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肺炎是5歲以下兒童的頭號殺手,建議加強疫苗接種
中新網11月14日電(記者 張尼)“肺炎是5歲以下兒(er) 童的頭號殺手。”近日,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兒(er) 科主任醫師晁爽在一場研討會(hui) 上強調,預防兒(er) 童肺炎是降低兒(er) 童死亡率的戰略關(guan) 鍵,而加強疫苗接種則是有效將戰線前移。
5歲以下兒(er) 童的頭號殺手
近期兒(er) 童肺炎話題引發高度關(guan) 注,11日,由北京大學社會(hui) 化媒體(ti) 研究中心主辦的“擴大免疫規劃,終結可預防的兒(er) 童肺炎死亡”主題研討會(hui) 在北京舉(ju) 辦,多位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出席會(hui) 議,並圍繞主題展開了分享和討論。
晁爽在會(hui) 上介紹,肺炎是5歲以下兒(er) 童的頭號殺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2019年估計有74萬(wan) 兒(er) 童因肺炎而死亡。因此,預防兒(er) 童肺炎被認為(wei) 是降低兒(er) 童死亡率的戰略關(guan) 鍵。
另外,近期,支原體(ti) 引起的肺炎病例增多,兒(er) 科門診擠滿了患兒(er) 和家屬。“大家把支原體(ti) 傳(chuan) 得特別可怕,仿佛是繼新冠之後又來了新的病原體(ti) 。”晁爽解釋,事實並非如此,支原體(ti) 感染其實早就已為(wei) 人所知,每3到5年會(hui) 迎來一波流行,最近剛好趕上流行期。
此外,晁爽介紹,並非最近所有的肺炎案例都是支原體(ti) 導致的,其他可能引發兒(er) 童肺炎的病原體(ti) 還包括肺炎鏈球菌、B型流感嗜血杆菌、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為(wei) 何兒(er) 童比成人更易發生肺炎?
晁爽說,小朋友的氣道很狹小,裏麵彈力組織不夠,平滑肌不好,諸多原因造成分泌物排不出來,堵在那裏,進一步繼發感染或者使感染加重,而且還容易發生喘息、喘鳴。另外,從(cong) 免疫係統看,免疫係統真正達到基本成人水平需要到12歲,6歲以內(nei) 的孩子免疫係統很不成熟,越小的寶寶越容易發生感染,因此兒(er) 童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也比大人更容易發生肺炎。
不過,晁爽也強調,並非肺炎支原體(ti) 感染了就一定是肺炎,也不能說肺炎支原體(ti) 陰性就不是肺炎。
“有中學家長跟我說,孩子一個(ge) 班裏大半個(ge) 班都得了肺炎,這句話讓我覺得明顯存在誤區。”她解釋,人體(ti) 喉結往下有一個(ge) 環狀軟骨,環狀軟骨往上的部分是上呼吸道,環狀軟骨往下的部分是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感染就是民間俗稱的感冒,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氣管炎、支氣管炎、細支氣管炎、肺炎等等。感染原既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也可引起下呼吸道的感染。
“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我們(men) 就叫一般的感冒,引起氣管炎叫氣管炎,支氣管叫支氣管炎,隻有累及肺髒的時候才稱其為(wei) 肺炎。”晁爽說。
加強疫苗接種 將戰線前移
加強疫苗接種是預防兒(er) 童肺炎的有效措施。“戰線前移才是正確的。”晁爽說。疫苗接種既可以降低個(ge) 體(ti) 患病的風險和疾病嚴(yan) 重程度,也能減少抗生素的使用,從(cong) 而降低耐藥風險。
此外,疫苗接種還有可能降低健康人攜帶病原體(ti) ,有效減少疾病在人群間的傳(chuan) 播。盡管支原體(ti) 、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大部分肺炎病原體(ti) 目前均無可用疫苗,但引起兒(er) 童肺炎的頭號病原菌——肺炎鏈球菌的疫苗(PCV疫苗)已經研發成功並使用多年。
晁爽強調,由於(yu) 我國人口基數大,中國一直都是兒(er) 童肺炎鏈球菌肺炎疾病負擔最高的國家之一,但我國PCV疫苗的接種水平卻仍舊很低,普及PCV疫苗迫在眉睫。因此,如果能從(cong) 國家層麵把它納入免疫規劃,相信接種率會(hui) 明顯提高。
晁爽認為(wei) ,高昂的價(jia) 格可能是PCV疫苗普及的首要障礙。目前,我國一共上市了3款PCV疫苗,每劑次定價(jia) 約在500~700元。兒(er) 童按照說明書(shu) 要求,全程接種4劑次的總費用約在2000~2800元。加上其他非免疫規劃疫苗,中國兒(er) 童從(cong) 出生到6歲在疫苗接種上的總費用共需約9674~10994元,對於(yu) 一般家庭來說負擔較重。
也有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強調,一項建模研究顯示,把PCV疫苗納入免疫規劃還具有顯著的衛生經濟學效益。為(wei) 加快PCV疫苗納入免疫規劃,可以通過地方試點、研究優(you) 化PCV疫苗的接種程序等方式,探索PCV疫苗納入免疫規劃的可行路徑。同時,政府可以嚐試製定納入時間表,這有助於(yu) 疫苗生產(chan) 廠商規劃研發和生產(chan) 布局,最終形成良性的市場價(jia) 格協商機製和產(chan) 業(ye) 生態,實現多方共贏。(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