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數百款創新藥實現“出海” 本土藥走向國際化

發布時間:2023-11-07 10:58:00來源: 新京報

  本土藥逆襲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我國已有數百款創新藥實現“出海”,僅(jin) 2023年初至10月16日,就有33起交易發生。

  國際第三方評價(jia) 數據顯示,我國新藥研發水平已經從(cong) 第三梯隊躋身第二梯隊。在這背後,既有多年來藥物審批層麵政策改革的助力,也離不開本土企業(ye) 研發實力的提升。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不論是現在還是未來,國產(chan) 藥不能隻瞄準本土市場,一定要走向國際化。隻有合作才能相互賦能,創造價(jia) 值。

  國產(chan) 創新藥獲批數量連創新高

  新京報記者根據公開數據統計,2023年前三季度,已有28款創新藥獲國家藥監局批準上市,國產(chan) 創新藥占據絕對優(you) 勢,達到26款,這一數量已經超過2022年全年獲批上市的19款新藥數量。

  2021年,國家藥監局共批準27個(ge) (不包含疫苗和中藥)國產(chan) 創新藥上市,這一數量在當時已經創下曆史新高。在稍早前的2020年,國產(chan) 新藥獲批數量達到11個(ge) ,曆史上首次達到雙位數。

  從(cong) 2015年藥政改革啟動後,我國創新藥新藥臨(lin) 床研究申請(IND)申報數量就開始增加,並在2017年出現大幅增長的拐點,國產(chan) 創新藥的申報數量也開始明顯增加。

  在本土獲批的同時,國產(chan) 創新藥也開始走向海外。2019年11月15日,美國食藥監局(FDA)宣布,百濟神州自主研發的抗癌新藥澤布替尼,以“突破性療法”的身份,“優(you) 先審評”獲準上市,用於(yu) 治療既往接受過至少一項療法的套細胞淋巴瘤(MCL)患者。這也標誌著,澤布替尼成為(wei) 首款完全由中國企業(ye) 自主研發、在FDA獲準上市的抗癌新藥。本土創新藥出海“征程”自此開啟,並在隨後出現一波出海小高潮,出海藥物數量明顯增加。今年以來,已有翰森製藥、宜聯生物、恒瑞醫藥、君實生物等多家企業(ye) 旗下項目“出海”。

  10月30日,君實生物宣布,自主研發的抗PD-1單抗藥物特瑞普利單抗(美國商品名為(wei) LOQTORZI)的生物製品許可申請(BLA)已獲得美國食藥監局(FDA)批準,這也成為(wei) FDA批準上市的首個(ge) 中國自主研發和生產(chan) 的創新生物藥。特瑞普利單抗此次獲批的兩(liang) 項適應症覆蓋複發/轉移性鼻咽癌的全線治療,分別為(wei) 聯合順鉑/吉西他濱作為(wei) 轉移性或複發性局部晚期鼻咽癌成人患者的一線治療;單藥治療既往含鉑治療過程中或治療後疾病進展的複發性、不可切除或轉移性鼻咽癌的成人患者。

  2022年海外授權創下曆史最高水平

  “License out”是藥物出海的方式之一,即對外授權,可以是某項專(zhuan) 利或技術,也可以是某種化合物或產(chan) 品,引入方則需要支付相應的“專(zhuan) 利費”。本土企業(ye) 的License out最早可以追溯到2006年,當時,微芯生物以2800萬(wan) 美元的價(jia) 格,將公司在研產(chan) 品西達本胺在中國以外的全球開發權益授權給美國HUYA公司,這也成為(wei) 本土創新藥“License out”的先例。

  2017年至2019年,國產(chan) 創新藥以License out形式出海數量每年均不超過10款。2019-2021年,中國藥企License out交易數量累計達100項,交易金額累計超過240億(yi) 美元。康橙投資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創新藥License out交易發生44起,披露的交易金額達到270億(yi) 美元,相比2021年交易總額翻倍。2023年上半年,License out交易可查總額已達143億(yi) 美元,為(wei) 2022年同期三倍,單項最高交易金額達20億(yi) 美元。根據醫藥魔方NextPharma醫藥交易數據庫顯示,2023年上半年,國內(nei) 創新藥License out成績突出。27起License out交易涉及國內(nei) 24家企業(ye) ,總交易金額超124億(yi) 美元,創新藥出海潮來勢洶洶。

