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最早提出“中華民族”的概念——梁啟超
陳來
今年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啟超先生誕辰150周年。1902年,梁啟超正式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這是“中華民族”一詞在近代曆史上的最早應用。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中央文史館館員陳來教授在“北大紅樓讀書(shu) 會(hui) ”上,通過講述“中華民族”一詞的發展與(yu) 變遷,展現了梁啟超先生的政治思想及其對後世的影響。
今天,中華民族是唯一代表中國現代民族的共同體(ti) 名稱,它已經不僅(jin) 僅(jin) 是中國各民族的代稱,而且是一個(ge) 與(yu) 中國的國家、民族、地域、曆史緊密相連的整體(ti) 的代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意識,是我們(men) 新時代黨(dang) 的民族工作的“綱”。
我們(men) 要切實有效地推進新時代中華民族全體(ti) 成員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使14億(yi) 國民真正融合成為(wei) 一個(ge) 多元一體(ti) 、血肉相連、命運與(yu) 共的大家庭。
中國為(wei) 什麽(me) 叫“中華”
先來說說“中華”。
中華就是指中國。那麽(me) 中國為(wei) 什麽(me) 叫“中華”呢?
在中國曆史上,“中華”這個(ge) 詞由來已久。遠古時代,華夏先民因為(wei) 建都在黃河流域的中部,“四夷環繞”,也就是周圍有不同的民族環繞著,所以當時華夏先民自稱“中華”,意思是我是居於(yu) 中原的華夏族。“中華”兩(liang) 個(ge) 字,“中”是指處在四方之中,我們(men) 在中間,別人在四周。“華”是指有文化的族群。
在《春秋左傳(chuan) 正義(yi) 》一書(shu) 中,唐朝學士孔穎達這樣解釋“華夏”兩(liang) 字:“夏,大也”“中國有禮儀(yi) 之大,故稱夏”。中國的禮儀(yi) 體(ti) 係非常龐大,所以稱為(wei) 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穿的衣服非常華美。後來,“中華”這個(ge) 詞逐漸變成了“華夏”的同義(yi) 詞。
唐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頒行了由長孫無忌領銜撰寫(xie) 的《唐律疏議》一書(shu) ,這本書(shu) 很有影響。後人在《唐律疏議》的釋文中對“中華”一詞做了解釋,說“中華者中國也,親(qin) 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yi) ,習(xi) 俗孝悌,居身禮儀(yi) ,故謂之中華”。意思是親(qin) 身感受從(cong) 先王流傳(chuan) 下來的教化,這個(ge) 民族穿著講究,以忠孝、仁愛為(wei) 習(xi) 俗,處世崇尚禮儀(yi) ,所以中國叫作中華。從(cong) 這裏可以看出,它主要強調“中華”的文化教育內(nei) 涵。這裏的“中華”並沒有涉及任何的種族意義(yi) ,並不是指某一個(ge) 族群而排斥另一個(ge) 族群。
國學大師張岱年先生曾經指出,“中華”兩(liang) 個(ge) 字,“中”的意思是四方之中,我在中間;“華”的本意是光輝、有文采,蘊含著文化的發達。由此可知,從(cong) 古代以來到近代,我們(men) 講的“中華”都不是以膚色、體(ti) 質或血緣等方麵來進行民族區分,它展現的其實是文化層麵的不同。以華自稱,也表達了一種文化上的自信。
“民族”一詞源自日語翻譯
那麽(me) ,中華民族的“族”字是什麽(me) 意思呢?據專(zhuan) 家考證,“族”字最早出現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主要是指聚居在一個(ge) 地方的有血緣關(guan) 係的親(qin) 屬眾(zhong) 人。“族”字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普遍應用於(yu) 對有血緣關(guan) 係的親(qin) 屬的合稱。在這個(ge) 意義(yi) 上構築了很多詞,像家族、親(qin) 族、宗族、氏族、族人、王族等,這些都是以“族”為(wei) 基點的合成詞。但是,古代漢語中的“族”字沒有我們(men) 今天講的民族的含義(yi) ,它隻是包含族屬、族類的一般含義(yi) 。
