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中老鐵路帶火“坐火車出境遊” 還有哪些提升空間?

發布時間:2023-11-20 13:36:00來源: 新京報

  中老鐵路帶火“坐火車出境遊”

  中老鐵路國際旅客列車運送出境旅客超8.5萬(wan) 人次;專(zhuan) 家、旅遊從(cong) 業(ye) 者建議提升通關(guan) 便利化

  近日,Y421次“中老鐵路—雲(yun) 貴鄂”旅遊專(zhuan) 列從(cong) 北京豐(feng) 台站準時發出,這是北京至老撾首趟跨境旅遊專(zhuan) 列。

  實際上,已經有不少中外遊客乘著中老鐵路列車體(ti) 驗了跨境旅遊。中老鐵路開行於(yu) 2012年12月3日,2023年4月13日,中老鐵路國際旅客列車首發,昆明到萬(wan) 象朝發夕至,中老旅行實現周末坐著火車出境遊。數據顯示,中老鐵路國際旅客列車開行以來至11月14日,共運送旅客34.8萬(wan) 人次,其中出境旅客超過8.5萬(wan) 人次。

  中老鐵路國際旅客列車有何特色?還有哪些提升空間?跨境旅遊專(zhuan) 列如何更加走進大眾(zhong) ?新京報記者就此進行采訪。

  旅交會(hui) 現場

  中老鐵路旅遊線路吸引觀眾(zhong) 谘詢

  11月18日是周六,在雲(yun) 南昆明舉(ju) 辦的2023中國國際旅遊交易會(hui) (簡稱“旅交會(hui) ”)迎來了不少舉(ju) 家來觀展的市民。8號展廳主要展示的是雲(yun) 南省當地的旅遊資源,在一個(ge) 展台前,一組創意源於(yu) 中老鐵路7座站點城市地標景觀的冰箱貼受到觀眾(zhong) 的歡迎,7件精美的冰箱貼串在一起,便是微縮版的中老鐵路國際旅客列車,昆明、玉溪、普洱、西雙版納、琅勃拉邦、萬(wan) 榮、萬(wan) 象,一件件小小的冰箱貼仿佛讓觀眾(zhong) 透過“車窗”看見了中老鐵路沿線的風景。

  雲(yun) 南省旅遊智庫聯合體(ti) 旅遊新文創聯合研究實驗室負責人張小威告訴記者,這組冰箱貼設計於(yu) 3個(ge) 月前,“現在有很多遊客對中老鐵路旅遊線路十分感興(xing) 趣,北京不久前也開行了從(cong) 北京出發的中老鐵路跨境旅遊專(zhuan) 列,我們(men) 希望通過這組冰箱貼,讓更多人了解中老鐵路旅遊。”

  張小威和他的創意團隊不僅(jin) 把微縮版的中老鐵路國際旅客列車“搬進”旅交會(hui) ,還製作了仿真的綠色塗裝中老鐵路複興(xing) 號列車,觀眾(zhong) 可以體(ti) 驗用腳踏的方式乘坐“列車”。“列車”穿行在展區內(nei) ,引來不少觀眾(zhong) 谘詢:“中老鐵路旅遊沿途能看到哪些景點?報名旅遊團的價(jia) 格貴嗎?”

  昆明市民楊女士帶著家人一起來逛展,她對老撾旅遊並不陌生,“七八年以前,我和家人從(cong) 昆明開車前往老撾自駕遊,沿途風景非常好,不過自駕遊需要的時間比較長,也比較辛苦。”楊女士也關(guan) 注到了中老鐵路國際旅客列車已經開行,“未來我們(men) 肯定會(hui) 體(ti) 驗乘火車出境遊,與(yu) 自駕相比,火車更安全,也更省心。”

  記者注意到,旅交會(hui) 上有不少旅行社推出了中老鐵路旅遊線路,有的線路行程7晚8天,老撾特色景點包括琅勃拉邦王宮博物館、老撾萬(wan) 象凱旋門、琅勃拉邦普西山、藍色瀉湖等。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國際旅遊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華剛介紹,幾天前,該公司組織了100多名遊客乘坐中老鐵路動車,開啟動車旅行,而在此之前,中老鐵路旅遊團一直在持續發團,每個(ge) 團的遊客人數在四五十人不等。

  觀點1

  沿線城市旅遊接待能力有待提升

  中老鐵路開通運行讓周末出境遊的成本更低,記者查詢到,從(cong) 昆明發出的D887列車終點站為(wei) 老撾萬(wan) 象,一等座票價(jia) 為(wei) 864元,二等座票價(jia) 為(wei) 542元,而昆明到老撾萬(wan) 象瓦岱國際機場的機票價(jia) 格(不含稅)最低為(wei) 783元。而中老鐵路如同一條閃亮的絲(si) 線串聯起了沿線眾(zhong) 多景區景點,遊客可以坐著火車欣賞沿途風景。

  中國旅遊研究院邊境旅遊研究基地主任王桀教授表示,中老鐵路沿線擁有眾(zhong) 多景區景點,其中不乏世界文化遺產(chan) ,例如剛剛申遺成功的世界文化遺產(chan)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王桀認為(wei) ,中老鐵路不僅(jin) 是一條串聯起世界文化遺產(chan) 的經濟帶,也是一條展示中老文化的景觀帶。

