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實現新突破
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實現新突破
逐“綠”前行,能源轉型再提速(綠色創新麵麵觀②)
本報記者 潘旭濤
在山東(dong) 省海陽市,冬季供暖用上了核能;在廣東(dong) 省佛山市,氫能共享單車投入運營……各地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做大做強綠色能源產(chan) 業(ye) 。
綠色能源也稱清潔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等。國家能源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實現新突破,全國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1.72億(yi) 千瓦,同比增長93%,占新增裝機的76%。
與(yu) 此同時,通過共建“一帶一路”,中國綠色動力加速出海,一座座水電站、風電站、光伏電站等相繼在共建國家投入運營,為(wei) 全球減碳作出中國貢獻。
轉型成效顯著
低碳漸成“標配”
能源領域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主戰場,中國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取得積極成效。
11月10日,第六屆進博會(hui) 在上海市落下帷幕。本屆進博會(hui) 首次實現100%綠電辦展,減排二氧化碳3360噸。通過綠電交易的方式,來自安徽省的光伏發電、風電等新能源點亮進博會(hui) 的一盞盞燈,驅動場館內(nei) 一台台設備。
綠電日益成為(wei) 大型會(hui) 展活動的“標配”。6月27日—29日在天津市舉(ju) 行的第十四屆夏季達沃斯論壇,首次實現100%綠電供應;10月15日—11月4日舉(ju) 行的第134屆廣交會(hui) ,首次實現100%綠電供應;11月8日—10日舉(ju) 行的2023年世界互聯網大會(hui) 烏(wu) 鎮峰會(hui) ,首次實現100%綠電供應……
近年來,中國能源轉型逐“綠”前行,風電、水電、核電、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發電量持續增長,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不斷提升。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突破13億(yi) 千瓦,曆史性超過煤電。
10月24日,中國最大“沙戈荒”(沙漠、戈壁和荒漠)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國家能源集團寧夏騰格裏沙漠風光基地,二期200萬(wan) 千瓦光伏項目正式開工建設。二期項目建成並網後,預計每年可提供清潔電能39.6億(yi) 度,節約120.7萬(wan) 噸標準煤,可滿足330萬(wan) 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量。
“沙戈荒”地區是太陽能、風能資源富足的地區,隨著大型風電光伏基地的建設,這裏成為(wei) 能源領域的新藍海。《“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增量中占比超過50%,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量實現翻倍。目前,中國以“沙戈荒”地區為(wei) 重點,加快建設黃河上遊、河西走廊、黃河幾字彎等新能源基地。國家能源局發展規劃司副司長董萬(wan) 成近日表示:“第一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已全部開工,第二批基地項目已陸續開工,第三批基地項目清單已正式印發實施。”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風電光伏發電量達1.07萬(wan) 億(yi) 千瓦時,同比增長22.3%,超過同期城鄉(xiang) 居民生活用電量。
11月3日,在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全球首個(ge) 陸上商用小型核反應堆“玲龍一號”內(nei) 部結構全麵封頂。“玲龍一號”是全球首個(ge) 通過國際原子能機構通用安全審查的小型模塊化壓水反應堆,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建成投運後,預計每年發電量達到10億(yi) 度,可滿足52.6萬(wan) 戶家庭用電需求。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88萬(wan) 噸,相當於(yu) 一年植樹750萬(wan) 棵。
當前,中國核電建設進入高質量發展時期,在建核電機組數量居全球第一,核電機組長期保持安全穩定運行。中國核能行業(ye) 協會(hui) 發布的《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3》顯示,2022年,中國核電發電量為(wei) 4177.8億(yi) 度,同比增加2.5%,約占全國總發電量的4.7%,核能發電量位居世界第二。