古代有沒有出現過“民族”兩(liang) 個(ge) 字的合用呢?東(dong) 漢時期,儒家學者鄭玄曾在注釋《禮記·祭法》時寫(xie) 過這樣的話:“大夫以下,謂下至庶人也。大夫不得特立社,與(yu) 民族居,百家以上則共立一社,今時裏社是也。”其中,“民”和“族”雖然是第一次連在一起使用,可是這段文字裏的民族並不是一個(ge) 名詞,不具有當代意義(yi) 的民族的概念。
鄭玄之後,中國古代還出現過“民族”這個(ge) 詞,比如《南齊書(shu) ·顧歡傳(chuan) 》中有這樣一句話:“今諸華士女,民族弗革,而露首偏踞,濫用夷禮。”意思是你的族屬的身份未變,可是你的服裝等禮儀(yi) 改變了。所以說,直到近代,漢語中還沒有抽象出“民族”這個(ge) 新的社會(hui) 概念。
把“民”和“族”兩(liang) 個(ge) 字組合成“民族”這個(ge) 新詞,是近代中國從(cong) 日語引進的。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大量翻譯西方的著作,當時就把西方英語中“nation”這個(ge) 詞對譯為(wei) 漢字“民族”。由於(yu) 日語翻譯中直接使用了漢字“民族”,所以這個(ge) 詞就逐漸從(cong) 日本傳(chuan) 入了中國。
最早提出“中華民族”概念的人
梁啟超先生早年參加了著名的戊戌變法,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被迫流亡日本,直到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後才回國。他在滯留日本的14年間,主要從(cong) 事思想文化的啟蒙活動,成為(wei) 中國近代重要的啟蒙思想家。在20世紀初期,他在日本發表了一係列重要的文章,其政治主張影響了一代知識分子,積極推動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1899年,梁啟超在日本發表了一篇叫作《東(dong) 籍月旦》的文章,對歐洲的世界史著作進行了評價(jia) 和介紹。在這篇文章裏,他使用了日語翻譯的現代意義(yi) 的“民族”一詞。
1901年,梁啟超在《國家思想變遷異同論》一文中寫(xie) 道:“民族主義(yi) 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義(yi) 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其在於(yu) 本國也,人之獨立;其在於(yu) 世界也,國之獨立。”梁啟超呼籲,在列強欺淩中國的情況下,要想救中國,沒有別的辦法,隻有建設一個(ge) 民族主義(yi) 的國家。他把建設民族主義(yi) 的國家看作最重要的救國任務。
同年,他又寫(xie) 了一篇文章叫作《中國史敘論》,其中首次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文中,他把中國民族和世界的關(guan) 係演變曆史劃分為(wei) 三個(ge) 時代:上世史、中世史和近世史。上世史就是指上古史,也就是中國自黃帝以至秦朝統一的這個(ge) 階段,在這段時期,中國還沒有和世界上其他民族發生關(guan) 係,所以他說這是“中國之中國”。中世史,即自秦統一後至清代乾隆之末年這個(ge) 階段,這是中國和亞(ya) 洲各個(ge) 民族發生關(guan) 係、發生激烈競爭(zheng) 的時代,梁啟超稱之為(wei) “亞(ya) 洲之中國”。近世史,從(cong) 乾隆末年開始至今,是中國和全世界、和英美法德這些西方國家開始競爭(zheng) 的時代,也就是“世界之中國”。
梁啟超在文中明確運用了“中國民族”這個(ge) 概念,其中含有中國民族總體(ti) 的意義(yi) 。他從(cong) 宏觀上勾勒了三個(ge) 不同的曆史時代的特點,體(ti) 現了宏大的曆史學的視野。
1902年,梁啟超發表了《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這篇重要的文章。其中,他深有感觸地圍繞“中華”的概念抒發了一段感慨。他寫(xie) 道:“立於(yu) 五洲中之最大洲而為(wei) 其洲中之最大國者,誰乎?我中華也。人口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誰乎?我中華也。四千餘(yu) 年之曆史未嚐一中斷者,誰乎?我中華也。我中華有四百兆人公用之語言文字,世界莫及……美哉,我國!偉(wei) 大哉,我國民!”
