發展路徑得到複製推廣。
從(cong) “金沙”到“藍海”,從(cong) 荒漠化“負資產(chan) ”到成為(wei) GDP“富資產(chan) ”,從(cong) 廢棄礦山到綠水青山、百姓致富的“金山銀山”,綠動力持續釋放,新賽道日益寬廣。(本報記者 曹紅豔)
來源:經濟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