在四川省寧南縣和雲(yun) 南省巧家縣交界的金沙江峽穀中,上遊而來的滔滔江水被白鶴灘水電站大壩截住,呈現出“高峽出平湖”的景觀。2022年12月,白鶴灘水電站水輪發電機組全部投產(chan) 發電,至此,金沙江下遊烏(wu) 東(dong) 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4座“巨無霸”水電站與(yu) 三峽、葛洲壩水電站實現聯合調度,形成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這條走廊上的110台水電機組,年均發電量約3000億(yi) 度,可滿足3.6億(yi) 人一年的用電需求。
中國水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穩居世界第一,水電資源是中國第二大能源主體(ti) 。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新增水電裝機容量788萬(wan) 千瓦,其中常規水電368萬(wan) 千瓦,抽水蓄能420萬(wan) 千瓦。
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快速增長的同時,新型儲(chu) 能項目加速落地,裝機規模持續快速提升。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風電、光伏發電等具有間歇性、隨機性、波動性的特點,因此需要大力發展各類儲(chu) 能,以彌補電力係統靈活性調節能力缺口。
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chu) 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超過1733萬(wan) 千瓦/3580萬(wan) 千瓦時,平均儲(chu) 能時長2.1小時。目前,鋰離子電池儲(chu) 能仍占絕對主導地位,壓縮空氣儲(chu) 能、液流電池儲(chu) 能、飛輪儲(chu) 能等相對成熟的儲(chu) 能技術保持快速發展,超級電容儲(chu) 能、固態電池儲(chu) 能、鈦酸鋰電池儲(chu) 能等新技術開始投入工程示範應用。
“新能源技術創新成為(wei) 能源轉型的加速器。”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李創軍(jun) 說,中國高效光伏發電、大容量風電等一批先進技術裝備保持世界領先水平,自主三代核電、大規模儲(chu) 能等多項重大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
走進千家萬(wan) 戶
創新應用場景
能源綠色化加速,綠色生產(chan) 生活方式也隨之加快形成。
山東(dong) 省海陽市實現了核能供暖,成為(wei) 全國首個(ge) “零碳”供暖城市。核能供暖是以核電機組蒸汽作為(wei) 熱源,經過換熱器進行多級換熱,最後將熱量傳(chuan) 遞給用戶。核能供暖既改善了供暖季區域空氣質量,又降低了居民取暖價(jia) 格。“核能供暖效果很好,跟過去鍋爐供暖比,室溫更高。”海陽市亞(ya) 沙村小區居民刁文平說。
核能供暖正成為(wei) 核能應用新場景。2022年11月,遼寧省大連市紅沿河核電站核能供暖示範項目正式投運,這是東(dong) 北地區首個(ge) 核能供暖項目。2022年12月,秦山核電供熱項目在浙江省海鹽縣建成投用,這是南方首個(ge) 核能供熱示範工程,惠及近4000戶居民。
核能供暖進入尋常百姓家,地熱供暖也不斷取得新進展。在河北省雄安新區科創中心中試基地,園區綠地和路麵下約有280口淺井直通地下。通過管道,地下的熱能被輸送出來,經過熱泵機組作用,讓水與(yu) 地下岩土體(ti) 進行冷熱交換。
“冬季,我們(men) 把岩土體(ti) 中的熱量‘取’出來供室內(nei) 采暖,此時地下的岩土體(ti) 為(wei) 熱源。到了夏季,再把室內(nei) 熱量‘抽’出,釋放到岩土體(ti) 中,並製出約11攝氏度的冷水,通過循環泵運送到風機,把冷風‘吹’出來,起到製冷降溫的作用。”中國石化綠源地熱能開發有限公司相關(guan) 負責人說。
中國地熱資源豐(feng) 富,資源量約占全球的1/6,336個(ge) 主要城市淺層地熱資源年可采量折合標準煤約7億(yi) 噸。2023年世界地熱大會(hui) 發布報告顯示,中國地熱直接利用規模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21年底,中國地熱供暖(製冷)能力達13.3億(yi) 平方米,溫泉年利用能力6665兆瓦,地熱農(nong) 業(ye) 年利用能力1108兆瓦。
在加氫機前停車,工作人員插入加氫槍,10多分鍾後,冷鏈物流車司機高鑫的車就完成了氫能加注。高鑫是北京市大興(xing) 國際氫能示範區海珀爾加氫示範站的常客。“柴油車換成氫能車不僅(jin) 更環保,而且開起來也輕鬆、省力。加一次氫,可以跑350公裏路程。”高鑫說。
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和冬殘奧會(hui) 期間,一批以綠色氫能為(wei) 動力的賽事服務車輛進入大眾(zhong) 視野。氫能是一種來源豐(feng) 富、綠色低碳、應用廣泛的二次能源,是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重點發展方向。
2022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研究製定的《氫能產(chan) 業(ye) 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基本掌握核心技術和製造工藝,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約5萬(wan) 輛,部署建設一批加氫站,可再生能源製氫量達到10—20萬(wan) 噸/年,實現二氧化碳減排100—200萬(wan) 噸/年。
