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理性救援”何以受熱捧?
據12月10日澎湃新聞網報道,12月5日,廣東(dong) 汕頭警方公示,擬對陳漢鵬等人不顧個(ge) 人安危,勇救落水人員的行為(wei) 確認為(wei) 見義(yi) 勇為(wei) 行為(wei) 。今年11月,一名初中生在汕頭南洋遊泳時被海浪卷走,危急時刻,在海邊開茶座的店主陳漢鵬從(cong) 店裏拿出救生圈和救生繩,與(yu) 市民馬俊根一起協力將落水學生救上岸。這一幕被拍下後在社交媒體(ti) 熱傳(chuan) ,網友稱讚這是“最理性的救援”。
“最理性的救援”之所以受到熱捧,在於(yu) 它不同於(yu) 一般意義(yi) 上的見義(yi) 勇為(wei) ,而是一種見義(yi) 智為(wei) 。毫無疑問,見義(yi) 勇為(wei) 是中華民族的傳(chuan) 統美德,閃爍著耀眼的人性之光,任何時候都應受到尊重。《論語》中有“見義(yi) 不為(wei) ,無勇也”,意即一個(ge) 人見到符合正義(yi) 的事情不去做,這就是沒有勇氣。在諸多人的認知裏,見義(yi) 勇為(wei) 往往帶著一種“不顧個(ge) 人安危”的精神,也正是這種“不顧個(ge) 人安危”的犧牲精神,才令人欽佩和感動。
但是,在自身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如果勉強上前救人,很可能既沒能幫到別人,還讓自己陷入困境,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jia) 。近年來,一些見義(yi) 勇為(wei) 的人因救人而失去生命的情況不時發生,有的甚至為(wei) 救一人搭進幾個(ge) 人的性命。這樣的事情令人心痛,也值得反思。
近年來,倡導理性救援、見義(yi) 智為(wei) ,逐漸成為(wei) 一種共識和趨勢。越來越多的地方在有關(guan) 見義(yi) 勇為(wei) 人員獎勵和保護條例中,刪除了“不顧個(ge) 人安危、挺身而出”的文字表述;有的地方在新出台的中小學生守則和行為(wei) 規範中,也刪除了有關(guan) “見義(yi) 勇為(wei) ”的內(nei) 容……這些變化體(ti) 現出了對生命的關(guan) 切、對生命的平等敬畏與(yu) 尊重,這些變化也傳(chuan) 遞出鼓勵、引導以科學、理性的見義(yi) 智為(wei) 來防止更多悲劇發生的鮮明態度。
在國際上,一些國家出台了專(zhuan) 門的法律對見義(yi) 勇為(wei) 行為(wei) 作出規範。比如,有的國家的法律規定成年人隻有在兩(liang) 種情況下才有救人義(yi) 務:一是意識到他人處於(yu) 危難境地;二是營救他人對自己並沒有危險。再如,一些國家的法律中雖設有“見死不救罪”,但成立的條件之一是“對本人和第三者沒有危險卻故意放棄救助”。
實際上,見義(yi) 智為(wei) 體(ti) 現的是一種觀念的轉變和進步,這種轉變在現實中也日漸深入人心。2021年6月,浙江餘(yu) 姚東(dong) 城小學的學生張楚悅與(yu) 妹妹在外公家臨(lin) 江的小院裏玩耍時,聽到江邊有人落水的聲音,張楚悅並沒有貿然跳進水裏救人,而是回家拿起救生衣扔給落水兒(er) 童,與(yu) 眾(zhong) 人一起合力將落水兒(er) 童救了上來。事後,學校授予張楚悅“安全小衛士”稱號,表彰她機智、沉著勇救落水兒(er) 童的行為(wei) 。
我們(men) 樂(le) 見越來越多的理性救援、“有教科書(shu) 意義(yi) ”的救援在現實中上演並受到熱捧。從(cong) 官方的鼓勵推崇,到越來越多人親(qin) 身踐行,其實都在詮釋一個(ge) 樸素的道理:見義(yi) 勇為(wei) 值得稱讚,知進退、懂取舍、講方法的科學理性的見義(yi) 智為(wei) 更值得提倡,這不僅(jin) 體(ti) 現出社會(hui) 的文明與(yu) 進步,也體(ti) 現出對生命權的最大尊重和敬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