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多措並舉保障鄉村發展用地

發布時間:2023-12-12 15:21:00來源: 經濟日報

  近日,自然資源部印發《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用地政策指南(2023年)》。《指南》堅守土地公有製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nong) 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通過優(you) 化國土空間格局、強化用途管製、積極盤活存量等係列舉(ju) 措,切實提升保障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用地能力,推進鄉(xiang) 村高質量發展。

  從(cong) 各地情況看,鄉(xiang) 村發展用地難問題普遍存在,在有的地方已經成為(wei) 鄉(xiang) 村發展的最大障礙,迫切需要健全鄉(xiang) 村發展用地保障機製,統籌鄉(xiang) 村各類建設活動。一方麵,規劃安排與(yu) 鄉(xiang) 村發展、紅線守護缺乏統籌。受發展條件、地方財力等因素製約,一些地方村莊規劃編製工作滯後;一些村莊規劃缺乏統籌兼顧現實與(yu) 未來需求進行長遠設計;鄉(xiang) 村規劃調整流程多、周期長,一些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項目在規劃編製階段很難準確定位和落地上圖,造成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與(yu) 規劃的脫節。另一方麵,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不足,結構性矛盾突出。層層分解的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管理模式和追求地均GDP的發展導向,導致有限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很難被安排到鄉(xiang) 村。一些農(nong) 文旅融合、產(chan) 業(ye) 配套等項目用地選址多依托農(nong) 村資源、線性道路等,由於(yu) 無法完全避讓永久基本農(nong) 田等,導致即使有足夠的新增用地指標也難以用足用好。

  同時,存量土地盤活難度較大,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宅基地分布較為(wei) 分散、曆史遺留問題“多”且“雜”,導致利用阻力較大、規模較小。由於(yu) 基礎工作不實、製度規範缺失、存量識別困難和統籌安排不足等,集體(ti) 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總體(ti) 進展緩慢。此外,供地製度不健全、政策保障不足也是一大阻礙。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融合項目用地混合分布,當前的農(nong) 村土地管理和分類利用體(ti) 係難以適應複雜的用地類型。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形態變化多樣,設施農(nong) 業(ye) 用地認定困難。

  破解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用地難問題,健全鄉(xiang) 村發展用地保障,要順應鄉(xiang) 村發展規律和鄉(xiang) 村建設特點,按照“規劃引領、盤活存量、增量傾(qing) 斜、創新供給”的思路,補短板,激活力,促落實,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土地要素支撐。

  強化規劃引領。推進有條件有需求村莊的規劃編製工作,探索按需“點菜”的規劃編製方式,因地製宜確定編製內(nei) 容。聚焦推進縣域城鄉(xiang) 融合發展,區分城鎮開發和村莊建設邊界,內(nei) 外合理引導、科學布局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和建設項目。探索動態和差異化的村莊發展用地保障機製,推行規劃“留白”機製,給鄉(xiang) 村發展用地選址留有餘(yu) 地。

  加大存量土地挖潛。穩慎推進農(nong) 村宅基地改革試點,賦予農(nong) 民更加充分的土地財產(chan) 權益,探索閑置宅基地和農(nong) 房綜合利用方式,促進宅基地資源優(you) 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完善集體(ti) 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機製,推動試點地區探索通過出租出讓、鼓勵非試點地區以合作聯營等形式用好集體(ti) 經營性建設用地。科學規劃、探索開展以鄉(xiang) 鎮為(wei) 基本單元,有序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逐步解決(jue) 土地細碎化、整治碎片化問題,整治出的建設用地重點用於(yu) 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和鄉(xiang) 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合理安排用地規模。強化計劃指標保障,將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專(zhuan) 項保障鄉(xiang) 村重點產(chan) 業(ye) 和建設項目用地納入鄉(xiang) 村振興(xing) 實績考核,推動政策切實落地。探索在縣域建立鄉(xiang) 村建設用地規模指標庫,優(you) 先保障難以確定選址的鄉(xiang) 村重點產(chan) 業(ye) 和建設項目。

  創新鄉(xiang) 村供地政策。拓展鄉(xiang) 村用地分類體(ti) 係,探索製定適用於(yu) 鄉(xiang) 村多元土地利用與(yu) 經濟活動的用地分類體(ti) 係,提升鄉(xiang) 村土地承載力。創新設施農(nong) 業(ye) 用地供給方式,針對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的分散性用地狀況精準識別經營主體(ti) 的共性需求;鼓勵充分挖掘地上立體(ti) 空間,提升設施農(nong) 業(ye) 用地利用效率。探索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融合用地備案製度,完善用地認定標準,簡化用地審批手續,提升供地的靈活性。

  (作者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村經濟研究中心農(nong) 地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劉俊傑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