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情成為困擾,大學生如何“破局”
“要懂人情世故”是父母教誨中的必備語錄,但在許多大學生的語境裏,“人情世故”這一詞逐漸具有了貶義(yi) 傾(qing) 向。當大學裏的人情世故成為(wei) 困擾,年輕人該如何破局?
——————————
正在讀大三的劉黎是校園牆和快遞代取群的常客。每當需要取快遞卻沒空時,她寧願發帖花錢找人代取快遞,也不願麻煩同學幫忙。“麻煩別人就是欠人情,我更喜歡簡單直接的金錢交易。”
德語係的楊峰,從(cong) 小跟著父母去各種應酬局,接受人情世故的熏陶。“我的好朋友隻占5%。剩下95%是普通和普通以下的朋友,更像可利用的資源。”他認為(wei) 還人情複雜而麻煩,“現在的我們(men) 和上一輩不同,想從(cong) 人情世故中脫離出來,活得獨立一點”。
“我無時無刻不在社交。”成績名列前茅的張深認為(wei) 這個(ge) 社會(hui) 離不開人情世故,工作之後的人情世故比大學更複雜。“大學裏花心思維係關(guan) 係很正常,這是最直接、快速獲得利益的方式。”
“要懂人情世故”是父母教誨中的必備語錄,但在許多大學生的語境裏,“人情世故”這一詞逐漸具有了貶義(yi) 傾(qing) 向。當大學裏的人情世故成為(wei) 困擾,年輕人該如何破局?
為(wei) 什麽(me) 年輕人越來越不喜歡“人情世故”
“給新室友多帶些家鄉(xiang) 特產(chan) 。”“記得禮尚往來,不要讓別人吃虧(kui) 。”“實習(xi) 的時候對公司領導要謙卑,記得加滿水,多問候。”上大學和參加實習(xi) 的時候,劉黎的父母總是在電話裏跟她念叨這些人情世故。劉黎也常常被父母帶去商務飯局,向不認識的叔叔阿姨敬酒,有時候還會(hui) 因為(wei) 專(zhuan) 業(ye) 是新聞傳(chuan) 播被叫去發表飯桌演講。“娃娃既然學傳(chuan) 媒,那肯定很會(hui) 演講。來給我們(men) 展示一下,把我們(men) 感動到哭……”劉黎隻能尷尬而不失禮貌地笑著。
劉黎總是突然想起沒給快過生日的同學買(mai) 禮物,急匆匆騎車去禮品店,隨便拿一件等價(jia) 的禮物。她吐槽道:“送生日禮物必須等價(jia) ,你送我,我必須送你。我覺得普通朋友之間生日禮物互送沒什麽(me) 必要和意義(yi) 。”
“除了你爸媽,沒人關(guan) 心你過得有多好,炫富是社交生活大忌”“散財童子在任何場合都吃得開”“少用反問的語氣說話”“送禮物是比請客更好拉近距離的方法”……劉黎曾搜索過“大學裏必須要懂的人情世故”之類的帖子。她嚐試過融入人情世故的圈子裏,也認識了很多人,但發現在這個(ge) 圈子裏容易變得浮躁和警惕,忘記如何潛心汲取知識和尋找自己。於(yu) 是她決(jue) 定抽離,發現自己更喜歡不受人情世故困擾的生活,“也許是我太理想主義(yi) ,我真的難以跟人情世故和解”。
楊峰知道人情世故的普遍存在,但他覺得別人對他好,一定是有所求。“我會(hui) 跟他聊天,了解他是不是性格天生這樣。我還會(hui) 問其他同學他是不是對所有人都這樣。”劉黎也提到,麵對積極熱情幫助她的同學,她會(hui) 有些害怕不能作出相應的回饋。
“即使人情世故普遍存在,但不要成為(wei) 我生活的一部分。”在楊峰看來,人情世故是目的性很強的社交。“人情世故不應是我們(men) 生活的一部分。但在現在人們(men) 的生活裏,人人皆如此,人情的來往反而成為(wei) 生活很大的一部分,甚至是主旋律。”
為(wei) 什麽(me) 年輕人越來越不喜歡“人情世故”這4個(ge) 字了?北京大學精神衛生學博士汪冰認為(wei) ,年輕人對人情世故的定義(yi) 決(jue) 定了他們(men) 的態度。
“年輕人真的不懂、不喜歡人情世故嗎?我覺得不一定。他們(men) 排斥的是他們(men) 不喜歡的那部分,是無效的社交、無謂的社交、目的性過強的社交。”汪冰認為(wei) ,在傳(chuan) 統中國的關(guan) 係社會(hui) 裏,人情世故是一項生存技能,不管喜不喜歡都要去做。許多父母希望孩子懂得人情世故,從(cong) 而更好地適應社會(hui) 、被社會(hui) 接納。但這時,人情世故就成為(wei) 一種壓力,一個(ge) 不可抗拒的因素。社交成了任務,毫無快樂(le) 可言。
“我既是人情的受害者,也是既得利益者”
成績名列前茅的張深,深受人情世故的困擾,在評優(you) 評獎活動中總是獲得零星票數。人際交往過程中,班上同學對他評價(jia) 不高,覺得他的功利心太過明顯。“正是因為(wei) 人情世故是困擾我的問題,所以我才會(hui) 選擇通過人情世故來達到目的。”