當前,作為(wei) 氫能產(chan) 業(ye) 鏈環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氫燃料電池車輛在部分區域實現了小規模示範應用。在上海市,越來越多的氫燃料公交車出現在街頭;在浙江省嘉興(xing) 市,氫能重型卡車用於(yu) 碼頭集裝箱運輸;在廣東(dong) 省佛山市,氫能共享單車投入運營,騎行者蹬踩腳踏板,車內(nei) 的氫能便轉化為(wei) 電能……
近年來,可再生能源應用場景日益豐(feng) 富,能源綠色轉型與(yu) 經濟增長的協同發展成效不斷顯現。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充電樁等新能源產(chan) 品產(chan) 量分別增長35%、54.5%、53.1%。
出海步伐加快
分享中國技術
中國能源低碳轉型持續深入,並通過共建“一帶一路”與(yu) 各國分享水電、光伏、新能源汽車、清潔生產(chan) 等領域的產(chan) 品、技術和經驗。
對於(yu) 自己國家近年來的變化,柬埔寨電力公司發電部主任紀·畢瑟感到欣喜:“15年前,柬埔寨90%的電力來自化石能源,每度電的價(jia) 格超過1美元,通電率不到4%。現在,我們(men) 有超過50%的電力供應來自可再生能源,電價(jia) 不超過0.1美元。”這一切,離不開中國水電的幫助。過去4年,中國每年在柬埔寨投產(chan) 一個(ge) 水電站,有力推動柬埔寨新能源發展。
近年來,中國綠電加速出海。中國承諾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呼籲有關(guan) 各方持續加大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領域支持力度。一座座水電站、風電站、光伏電站,讓發展中國家綠色低碳發展的夢想得以點亮。
在哈薩克斯坦南部小城劄納塔斯,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上,40台通體(ti) 潔白的“大風車”傲然聳立,這裏是中企投資、承建的劄納塔斯風電站。
哈薩克斯坦能源供給主要依靠火力發電,該國大部分煤炭資源聚集在北部,而南部城市電力消費量卻占到全國的70%。如何改善南部地區缺電狀況?2018年,哈薩克斯坦與(yu) 中國合作,在劄納塔斯建設風電項目。2021年6月,項目實現全容量並網。作為(wei) 哈薩克斯坦南部最大風電項目,該項目每年可發電約3.5億(yi) 千瓦時,滿足近20萬(wan) 家庭的用電需求。相比同等裝機容量的火力發電,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11萬(wan) 噸。
過去10年,中國風電裝備製造產(chan) 量占全球市場的2/3以上,風電機組出口至全球49個(ge) 國家和地區。今年上半年,全球新增風電裝機超過四成出自中國。
在肯尼亞(ya) 東(dong) 北部加裏薩郡,由中國企業(ye) 承建的東(dong) 非最大光伏電站加裏薩光伏電站,有效解決(jue) 了當地用電短缺問題,為(wei) 肯尼亞(ya) 發展注入綠色動能。該電站裝機容量為(wei) 54.66兆瓦,可滿足38萬(wan) 多人的用電需求。
加裏薩郡居民伊麗(li) 莎白·瓦妮庫經營著一家小餐館,穩定的供電讓餐館晚上的營業(ye) 時間延長了4小時。“過去,餐館冰箱裏存放的肉常常因為(wei) 停電而變質。自從(cong) 有了光伏電站,我們(men) 不擔心停電了。營業(ye) 時間延長了,收入自然也增加了。”瓦妮庫說。
中國光伏產(chan) 業(ye) 持續為(wei) 全球能源轉型作出貢獻。數據顯示,今年1—7月,中國光伏產(chan) 品出口額達320億(yi) 美元,同比增長約6%,再創曆史新高。
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當地居民何塞·阿蘭(lan) 達發現,新投入運營的公交車行駛中幾乎沒有噪音,乘坐非常舒適。阿蘭(lan) 達所乘坐的新能源公交車產(chan) 自中國。
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進入拉美公共交通領域,為(wei) 當地民眾(zhong) 提供了低碳、便捷、智能的出行方案。中國生產(chan) 的電動公交車在智利首都聖地亞(ya) 哥街頭來回穿梭;中國品牌的電動出租車在哥倫(lun) 比亞(ya) 的大城市裏組成一道“綠色”風景線;中國企業(ye) 與(yu) 巴西公共交通部門合作,打造出該國首個(ge) 純電動城市快速公交係統……
綠色成為(wei)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鮮明底色。中國已與(yu) 超過40個(ge) 國家的150多個(ge) 合作夥(huo) 伴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與(yu) 32個(ge) 國家建立“一帶一路”能源合作夥(huo) 伴關(guan) 係。
“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產(chan) 業(ye) 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歐洲環保協會(hui) 總裁兼創始人桑頓表示,共建“一帶一路”已成為(wei) 推動全球能源轉型的主要力量,各國可以利用中國先進技術和製造能力助力本國能源轉型、實現綠色發展。(人民日報海外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