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保供“壓艙石” 能源行業“馬力全開”備戰迎峰度冬
央視網消息:根據中央氣象台消息,今明兩(liang) 天,冷空氣繼續影響我國中東(dong) 部地區,中東(dong) 部大部地區最低氣溫或日平均氣溫累計降溫4到8℃,局地降溫10℃以上。大幅降溫給能源保障提出更高的要求。作為(wei) 能源保障中“壓艙石”,煤炭行業(ye) 加大增產(chan) 保供,備戰迎峰度冬。
在新疆最大煤炭生產(chan) 企業(ye) ,記者在生產(chan) 指揮中心監控大屏看到,百米井下和露天開采現場正加足馬力生產(chan) ,各裝運站點快速裝車,不斷發往區域內(nei) 外各大用能企業(ye) 。
在內(nei) 蒙古呼倫(lun) 貝爾,記者從(cong) 全國最大露天煤礦之一的華能伊敏煤電公司生產(chan) 調度中心看到,煤炭產(chan) 、運、存、耗、銷等數據在“一張圖”上實時呈現著。截至11月10日,生產(chan) 原煤3030萬(wan) 噸,完成煤炭外運1910萬(wan) 噸,年累計發電164億(yi) 千瓦時。山西大同的晉煤塔山煤礦是國家首批智能化示範煤礦,麵對寒潮影響,這座礦井的年產(chan) 能已提升至2500萬(wan) 噸,每天外運的煤炭能裝滿8公裏長的重載列車車廂。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國家能源集團10月初就對北方部分區域開始供暖,已經有54座電廠的99台供暖機組開栓供熱,目前已覆蓋東(dong) 北三省、內(nei) 蒙古、寧夏、山西等區域。
各地儲(chu) 氣庫相繼開啟 進入調峰保供階段
儲(chu) 氣庫是裝天然氣的“儲(chu) 存器”,由於(yu) 儲(chu) 存量大、調峰能力強,是季節調峰的重要基礎設施。近日,隨著我國多地氣溫下降,各地儲(chu) 氣庫相繼開啟冬季天然氣保供工作,全力保障各地用氣需求。
在天津濱海,隨著工作人員陸續打開多口儲(chu) 氣庫注采井的生產(chan) 閥門,大港油田正式開始向北京供氣。首日開井11口,瞬時氣量超每日1000萬(wan) 立方米,首日調峰氣量、衝(chong) 峰速度和開井數量均超曆史紀錄,預計今冬明春可向北京地區及周邊供應天然氣突破23億(yi) 立方米。
東(dong) 北地區最大的儲(chu) 氣庫群——遼河油田儲(chu) 氣庫群近日開啟新一輪冬季天然氣保供。儲(chu) 氣庫群日供氣從(cong) 11月8日的750萬(wan) 立方米正逐步攀升,最高供氣能力可達到4100萬(wan) 立方米。截止目前,遼河儲(chu) 氣庫群已累計注氣量近160億(yi) 立方米,總供氣量近100億(yi) 立方米,全力東(dong) 北和京津冀地區天然氣季節調峰任務。
中國石化充分發揮上中下遊一體(ti) 化優(you) 勢,積極統籌國內(nei) 外天然氣資源,持續開展儲(chu) 氣庫的注氣工作,普光、元壩、涪陵、大牛地等主力氣田保持自產(chan) 氣穩產(chan) 上產(chan) 。截至11月10日,中國石化已形成儲(chu) 氣庫有效工作氣量超25億(yi) 立方米,可滿足1.6億(yi) 戶家庭1個(ge) 月用氣需求。
提升儲(chu) 氣調峰能力 開啟“送暖”模式
相對於(yu) 管道氣,液化天然氣方便運輸、機動靈活、安全高效的特點,逐漸成為(wei) 最活躍的天然氣供應形式。近年來,我國加大了液化天然氣站等相關(guan) 基礎設施的建設,在今冬明春的保供過程中,液化天然氣接收能力的增加將進一步提升所供區域天然氣供應和應急調峰能力。
在天津,中國石化天津液化天然氣接收站3座22萬(wan) 立方米儲(chu) 罐近日正式投用,新增儲(chu) 氣能力超4億(yi) 立方米,接收站儲(chu) 氣能力達10.8億(yi) 立方米,占全國31座已投產(chan) 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8.7%。
在江蘇,中國石油江蘇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目前正在以每天3600萬(wan) 方的高負荷外輸量保供。這裏的6座儲(chu) 罐滿庫容情況下可儲(chu) 備天然氣6.7億(yi) 立方米,可以滿足江蘇省一周的用氣量。全國規模最大液化天然氣儲(chu) 備基地——中國海油鹽城“綠能港”,4座已投產(chan) 液化天然氣儲(chu) 罐在進入采暖季前已達到80%的高罐存狀態。
截至目前,中國海油所屬5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總存儲(chu) 能力達24.5億(yi) 立方米,在鹽城、珠海、寧波等地還有17座儲(chu) 罐正在建設中,預計到2024年底,將再新增儲(chu) 氣能力7.16億(yi) 立方米。中國石化青島、天津2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總存儲(chu) 能力達16.8億(yi) 立方米,2024年一季度,還將建成投用潮州華瀛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將再新增儲(chu) 氣能力4億(yi) 立方米,可進一步提升所供區域天然氣供應和應急調峰能力,為(wei) 冬季保供夯實基礎。
清潔能源能用盡用 提供更多綠色支撐
隨著我國持續加大清潔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冬季保供的能源供給將更加多元化。在這個(ge) 供暖季,除了煤炭、天然氣等常規能源以外,越來越多的地方也在積極探索太陽能、地熱能、水能等清潔能源供熱新方式,為(wei) 能源保供提供更多綠色支撐。
在內(nei) 蒙古紮魯特旗,通過實施“以電代煤”,利用當地的風電資源為(wei) 當地居民供暖。
據了解,通遼市紮魯特旗地處蒙東(dong) 高寒地區。一直以來,燃煤鍋爐供暖是這裏的主要供暖方式,環境汙染大、覆蓋麵積小。通過利用風電的蓄熱式電鍋爐供暖,能夠實現“停電不停暖”,保障了供暖的穩定性、連續性。
位於(yu) 北京市通州的北京首個(ge) 中深層地熱示範項目,日前進入供暖準備階段,來自3000米的地熱水經換熱站和熱力主管網進入居民家庭,項目供暖能力可達35.3萬(wan) 平方米,服務居民超3000戶。
在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長江幹流烏(wu) 東(dong) 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三峽和葛洲壩6座梯級水電站,目前已完成2023年度蓄水任務,總可用水量達410億(yi) 立方米,蓄能338億(yi) 千瓦時。
截至目前,六座水電站已累計發電超2033億(yi) 千瓦時。此外,一些新能源企業(ye) 也在開展隱患排查治理和設備巡檢維護工作,保障迎峰度冬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在北盤江流域的4座梯級水電站,這幾天正在開展隱患排查和風險管理專(zhuan) 項整治工作。在貴州關(guan) 嶺永新光伏電站,工作人員正在對光伏場區的75個(ge) 發電方陣,約67萬(wan) 塊光伏板進行冬季安全檢查工作,確保電力安全穩定供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