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長時儲能:護航新型電力係統長期穩定

發布時間:2023-11-20 13:34:00來源: 科技日報

  在日前舉(ju) 行的2023世界儲(chu) 能大會(hui) 上,中關(guan) 村儲(chu) 能產(chan) 業(ye) 技術聯盟常務副理事長、中國能源研究會(hui) 儲(chu) 能專(zhuan) 委會(hui) 秘書(shu) 長兼副主任委員俞振華指出,儲(chu) 能產(chan) 業(ye) 的一大賽道就是包括新型液流、壓縮空氣、高溫儲(chu) 熱等技術手段在內(nei) 的長時儲(chu) 能。此外,在第五屆未來能源大會(hui) 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長趙天壽也表示,構建麵向碳中和的新型電力係統,需要大規模、高安全以及不同時長的儲(chu) 能技術,其中最缺的就是長時儲(chu) 能技術。

  記者經過梳理發現,關(guan) 於(yu) 長時儲(chu) 能的報道近期頻頻見諸報端:青海液態空氣儲(chu) 能示範項目開工,張家口300兆瓦先進壓縮空氣儲(chu) 能示範電站通過可行性研究審查……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在儲(chu) 能市場快速發展的當下,兼具安全性與(yu) 調節靈活性的長時儲(chu) 能也將迎來戰略發展期。

  那麽(me) ,什麽(me) 是長時儲(chu) 能?它的發展有何重要意義(yi) ?我國長時儲(chu) 能發展現狀如何?記者就這些問題采訪了相關(guan) 專(zhuan) 家。

  持續時長尚無統一定義(yi)

  “長時儲(chu) 能目前正處於(yu) 發展初期,國內(nei) 外尚未對長時儲(chu) 能的持續時長進行統一定義(yi) 。”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副總工程師、能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徐東(dong) 傑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2021年,全球長時儲(chu) 能委員會(hui) 在其首份報告《淨零電力——可再生電網長時儲(chu) 能》中對長時儲(chu) 能的概念進行了定義(yi) 。在該報告中,長時儲(chu) 能係統被定義(yi) 為(wei) 任何可以長期進行電能存儲(chu) 的技術,該技術同時能以較低成本擴大規模,並能維持數小時、數天甚至數周的電力供應。

  2021年美國桑迪亞(ya) 國家實驗室發布的《長時儲(chu) 能簡報》認為(wei) ,長時儲(chu) 能是持續放電時間不低於(yu) 4小時的儲(chu) 能技術。美國能源部2021年發布的有關(guan) 長時儲(chu) 能的報告,則將長時儲(chu) 能定義(yi) 為(wei) 額定功率下持續放電時間不低於(yu) 10小時的儲(chu) 能技術。

  2021年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發布《未來儲(chu) 能研究——定義(yi) 長時能源儲(chu) 存的挑戰》報告,該報告認為(wei) ,規定長時儲(chu) 能的持續時長存在挑戰。“該報告在定義(yi) 儲(chu) 能持續時長時對相關(guan) 文獻綜述進行了統計,結果表明,儲(chu) 能時長在數量定義(yi) 上主要有三個(ge) 閾值,分別為(wei) 不短於(yu) 4小時、不短於(yu) 10小時,以及長於(yu) 24小時。”徐東(dong) 傑說,但由於(yu) 不同區域電力需求、可再生能源分布、儲(chu) 能規模布局以及儲(chu) 能政策支持力度的不同,因此不能簡單地以持續時長來定義(yi) 長時儲(chu) 能。

  在國內(nei) ,為(wei) 了區分大規模建設的2小時儲(chu) 能係統,一般把長時儲(chu) 能定義(yi) 為(wei) 4小時以上的儲(chu) 能技術。

  提升清潔能源消納能力

  近年來,長時儲(chu) 能市場越來越火。據谘詢機構伍德麥肯茲(zi) 統計,全球投運及在建的長時儲(chu) 能項目,價(jia) 值已超過300億(yi) 美元。近三年投資的項目若全部建成投運,長時儲(chu) 能裝機總量預計新增5700萬(wan) 千瓦,這相當於(yu) 2022年全球長時儲(chu) 能總裝機規模的3倍左右。

  為(wei) 什麽(me) 全世界都在發展長時儲(chu) 能?

  徐東(dong) 傑分析,為(wei) 了實現“雙碳”目標,火電裝機占比將逐漸下降。當這類穩定的基礎負載發電資源日益減少,“長時儲(chu) 能+大型風光項目”大概率將替代化石能源,成為(wei) 新一代基礎負載發電資源。這對零碳電力係統的中後期建設意義(yi) 重大。

  同時,隨著光能、風能占比逐漸上升,其發電的間歇性對電網影響將越來越大,要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光靠建造更多輸電網絡遠遠不夠。長時儲(chu) 能可憑借其長周期、大容量的特性,在更長時間維度上調節新能源發電波動,在清潔能源過剩時避免電網擁堵現象,並在電網負荷高峰時提高清潔能源消納能力。