  從(cong) 旅客量來看,中老鐵路為(wei) 帶動出入境客流量起到了顯著作用。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副總經理程一達介紹,中老鐵路國際旅客列車開行以來至11月14日,共運送旅客34.8萬(wan) 人次,其中出境旅客超過8.5萬(wan) 人次,出境旅客日均195人次,最高日均334人次,入境旅客日均197人次,最高日均348人次。

  王桀在調研中發現,中老鐵路開行後出境遊客量上升,入境遊客量也在迅速攀升。以今年“十一”黃金周為(wei) 例,昆明一家接待入境遊的旅行社在假日期間接待了約150個(ge) 入境旅遊團,“這說明東(dong) 南亞(ya) 國家的遊客來中國的旅遊需求非常旺盛,以老撾來說,過去可能要坐飛機來中國,成本比較高,但是現在坐高鐵就能抵達昆明,因此中老鐵路旅遊對於(yu) 老撾遊客來說是一項非常有吸引力的旅遊產(chan) 品。”

  隨著中老鐵路旅遊的推進,旅遊從(cong) 業(ye) 者們(men) 也發現了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一位在昆明從(cong) 事多年出境遊業(ye) 務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雖然“乘著動車遊老撾”逐漸受到遊客關(guan) 注,但沿線城市的旅遊接待能力還有提升空間,“如果我們(men) 大量收客,就需要沿線城市都具有更加充分的接待能力,酒店、餐廳、車輛保障,都是必須考慮的環節,接待能力跟不上就會(hui) 極大限製旅遊線路的發展。”

  亞(ya) 太旅遊協會(hui) 主席彼得·西蒙在中老鐵路國際文化旅遊經濟帶建設研討會(hui) 的發言中也表示,普洱、玉溪、西雙版納、琅勃拉邦、萬(wan) 榮、萬(wan) 象等中老鐵路沿線城市都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旅遊目的地,“未來發展中,兩(liang) 地需要發展新的旅遊產(chan) 品,增加人力資源的支持,比如當大量中國遊客前往老撾旅遊時,當地的接待能力是否可以應對大客流?”

  觀點2

  通關(guan) 便利化等方麵還有突破空間

  中老鐵路旅遊的發展,通關(guan) 便利化是重要的推動因素。據悉,中老鐵路國際旅客列車采取“兩(liang) 地兩(liang) 檢”通關(guan) 模式。以昆明南至萬(wan) 象的國際旅客列車為(wei) 例,具體(ti) 通關(guan) 流程為(wei) ,列車到達中國鐵路口岸站磨憨站後,跨境旅客須攜帶全部行李,進入出境聯檢區域,配合中方海關(guan) 人員完成出境聯檢後,返回列車繼續旅行;列車運行至老撾鐵路口岸站磨丁站後,旅客須攜帶全部行李下車,進入入境聯檢區域,配合老方海關(guan) 人員完成入境聯檢後,到站為(wei) 磨丁的旅客可直接出站,到老撾其他車站的旅客,返回列車繼續旅行。

  萬(wan) 象至昆明南的國際旅客列車通關(guan) 流程與(yu) 此相同。旅客一次出境、入境通關(guan) 時間各需1.5小時左右,出境和入境口岸通關(guan) 時間共需3小時左右。

  為(wei) 全麵提升口岸通關(guan) 便利化水平,中老鐵路磨憨口岸不斷創新服務舉(ju) 措,先後推出便捷通關(guan) 、預約通關(guan) 、集中驗放、提前發放《外國人入境卡》,開通專(zhuan) 用通道、緊急通道,聯合口岸相關(guan) 部門探索實施一站式通關(guan) 服務等通關(guan) 便利化舉(ju) 措。旅客邊檢現場查驗時間提升了30%以上,一般旅客準點驗放率達100%。

  不過,在旅遊從(cong) 業(ye) 者和學者看來,要推進中老鐵路旅遊的發展,在簽證、通關(guan) 方麵仍有可提升的空間。上述昆明一家旅行社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如果遇到遊客量高峰,單是辦理出境手續就得排隊兩(liang) 個(ge) 多小時,而且按照‘兩(liang) 地兩(liang) 檢’的規定,遊客需要將行李全部從(cong) 動車上取下,十分不方便。”彼得·西蒙在研討會(hui) 發言中也談到了中老鐵路在通關(guan) 便利化方麵的問題,他認為(wei) ,如果通關(guan) 等待時間太長,將影響遊客的旅遊體(ti) 驗。

  中國旅遊研究院國際研究所所長楊勁鬆建議,發展中老鐵路旅遊要在簽證、航權、市場互換等方麵有更多的作為(wei) ,讓簽證更加優(you) 化,同時與(yu) 旅遊產(chan) 品開發、旅遊目的地的開發緊密結合。

  王桀認為(wei) ,在優(you) 化簽證和通關(guan) 便利化方麵還有突破的空間,“未來遊客也許可以坐在火車上就能辦手續,而不用下到車站再排隊等待。”

  在11月18日舉(ju) 行的中老鐵路國際文化旅遊經濟帶建設研討會(hui) 上,全體(ti) 與(yu) 會(hui) 代表發出《中老鐵路國際文化旅遊經濟帶共建倡議》,主要包括繼續優(you) 化中老鐵路旅遊政策供給、繼續加強中老鐵路旅遊規劃統籌、繼續加大中老鐵路旅遊設施產(chan) 品供給等內(nei) 容。(新京報記者 吳婷婷)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