接著,他在論述戰國時期齊國的學術思想地位時寫(xie) 道,“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海權思想者,厥惟齊”,意思是有海權思想的主要是在齊國這塊地方。這是梁啟超首次使用“中華民族”這個(ge) 概念,這也是中國人在海內(nei) 外首次使用“中華民族”這個(ge) 概念。可以說,梁啟超是中國最早正式提出“中華民族”概念的人。
在這篇文章裏,雖然他沒有具體(ti) 地解釋什麽(me) 叫“中華民族”,但是他提出這樣一個(ge) 概念,就是為(wei) 了從(cong) 文化和血緣的層麵強調中國人共同體(ti) 的一體(ti) 性和整體(ti) 性。同時,他用“中華民族”取代之前的“中國民族”,也是為(wei) 了突出文化的凝聚意義(yi) 。
這個(ge) 新的概念在梁啟超的筆下出現絕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個(ge) 曆史沿革的過程。最早戊戌變法的時候,他強調“保種保族”。後來他到日本,寫(xie) 文章推崇民族主義(yi) ,把民族的概念引入中國曆史進行考察,並產(chan) 生了對“中國民族”的思考。正是因為(wei) 有這樣的思想基礎,到1902年,“中華民族”這個(ge) 詞在他的筆下自然而然地出現了。在這個(ge) 過程中,他完成了對“中華民族”一詞的創造。這是他對中國近代政治史的一個(ge) 重要貢獻。
“中華民族”從(cong) 抽象到具體(ti)
1903年,梁啟超在《新民叢(cong) 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叫作《政治學大家伯倫(lun) 知理之學說》。在這篇文章中,梁啟超提出了一個(ge) “大民族”的概念。什麽(me) 是“大民族”?就是聯合國內(nei) 的所有民族,對於(yu) 外國人來講這就是一個(ge) “大民族”。伯倫(lun) 知理(1808—1881)是一位瑞士政治學家,他認為(wei) ,美國人雖然來自不同地域、不同血統,但是整個(ge) 美國不能不說就是一個(ge) 民族。梁啟超利用這個(ge) 觀點,認為(wei) 要聯合國內(nei) 的各個(ge) 民族,成為(wei) 一個(ge) “大民族”,以反對帝國主義(yi) ,反對外族的侵略壓迫。顯然,梁啟超提出的“中華民族”就是一個(ge) “大民族”的概念,“聯合國內(nei) 多數之民族而陶鑄之,始成一新民族”。
他提出的這個(ge) 概念,可以說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yi) 。為(wei) 什麽(me) 這麽(me) 說呢?因為(wei) 梁啟超意識到,中華民族作為(wei) 一個(ge) “大民族”的概念,其實是在強調它在政治上的聯合性,把國內(nei) 的各個(ge) 民族聯合起來,一致對外,這是它在政治學上的真正價(jia) 值和意義(yi) 。聯合性,這正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特征。
到了1905年,他又發表了一篇文章叫作《曆史上中華民族之觀察》。“中華民族”這個(ge) 詞,全文一共出現了7次,徹底取代了“中國民族”一詞。在這篇文章中,他對中國曆史上的民族做了係統的探討。他認為(wei) ,從(cong) 曆史上看,中國至少可以分為(wei) 8個(ge) 民族,即苗蠻族、蜀族、巴氐族、徐淮族、吳越族、閩族、百粵族、百濮族。在分別敘述了這8個(ge) 民族的變遷和曆史流衍後,他指出,這8個(ge) 民族就是組成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分子。他在文中敏銳地提出了中華民族另一個(ge) 重要的特征,就是血統的混合性。他說,現今之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種民族混合而成。
他明確指出,中華民族具有兩(liang) 大特點,一是政治的聯合性,二是血統的混合性。從(cong) 中可以看出,梁啟超的見解和眼光是非常深遠的。由此,梁啟超基本完成了“中華民族”這個(ge) 概念從(cong) 最初形成到逐漸成熟的過程。
20世紀初“中華民族”這個(ge) 概念的誕生,可以說是一個(ge) 標誌性的事件,它標誌著中華民族作為(wei) 一個(ge) 整體(ti) 的自我意識的萌芽和覺醒。完成這個(ge) 重要曆史使命的是梁啟超先生,因為(wei) 他是一個(ge) 偉(wei) 大的思想先驅,也是一個(ge) 著名的曆史研究者,他希望通過“中華民族”這個(ge) 概念來整合構建現代國家,來探索一條救國之路。
最後,我們(men) 還要提到他在1922年發表的一篇文章,叫作《中國曆史上民族之研究》。在這篇文章中他指出,民族意識非常重要。在之前的文章中,他都是講民族,沒有提到民族意識,而這篇文章裏著重提出了民族意識的重要性。他提到:何為(wei) 民族意識?就是“對他而自覺為(wei) 我”。也就是說,相對於(yu) 他人來講,我自認為(wei) 我是我、我不是他。舉(ju) 個(ge) 例子說,“彼日本人,我中國人”,這就是民族意識。凡遇一他族,立刻有“我中國人”這樣的觀念,這個(ge) 人“即中華民族之一員也”。這是他後期提出的對中華民族、對民族意識的著名論斷,也是對他前期論斷的一個(ge) 補充。