張深並不覺得麻煩別人幫忙難以啟齒。他將朋友圈層劃分為(wei) 三等——“從(cong) 小接觸關(guan) 係親(qin) 密的好朋友”“積極性強但是關(guan) 係沒有那麽(me) 好的好朋友”“認識但不熟悉的普通朋友”。他認為(wei) 好朋友之間不會(hui) 受到人情世故的影響,相互幫助能建立更多的聯係。但麻煩普通朋友,一定需要算清,即使對方覺得沒有必要。
“通過人情消費維係人際關(guan) 係是必要的。”張深認為(wei) ,如果隻通過人情消費去交朋友,所帶來的利益與(yu) 人情消費額度是對等的,因此利益往來能最快拉近關(guan) 係。比起坐以待斃接受人情世故帶來的傷(shang) 害,倒不如學會(hui) 利用人情世故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我既是人情的受害者,也是既得利益者。”
汪冰認為(wei) ,張深在人際關(guan) 係裏總是進入計算模式而不是體(ti) 驗模式,難以在關(guan) 係中真正放鬆。美國著名社會(hui) 學家羅伯特·默頓提出“自我實現預言”,指如果人們(men) 假定某種情境的真實性,這種情境將在現實生活中發生。“人際關(guan) 係的互動常是自我實現的預言。”汪冰表示,當張深把痛苦變成人際關(guan) 係利益化的理由,他就隻能看到和得到更多的利益交換而不是真情,從(cong) 而在關(guan) 係中越發孤獨,這種孤獨讓他內(nei) 心更加封閉,最終變成惡性循環。但是人際關(guan) 係中的痛苦何嚐不是反思和成長的機會(hui) 。
汪冰認為(wei) ,友情的意義(yi) 不是利益交換,而是情感支持。“如果大學裏有一兩(liang) 位朋友能夠給予彼此無條件的接納和支持,便能支撐你渡過難關(guan) 。”
人與(yu) 人不是孤島,是交錯的軌道
社會(hui) 越來越現實了。“年輕人進入某種意義(yi) 上的早熟,在知道社會(hui) 的遊戲規則後就在為(wei) 未來打算了。”汪冰回憶自己的學生時代,“我們(men) 當時沒有覺得人情世故是很大的困擾”。早熟所帶來的現實感,已經從(cong) 社會(hui) 蔓延到校園,讓大學生不得不考慮如何拿到更好的進入社會(hui) 的門票。社會(hui) 資源有限,競爭(zheng) 越來越激烈,年輕人被激發出自我保護的本能,在緊張焦慮的氛圍裏,他人變成了假想敵,人情世故也成了競爭(zheng) 手段。
劉黎也覺得,人與(yu) 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了。“我想去適應複雜的人情社會(hui) ,但是發現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隻能生活在孤島裏,既然改變不了別人,就獨善其身。”
“大家開始思考人情世故對我意味著什麽(me) ,我需不需要這些,我需要的是什麽(me) 。”汪冰表示,大學生越來越追求可控性和自主性,開始從(cong) 自我的角度思考關(guan) 係,而不是隻從(cong) 取悅別人或者利用別人的角度,這是一種覺醒。
汪冰建議,年輕人要學會(hui) 享受人際關(guan) 係本身的美好和過程中互動的美好,享受助人的快樂(le) 。“助人者有兩(liang) 種,一種是能照顧好自己,另外一種是過度透支自己去幫助他人。實際上透支自己的幫助背後是有期待的。但在照顧好自己的同時,有餘(yu) 力去幫助他人時,沒有太多期待,更是善意的自然流露。”
剛進校園,我們(men) 的列車到達同一停靠站,大家在站台互相交流。而快畢業(ye) 時,大家是即將出發的列車,擁有不同的目的地,駛向自己的未來。“年輕人追求的是不會(hui) 越界的人際關(guan) 係,大家默契地給彼此空間。”在汪冰看來,人生的旅程不隻有目的地,旅途本身也是風景。“欣賞並善待與(yu) 我們(men) 擦肩而過的同路人,你的心也會(hui) 變得愈發寬容和柔軟。沒人會(hui) 拒絕一個(ge) 溫暖的擁抱,一個(ge) 友善的微笑,一句真摯的問候。拋下頭腦的計算和內(nei) 心的恐懼,試著用簡單而真誠的態度去麵對他人和世界,無論別人如何反應,你都將收獲內(nei) 心的從(cong) 容和自在。”
楊峰希望,人和人不是孤島,而是交錯的軌道。“我們(men) 行駛在自己的軌道上,相遇時因為(wei) 善意流露,互相問好就好。”
(應受訪者要求,劉黎、楊峰、張深均為(wei) 化名)
實習(xi) 生 張渝翎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餘(yu) 冰玥 記者 郭韶明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