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專家齊聚杭州 共議低碳城市發展
中新網杭州11月6日電 (童笑雨 楊之穎)11月5日,第二屆“低碳城市發展論壇”在浙江杭州舉(ju) 行,院士專(zhuan) 家齊聚於(yu) 此,共議低碳城市發展。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中國基於(yu) 科學論證的自主承諾,也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國策。如何堅持轉型升級,推進高碳城市低碳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中國碳中和五十人論壇主席杜祥琬表示,當前,中國存在產(chan) 業(ye) 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綜合效率偏低三個(ge) 突出問題,要堅持行業(ye) 和地區“梯次有序”的達峰原則,鼓勵已達峰地區的碳排放不再增長,鼓勵碳排放處於(yu) 平台期和可再生能源豐(feng) 富的地區盡早實現達峰。
他認為(wei) ,要加快推動技術進步和發展轉型,在達峰的基礎上,持續采取降碳、脫碳、碳移除等措施,加快結構轉型和技術進步進程。同時,構建減汙與(yu) 降碳一體(ti) 謀劃、一體(ti) 部署、一體(ti) 推進、一體(ti) 考核的機製,建立健全與(yu) 減汙降碳統籌融合的戰略、規劃、政策和行動體(ti) 係,從(cong) 而推動社會(hui) 經濟發展模式實現根本性轉變。
全國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hui) 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科學學會(hui) 理事長,中國碳中和五十人論壇聯席主席王金南提出,要堅持“提效率、優(you) 能源、強生態”三大碳中和戰略,關(guan) 注能源、交通、建築等七大淨零轉型領域,開展零碳產(chan) 業(ye) 、零碳旅遊、碳中和產(chan) 品等十項行動計劃。
浙江農(nong) 林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浙江省生態文明智庫聯盟理事長、浙江省人民政府谘詢委員會(hui) 委員、中國生態經濟學學會(hui) 副理事長沈滿洪指出,以往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心落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領域,生態修複與(yu) 建設、汙染減排與(yu) 防治已經取得了舉(ju) 世矚目的成就。麵向未來,能源、產(chan) 業(ye) 、消費、科技、金融、治理等多個(ge) 領域要共同發力開展低碳綠色革命,同步推進工業(ye) 化、綠色化、低碳化,以綠色革命精神推進城市低碳發展。
浙江大學文科領軍(jun) 人才,求是特聘教授,城市發展與(yu) 低碳戰略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碳中和五十人論壇特邀研究員石敏俊表示,產(chan) 業(ye) 發展與(yu) 雙碳目標之間存在雙向約束,雙碳目標計劃必須考慮各個(ge) 地區在經濟發展水平、產(chan) 業(ye) 結構特征、資源稟賦等方麵的差異,梯次有序地開展碳達峰行動。
他指出,破解產(chan) 業(ye) 發展與(yu) 雙碳目標雙向約束的關(guan) 鍵,是要在技術進步和能源轉型上做文章,遵循“降低單位GDP能耗”和“降低單位能耗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兩(liang) 條路徑。
原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shu) 記,杭州城市學研究理事會(hui) 理事長王國平指出,要在低碳城市建設中落實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理念,除了關(guan) 注低碳經濟、低碳建築、低碳交通等方麵外,更重要的是關(guan) 注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導和培養(yang) 市民群體(ti) 的低碳消費習(xi) 慣,可以讓低碳城市建設事半功倍。
他提到,聯合國在十多年前就提出了生活方式的革命,倡導17種低碳生活方式。以垃圾分類為(wei) 例,它不僅(jin) 僅(jin) 一項簡單的具體(ti) 工作,實際上是推動市民生活方式革命的最有效載體(ti) 。杭州垃圾分類和垃圾直運的實施,既節約了建設垃圾中轉站所需土地,提升了周邊土地利用價(jia) 值和居民生活環境,同時又實現了垃圾資源的減量化,成為(wei) 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舉(ju) 措,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譽度、競爭(zheng) 力。(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滬蘇浙皖行業協會商會共同助力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倡議書》在蘇州發布
- 亞洲首座油氣處理與岸電設備共建平台完成浮托安裝
- 朝陽高碑店地區:高質高效解決訴求 打通為民服務“最後一公裏”
- 兩岸業界共話鄉村民宿經濟融合發展
- 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農業糧食體係每年隱性成本高達10萬億美元
- 【進博世界觀】《世界開放報告2023》發布 國際人士點讚日益開放的中國
- 【老外進博日記】美國陶氏公司全球副總裁:我們將與中國一起成長,共贏未來
- “90後”尼泊爾小夥 因進博結緣中國市場
- 【理響中國 | 金牌思政課】顧紅亮: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現實意義和方法論
- 空調維修被多收費5261元,家庭維修行業亂象為何治理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