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文旅緣何受歡迎
遊客持票登船,按照門票號碼進入包廂,富有年代感的老物件,讓人瞬間穿越至20世紀30年代的武漢,遊客此時變成了遠行的乘客;走出包廂,走廊中幾位青年男女旁若無人地講述著各自的故事,當你好奇那是真人演員還是視頻影像時,突然發現自己出現在畫麵中,遊客不知不覺已成劇中人,故事由此開始……這是湖北省重點創新文旅項目《知音號》的沉浸式演出現場,該劇自公演以來,逐漸成為(wei) 武漢市一張文化旅遊新名片。
近年來,沉浸式文旅風潮漸起。文旅新體(ti) 驗激發消費新需求,文旅新空間釋放發展新動能。沉浸式文旅這一新業(ye) 態、新模式發展勢頭越發強勁,個(ge) 中原因,值得探討。
滿足人們(men) 對互動性和體(ti) 驗感的新期待
“沉浸式感受古人的秋日浪漫”“沉浸式體(ti) 驗北京中軸線的四季變化”“沉浸式拆螃蟹”“沉浸式飾品收納”“沉浸式探班”……近一段時間,“沉浸式”相關(guan) 話題常常引發關(guan) 注。
何為(wei) “沉浸式”?它是如何火起來的?其中有著怎樣的深層邏輯?
沉浸,本意指的是浸入水中,多比喻完全處於(yu) 某種境界或思想活動中,全神貫注於(yu) 某種事物,可引申為(wei) “忘我”。“沉浸式”作為(wei) 近兩(liang) 年最火的網絡流行語之一,伴隨著互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的發展而誕生,又隨著廣泛運用於(yu) 各種場景而被賦予不同的內(nei) 涵。根據體(ti) 驗形式的不同,“沉浸式”主要包括兩(liang) 種:一種是通過搭建、營造真實或虛擬場景,引人浸入一個(ge) 新的世界,比如真人CS;另一種是通過線上直播、視頻、AR等媒介,讓人以第一視角浸入某個(ge) 情境或事件,比如美食探店視頻。
“沉浸式”的爆火,究其原因,在於(yu) 它“與(yu) 生俱來”的互動性和體(ti) 驗感,滿足了當代年輕人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具體(ti) 來說:一方麵,“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大水漫灌式的宣教”“蜻蜓點水式的體(ti) 驗”等,早已無法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人們(men) 期待更精準、更深入,更追求趣味的參與(yu) 感和體(ti) 驗感。正是在這種需求的推動下,沉浸式演藝、沉浸式夜遊、沉浸式展覽展示等遍地開花,沉浸式課堂、沉浸式讀書(shu) 班、沉浸式培訓等讓宣教“活”起來,沉浸式潮玩空間、沉浸式體(ti) 驗館、沉浸式非遺基地等讓各種體(ti) 驗深入又生動。另一方麵,隨著人民群眾(zhong) 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傳(chuan) 播渠道的多元化,人們(men) 的新需求不斷被激發。直播、短視頻等新型媒介的爆火,緣於(yu) 直播獨有的實時互動、短視頻呈現的第一視角的真實感,更在於(yu) 它們(men) 呈現的沉浸式體(ti) 驗,超越時空,滿足了人們(men) “世界這麽(me) 大,我想去看看”的強烈渴望。
總之,“沉浸式”通過集成科技、智慧、創意等,或還原跨越時空的曆史場景,或勾勒超越現實的魔幻夢境,或創造新舊事物的體(ti) 驗空間,或搭建實時互動的平台,營造交互式空間和敘事性空間,讓人們(men) 沉浸在特定情境、氛圍與(yu) 主題中,進而獲得感官的刺激、精神的愉悅和內(nei) 心的充盈。“沉浸式”提供的既有以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為(wei) 主的感官體(ti) 驗,也有敘事性和故事性的情感體(ti) 驗,還有追求價(jia) 值認同的精神體(ti) 驗,注定會(hui) 是一次集多種媒介和各種視聽效果於(yu) 一體(ti) 、全方位作用於(yu) 身心的別樣經曆。
拓展旅遊內(nei) 涵 帶動消費升級
“白天是西安,晚上是長安”,走進西安大唐不夜城,一派盛唐景象,不免讓人心生穿越之感,火遍全網的“盛唐密盒”互動遊戲更是吸引著天南海北的遊客千裏赴會(hui) ;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以真實比例和故事背景還原的體(ti) 驗空間,數字化、可視化地呈現了千年運河的曆史風貌和文化底蘊,觀眾(zhong) 可一次看盡全流域、全時段、全方位視角的大運河;而在山西平遙,大型情境體(ti) 驗劇《又見平遙》,首創行走式觀演模式,劇場內(nei) 不設座位,沒有舞台,觀眾(zhong) 邊走邊看,跟隨劇情的發展變化,行走在不同的演出場景中,觀眾(zhong) 既是置身事外的看客,又是故事的親(qin) 曆者,可謂人在戲中,戲中有人。