  “長時儲(chu) 能的另一大應用就是能夠在極端天氣下保障電力供應,降低社會(hui) 用電成本。”徐東(dong) 傑說。

  在我國,為(wei) 實現“雙碳”目標,新型電力係統需要不同時長的規模化、高安全性儲(chu) 能技術,因此,儲(chu) 能,尤其是長時儲(chu) 能將成為(wei) 保障能源安全的核心技術之一。

  徐東(dong) 傑分析,“十四五”“十五五”期間,火電仍將發揮重要“壓艙石”作用,在此階段新能源裝機規模將持續增加,但新能源電量占比預計不會(hui) 超過30%。在此階段,電力係統的主要需求為(wei) 2—4小時的儲(chu) 能設備,部分地區需要4—10小時的儲(chu) 能設備,對於(yu) 10小時及以上時長的儲(chu) 能設備需求有限。

  “這一階段是重要的戰略儲(chu) 備期,國內(nei) 相關(guan) 單位需要積極開展研究工作進行技術儲(chu) 備,一方麵為(wei) 中長期電源結構調整儲(chu) 備技術方案,另一方麵可以拓展海外長時儲(chu) 能市場。”徐東(dong) 傑說。

  他進一步闡述道,在實現碳達峰及其以後的時期,新能源發電量將接近甚至突破總發電量的50%,新能源會(hui) 逐漸成為(wei) 主體(ti) 電源。而新能源由於(yu) 其隨機性、波動性等特點,並不足以支撐電力係統的安全穩定運行,這就需要10小時及以上時長的儲(chu) 能技術進行頂峰保供。長遠來看,長時儲(chu) 能將在電力係統長時間處於(yu) 頂峰狀態、應對極端天氣、緩解新能源季節性不平衡方麵發揮重要作用。比如,在風電占比較高的東(dong) 南沿海地區,當遇到台風或其他極端氣象災害時,風電機組處於(yu) 高風速切出狀態,局部區域麵臨(lin) 3—5天的電量缺口。為(wei) 保障電力供應,需要進一步增加儲(chu) 能時長至100小時左右,以滿足調節需求。

  技術、政策缺口有待補齊

  徐東(dong) 傑認為(wei) ,滿足長時儲(chu) 能需求的大多數儲(chu) 能技術還處於(yu) 起步階段。

  儲(chu) 能技術可以分為(wei) 機械儲(chu) 能、電化學儲(chu) 能、熱儲(chu) 能以及氫儲(chu) 能四大主線。機械儲(chu) 能包括壓縮空氣儲(chu) 能、抽水蓄能、重力儲(chu) 能;電化學儲(chu) 能根據材料的不同,可分為(wei) 鋰離子電池、鈉電池、鉛蓄(碳)電池和液流電池儲(chu) 能;熱儲(chu) 能主要為(wei) 熔鹽儲(chu) 能。其中,抽水蓄能和鋰離子電池儲(chu) 能的發展較為(wei) 領先。

  “抽水蓄能和壓縮空氣儲(chu) 能具備大規模運行的能力;氫儲(chu) 能前景廣闊,有較大降本空間;電池儲(chu) 能的設備協調能力較強,因此有較大的耦合潛力。”徐東(dong) 傑表示。

  總體(ti) 來看,儲(chu) 能技術路線多樣,但是除了鋰離子電池基本實現商業(ye) 化應用外,其他技術還在商業(ye) 化應用初期或探索商業(ye) 化應用階段。“在現階段儲(chu) 能技術基礎上,長時儲(chu) 能技術進一步拓展了儲(chu) 能時長,但其技術路線尚不明確,且產(chan) 業(ye) 發展規模較小。這會(hui) 影響長時儲(chu) 能技術選型。”徐東(dong) 傑說。

  趙天壽坦言,主流儲(chu) 能技術各有各的局限性,尚無法滿足所在領域的需求,現階段仍難以大規模普及應用。同時,新型儲(chu) 能設施造價(jia) 普遍偏高,且沒有明確的成本疏導機製,這影響了各主體(ti) 對新型儲(chu) 能進行投資的積極性。

  “長時儲(chu) 能需在常規2小時儲(chu) 能係統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儲(chu) 能容量,這需要增加設備和工程量,會(hui) 使初始投資進一步提高。”徐東(dong) 傑說,長時儲(chu) 能還沒有形成產(chan) 業(ye) 鏈,其設備成本還有待下降。為(wei) 此他建議,加強新技術的示範應用,推動多元化技術發展,加快新技術落地,推動新型儲(chu) 能產(chan) 業(ye) 鏈發展,通過規模化效應降低成本。

  “作為(wei) 長時間的調節型資源,長時儲(chu) 能的發展前景得到行業(ye) 內(nei) 的普遍認同。但也要看到,其應用場景及需求與(yu) 電源發展及政策規劃緊密相關(guan) 。未來的電源規劃和政策均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這影響了市場對長時儲(chu) 能需求的判斷。”徐東(dong) 傑建議,應進一步研究製定新型儲(chu) 能專(zhuan) 項規劃,明確各類新型儲(chu) 能發展規模、區域布局和建設時序等,更好地統籌長時儲(chu) 能與(yu) 短時儲(chu) 能的發展。(科技日報記者 操秀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