從(cong) 梁啟超1901年在《中國史敘論》裏首次使用“中國民族”,到1902年正式提出“中華民族”這個(ge) 概念,到1922年在《中國曆史上民族之研究》一文中特別強調民族意識的確立是民族成立的要素,“中華民族”這個(ge) 概念從(cong) 抽象到具體(ti) ,在他的心目中是一步一步發展、一步一步成熟的。事實上,如果沒有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曆史實體(ti) 這樣一個(ge) 曆史基礎,也就不可能產(chan) 生梁啟超的這種思想自覺。所以說,中華民族的概念雖然是在近代才出現的,但它的曆史淵源是長久的。
“中華民族”概念的深遠影響
自從(cong) 梁啟超正式提出作為(wei) 一個(ge) 整體(ti) 民族的“中華民族”,這個(ge) 概念逐漸流行於(yu) 國內(nei) 的政治界和輿論界。
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中華民國臨(lin) 時大總統宣言書(shu) 》中鄭重宣告:“國家之本,在於(yu) 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wei) 一國,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wei) 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這個(ge) 思想也叫作“五族共和”的思想。很明顯,他是受到了梁啟超合漢滿蒙回藏為(wei) 一“大民族”的思想的影響。1924年以後,孫中山明確提出了中華民族的理念,說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
1935年,抗戰電影《風雲(yun) 兒(er) 女》上映,其主題曲《義(yi) 勇軍(jun) 進行曲》裏有這樣一句歌詞:“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從(cong) 此,隨著激昂嘹亮的歌聲,“中華民族”的概念傳(chuan) 遍大江南北。在抗日戰爭(zheng) 時期,“中華民族”這個(ge) 概念成為(wei) 凝聚中國各個(ge) 民族、全民抗戰的一個(ge) 重要動力。正是中華民族的同心同德、浴血奮戰,才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zheng) 的偉(wei) 大勝利。
辛亥革命以後,中華民族的理念成了當時人們(men) 的基本共識,源頭應該追溯到梁啟超先生對“中華民族”一詞的創造。它對於(yu) 維護國家的統一、各民族的團結,促進中華民族觀念的進一步確立和形成等,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世紀80年代,著名社會(hui) 學家、民族學家費孝通先生在《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ti) 格局》這篇文章裏,以民族學的視角概述中國曆史,明確指出中華民族是既一體(ti) 又多元的複合體(ti) 。費孝通先生認為(wei) ,3000多年前,黃河中遊出現了一個(ge) 由若幹民族集團匯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稱為(wei) 華夏。它像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把周圍的異族逐漸吸收進了這個(ge) 核心體(ti) 。它在擁有黃河和長江中下遊的廣闊地帶之後,被其他民族稱為(wei) 漢族。漢族繼續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日益擴大,而且滲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區,構成凝聚和聯係的網絡,奠定了這個(ge) 疆域內(nei) 許多民族聯合而成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ti) 的基礎,成為(wei) 一個(ge) 民族實體(ti) ,經過民族自覺而逐漸成為(wei) 中華民族。從(cong) 費孝通先生的這些觀點中,明顯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是受梁啟超早期民族觀念的影響逐漸發展而成的。
今年是中國近代史上“百科全書(shu) 式的學者”梁啟超先生誕辰150周年。梁啟超先生雖然年僅(jin) 56歲就因病去世,但是他留下的思想文化遺產(chan) 是非常豐(feng) 厚的,值得我們(men) 後人在新的時代裏繼承與(yu) 發揚。
今天,中華民族是唯一代表中國現代民族的共同體(ti) 名稱,它已經不僅(jin) 僅(jin) 是中國各民族的代稱,而且是一個(ge) 與(yu) 中國的國家、民族、地域、曆史緊密相連的整體(ti) 的代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意識,是我們(men) 新時代黨(dang) 的民族工作的“綱”。我們(men) 要把所有的工作都向此聚焦,把加強全國各族群眾(zhong) 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意識這項工作提高到一個(ge) 更高的地位,切實有效地推進新時代中華民族全體(ti) 成員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使14億(yi) 國民真正融合成為(wei) 一個(ge) 多元一體(ti) 、血肉相連、命運與(yu) 共的大家庭。 (解放日報記者 徐蓓 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