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助學金看演唱會被質疑 跟賣不賣慘無關
如果助學金成了一個(ge) 紛爭(zheng) 源,因“利”生“害”,令人痛惜
近日,有網友爆料稱,浙江廣廈建設職業(ye) 技術大學一名大三學生,申有國家補助金,被輔導員通知刪除去看演唱會(hui) 的朋友圈。該生把與(yu) 輔導員的聊天截圖公布在朋友圈中,其中提到“520元不貴啊,我自己賺錢買(mai) 的”。接受采訪時,該生表示,“我每天隻吃一頓飯,不賣慘不能拿助學金嗎?”這些言論引發爭(zheng) 議。舉(ju) 報人質疑,作為(wei) 一名有助學金資格的學生,其不應具備購買(mai) 明星演唱會(hui) 門票的經濟實力,而老師要求刪除觀看演唱會(hui) 的視頻,是想掩蓋對方不具備助學金資格的事實。
對此,據報道,浙江廣廈職業(ye) 技術大學工作人員回應稱,經調查核實,當事學生申領國家助學金的資格符合標準。
由此看來,這件事情似乎更多地停留在道德層麵,這也就讓指責和申辯有了很大的探討空間。
最近一段時期,接連曝光了幾起類似的助學金紛爭(zheng) 事件,其中不乏同學之間的舉(ju) 報,甚至“反向舉(ju) 報”的情節。說實話,這些新聞讓人看得五味雜陳。助學金的本義(yi) 在於(yu) 扶危濟困,幫助經濟困難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e) ,在學校裏也能過上相對體(ti) 麵的生活。如果助學金成了一個(ge) 紛爭(zheng) 源,因“利”生“害”,令人痛惜。
需要認識到一點,現在的貧困生不同以往了,很少有學生吃不飽、穿不暖,可能隻是有“好不好”的區別。換句話說,助學金的雪中送炭功能在弱化,更多是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這就產(chan) 生了新的問題:該如何花助學金?拿到助學金的同學,又該保持怎樣的消費觀?要不要約束自己的日常消費?
得承認,對於(yu) 很多已經參加工作的年輕人來說,拿出幾百上千元去買(mai) 一張演唱會(hui) 門票,很多時候也是需要咬咬牙、考慮再三的事情。缺乏自主經濟來源的“貧困大學生”,能夠做出這樣的消費舉(ju) 動,多少也會(hui) 引發一些質疑和情緒。
需要提醒的是,通常說來,國家助學金認定方法是按“家庭經濟狀況、日常消費、學習(xi) 情況、思想品德”等方麵進行評定,日常消費是一個(ge) 參考項。一些學生拿了助學金後,便覺得想怎麽(me) 花就怎麽(me) 花,是不妥的。而在一般人眼中,“家庭經濟困難”,也是和過奢消費相衝(chong) 突的。
所以,從(cong) 學生個(ge) 人的角度講,還是要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和健康的消費觀,要明確助學金的初衷和分量,把錢花在刀刃上。坦白說,如果真的如當事學生所說,自己每天隻吃一頓飯,省下錢來買(mai) 演唱會(hui) 門票,這也並不是健康的消費觀。
這也提醒教育部門和高校,助學金的發放和使用,應該有一個(ge) 動態監控的過程,而不是說學校把資金打到學生卡裏,就完成任務了。
一方麵,學校要做足前期調研工作,充分摸清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學生個(ge) 人的日常消費水平,同時注意保護學生的個(ge) 人隱私,從(cong) 而達到公平公正。另一方麵,在助學金發放之後,可以建立相應的反饋渠道,傾(qing) 聽其他學生的意見,了解受助學生的後續使用情況。
另外,助學金的發放也應該是能上能下的。如果真的在發放之後,發現一些學生出現了奢侈消費的舉(ju) 動,或者在申報過程中有弄虛作假的情況,也可以給予取消資格、收回助學金的處理。
當然,如果對於(yu) 助學金的評定結果和評定過程有質疑,可以先通過學校和管理部門反映情況,而不是下意識地就去網上舉(ju) 報。一定要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避免由於(yu) 誤會(hui) 而導致無法挽回的後果。須知,舉(ju) 報,尤其網絡舉(ju) 報的殺傷(shang) 力有時是不可控的,一旦形成缺乏事實依據的網暴,隻會(hui) 傷(shang) 人不利己。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翟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