  除授權外,更多創新藥物在海外獲批。2022年,傳(chuan) 奇生物自主研發的細胞治療產(chan) 品西達基奧侖(lun) 賽獲得FDA批準上市,用於(yu) 治療複發或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R/R MM)患者,這些患者既往接受過四種或四種以上的治療,包括蛋白酶體(ti) 抑製劑、免疫調節劑和抗CD38單克隆抗體(ti) 等,成為(wei) 中國首個(ge) 獲FDA批準的細胞治療產(chan) 品。該藥隨後還獲歐盟委員會(hui) (EC)批準上市;今年6月,基石藥業(ye) 同類首創精準治療藥物KIT/PDGFRA抑製劑阿伐替尼片被FDA批準,用於(yu) 治療惰性係統性肥大細胞增多症成人患者。

  澤布替尼之後,國產(chan) 創新藥一度以PD-1為(wei) 主,君實生物、恒瑞醫藥、百濟神州都位列其中,前述傳(chuan) 奇生物CAR-T療法,成為(wei) 細胞治療產(chan) 品的代表。最近幾年,ADC藥物成為(wei) 創新藥出海的新賽道。2021年8月,榮昌生物與(yu) 全球腫瘤和ADC(抗體(ti) 偶聯藥物)領域生物製藥公司西雅圖基因達成一項全球獨家許可協議,榮昌生物從(cong) 此次交易中獲得的潛在收入總額將高達26億(yi) 美元,這一交易數額還刷新當時中國製藥企業(ye) 單品種海外授權交易的最高紀錄。今年以來,翰森製藥、宜聯生物、信諾維等多家企業(ye) 旗下均有ADC項目實現授權合作。

  我國新藥研發水平已躋身第二梯隊

  本土創新藥的崛起,離不開政策層麵的助力。

  2016年以來,我國創新藥利好性政策接連出台,創新藥審批提速。國際層麵,2017年6月,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和國際人用藥品注冊(ce) 技術協調會(hui) (ICH)同時宣布,ICH正式批準CFDA成為(wei) 其成員,這也被認為(wei) 是中國生物醫藥行業(ye) 與(yu) 國際標準接軌,參與(yu) 國際競爭(zheng) 的標誌性事件。在業(ye) 界,ICH發布的技術指南已為(wei) 全球主要國家藥品監管機構接受和轉化,並成為(wei) 藥品注冊(ce) 領域的核心國際規則製定機製。

  本土企業(ye) 的研發實力也在提速。以我國醫藥上市公司為(wei) 研究對象的2022年度中國醫藥企業(ye) 研發指數顯示,2022年,非器械類中國醫藥企業(ye) 研發指數有所上升,平均值從(cong) 2021年的60.974上升至2022年的61.018,中位數從(cong) 2021年的60.755上升至2022年的60.817。此外,本土企業(ye) 與(yu) 外資企業(ye) 的合作方式也在悄然生變,不再局限於(yu) 合資辦廠等形式,外資企業(ye) 購入本土企業(ye) 股份的案例逐漸增多。業(ye) 內(nei) 人士分析指出,外資企業(ye) 此前更看重本土企業(ye) 的銷售和生產(chan) 能力,合作模式變化意味著部分本土企業(ye) 的創新能力逐步得到外資藥企認可。中國科學院院士、重大新藥創製國家重大科技專(zhuan) 項技術副總師陳凱先曾在多個(ge) 場合表示,當前,從(cong) 國際第三方評價(jia) 來看,我國新藥研發水平已經從(cong) 第三梯隊躋身第二梯隊。麥肯錫報告也顯示,中國對全球醫藥研發的貢獻率在2018年上升至4%-8%。

  與(yu) 此同時,國內(nei) 市場的競爭(zheng) 也日益激烈,隨著藥品“國談”等政策落地,價(jia) 格天花板顯現,這也促使部分企業(ye) 將目光轉向海外,以爭(zheng) 取更大的市場。

  當然,出海之路並非一帆風順,“退貨”事件時有發生。科倫(lun) 藥業(ye) 兩(liang) 項ADC授權項目被合作夥(huo) 伴默沙東(dong) 終止,百濟神州、諾誠健華、加科思等多家企業(ye) 被合作夥(huo) 伴終止授權合作項目。畢馬威中國生命科學主管合夥(huo) 人於(yu) 子龍曾在公開場合表示,製藥企業(ye) 需要對目標國家市場注冊(ce) 監管、商業(ye) 及競爭(zheng) 、準入、投資及稅收環境等有全麵深入的理解,具備更加靈活敏捷的“出海”姿態。

  新京報記者 張秀蘭(lan)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