不久前,文化和旅遊部發布20個(ge) 沉浸式文旅新業(ye) 態示範案例,西安大唐不夜城、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又見平遙》《知音號》等在列。20個(ge) 案例涵蓋沉浸式演藝、沉浸式夜遊、沉浸式展覽展示、沉浸式街區/主題娛樂(le) 等領域,用沉浸式的表達,充分發掘文化旅遊資源,讓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呈現新風貌。
《“十四五”旅遊業(ye) 發展規劃》提出,“開發數字化體(ti) 驗產(chan) 品,發展沉浸式互動體(ti) 驗、虛擬展示、智慧導覽等新型旅遊服務”“推動智能旅遊公共服務、旅遊市場治理‘智慧大腦’、交互式沉浸式旅遊演藝等技術研發與(yu) 應用示範”。一段時間以來,文化和旅遊部等部門加快推動沉浸式旅遊發展。繼發布20個(ge) 沉浸式文旅新業(ye) 態示範案例後,文化和旅遊部又開展了智慧旅遊沉浸式體(ti) 驗新空間推薦遴選暨培育試點工作,公布了首批入選的24個(ge) 項目名單,推動全國智慧旅遊沉浸式體(ti) 驗新空間產(chan) 業(ye) 化、標準化、規模化發展。
縱觀深受廣大群眾(zhong) 普遍歡迎的相關(guan) 示範案例,沉浸式文旅拓展了旅遊內(nei) 涵,帶動了消費升級,這也正是其魅力所在。
旅遊,簡單來說,就是離開常住地的旅行和暫時居留而引起的現象和關(guan) 係的總和。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旅遊包含“吃、住、行、遊、購、娛”六要素,側(ce) 重的是外出遊覽、觀光和娛樂(le) 。而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的相關(guan) 案例為(wei) 代表的沉浸式文旅,內(nei) 涵則要豐(feng) 富得多,這當然也是文旅融合的題中之義(yi) 。從(cong) 內(nei) 容上看,曆史文化、革命文化、生態文化等相關(guan) 的沉浸式文旅應有盡有:不僅(jin) 有高度還原盛唐市井生活的《長安十二時辰》,還有可遊、可觸、可觀、可聽,探險恐龍時代的北京世園公園植物曆險記探索體(ti) 驗展,更有立體(ti) 直觀還原長征場景、展示“革命理想高於(yu) 天”的崇高氣概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曆史展覽館(“長征”沉浸體(ti) 驗、飛越影院)智慧旅遊沉浸式體(ti) 驗新空間。從(cong) 形式上看,5G、超高清、增強現實、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元宇宙等“科技與(yu) 狠活”展現得淋漓盡致:大型紅色舞台劇《重慶·1949》獨創多維立體(ti) 沉浸式室內(nei) 動態舞台,整個(ge) 舞台由五個(ge) 可360度旋轉的圓環組成,演藝空間與(yu) 觀演空間交相穿插,隨著劇情的發展而不斷變換視角位置,產(chan) 生新的體(ti) 驗;大型行浸式山水夜遊項目《夢境光霧山》,采用“空氣成像”,將光霧山變幻無窮的天然團霧作為(wei) 投影成像載體(ti) ,在300米懸崖絕壁上再現千年米倉(cang) 文化和《巴山背二歌》文化遺產(chan) ,突破實景演出觀看方式,讓遊客行走沉浸在劇情體(ti) 驗中。
沉浸式文旅通過文旅融合、虛實結合等方式,讓遊客獲得全新的體(ti) 驗,旅遊消費也從(cong) 走馬觀花式的“趕景點”向“商、養(yang) 、學、閑、情、奇”深度遊覽、互動式休閑轉變。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旅遊消費的升級既能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期待,同時對於(yu) 促進文化傳(chuan) 承發展,講好中國故事,增強文化自信,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董振邦,係貴州民族大學副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