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德州“糧策”

發布時間:2023-12-13 10:57: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山東(dong) 省德州市,扒雞出名,糧食也出名。

  全國每100斤糧食,有1斤多產(chan) 自德州。我國糧食總產(chan) 量,連續9年穩定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其中,有150億(yi) 斤以上來自德州。

  不隻總產(chan) 高,德州糧食單產(chan) 也過硬。目前,德州102萬(wan) 畝(mu) 核心區地塊達到“噸半糧”創建目標。11月24日,在德州市“噸半糧”創建暨現代水網建設發布會(hui) 上,這一消息受到關(guan) 注。

  所謂“噸半糧”,即一年兩(liang) 季糧食畝(mu) 產(chan) 一噸半(1500公斤)以上。具體(ti) 說,小麥畝(mu) 產(chan) 650公斤以上、玉米畝(mu) 產(chan) 850公斤以上。

  相比“噸糧田”(糧食畝(mu) 產(chan) 達到一噸的田),“噸半糧”良田產(chan) 量更高。

  德州為(wei) 何要進行“噸半糧”產(chan) 能創建?在提高糧食產(chan) 量、保障糧食安全方麵,德州有哪些做法?

  底氣足

  初冬德州,雪融日出。

  夏津縣雷集鎮劉憲莊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劉友孟走出家門,來到地頭查看小麥長勢。他身後不遠處,“夏津縣‘噸半糧’創建指揮田”字牌在陽光下閃著光。

  悠悠萬(wan) 事,吃飯為(wei) 大。保障糧食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穩定安全供給,是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的頭等大事。近年,國家強調要“把糧食增產(chan) 的重心放到大麵積提高單產(chan) 上”。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穩住麵積、主攻單產(chan) 、力爭(zheng) 多增產(chan) ”,“實施新一輪千億(yi) 斤糧食產(chan) 能提升行動”。

  如何大麵積提高糧食單產(chan) ?“噸半糧”產(chan) 能創建,是一種嚐試。

  德州市委書(shu) 記田衛東(dong) 介紹,2021年秋季,德州啟動“噸半糧”生產(chan) 能力建設。該市計劃用5年時間,打造120萬(wan) 畝(mu) 核心區(畝(mu) 產(chan) 1500公斤以上)、300萬(wan) 畝(mu) 輻射區(畝(mu) 產(chan) 1200公斤以上)、600萬(wan) 畝(mu) 帶動區(畝(mu) 產(chan) 1100公斤以上),力爭(zheng) 在全國建成第一個(ge) 大麵積“噸半糧”示範區。同年,山東(dong) 省人民政府、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印發《共同推進現代農(nong) 業(ye) 強省建設方案(2021-2025年)》,明確支持德州創建“噸半糧”市。

  實施“噸半糧”產(chan) 能創建,需要勇氣,更靠底氣。

  德州是黃淮海地區糧食主產(chan) 區,素有“糧倉(cang) ”之稱。20世紀80年代,黃淮海平原農(nong) 業(ye) 開發在德州啟動,拉開了渤海糧倉(cang) 建設的序幕。2009年,德州小麥、玉米兩(liang) 季單產(chan) 合計1061.4公斤,成為(wei) 全國首個(ge) “畝(mu) 產(chan) 過噸糧、總產(chan) 過百億(yi) 斤”的地級市。 2012年,德州入選全國整建製推進糧食高產(chan) 創建試點市。近年,德州常年糧食播種麵積1600萬(wan) 畝(mu) 左右、總產(chan) 量150億(yi) 斤以上。

  從(cong) “噸糧”到 “噸半糧”,產(chan) 量高位再增長並不容易。

  德州把糧食安全工作納入黨(dang) 政領導班子成員職責清單,建立“書(shu) 記抓糧”、黨(dang) 政同責工作機製。市、縣、鄉(xiang) 三級黨(dang) 政主要負責同誌,分別領抓500畝(mu) 以上、200畝(mu) 以上、100畝(mu) 以上“指揮田”,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根據實際確定畝(mu) 數。通過市抓核心區、縣抓高產(chan) 片、鎮抓示範方、村抓樣板田,一級抓給一級看、一級帶著一級幹,把“指揮田”抓成“責任田”。

  去年,德州120萬(wan) 畝(mu) “噸半糧”創建核心區平均畝(mu) 產(chan) 1490.1公斤,其中61.8萬(wan) 畝(mu) 地塊平均畝(mu) 產(chan) 達1576.3公斤,“噸半糧”創建實現“開門紅”。今年,經全國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組織專(zhuan) 家測產(chan) ,德州102萬(wan) 畝(mu) 核心區地塊達到“噸半糧”創建目標。

  距離總目標,日益靠近。

  良方多

  61歲的孫朝龍,一輩子與(yu) 莊稼打交道。

  德城區二屯鎮紀店這位村民,鐮刀割麥,打場曬糧,玉米脫粒,啥都幹過。“以前設備落後,麥收秋收都得脫一層皮,吃苦受累,效率還低。”

  今昔對比,他感到時代變化很快:“現在實行機械化作業(ye) ,無人機成了新農(nong) 具,直播變成新農(nong) 活,種地也是體(ti) 麵的職業(ye) 。”

  目前,德州“噸半糧”創建核心區基本實現耕種收全程機械化作業(ye) 。這不僅(jin) 節省人力,還節糧減損。德州小麥平均機收損失率1%、玉米平均機收損失率2%,分別低於(yu) 國家標準1個(ge) 、1.5個(ge) 百分點。

  種子是農(nong) 業(ye) “芯片”。目前,德州“噸半糧”創建核心區良種覆蓋率達100%,建有陵城區、寧津縣兩(liang) 個(ge) 國家級製種大縣(區),全市每年繁育良種40餘(yu) 萬(wan) 畝(mu) ,收儲(chu) 良種超1.5億(yi) 公斤。

  一粒種子能“變成”多少糧食?“一粒種子最高可產(chan) 半斤糧,小麥畝(mu) 產(chan) 最高達到1670斤。”山東(dong) 良星種業(ye) 有限公司董事長劉俊升介紹。良星種業(ye) 位於(yu) 寧津縣,公司研發的“良星係列”種子已累計推廣種植5億(yi) 多畝(mu) ,為(wei) 國家增產(chan) 糧食300多億(yi) 公斤。

  今年5月,山東(dong) 農(nong) 業(ye) 大學德州(齊河)小麥產(chan) 業(ye) 研究院正式成立,探索校地合作、產(chan) 學研合作。近日,這家研究院的春化室裏,新培育的“山農(nong) 66”小麥幼苗已經有10多厘米高。農(nong) 藝師巨峰時常觀察小麥植株,並對根係發育情況做詳細記錄。

  良田也是關(guan) 鍵。德州曆史上旱澇堿災害頻繁,曾有鹽堿地200萬(wan) 畝(mu) 。經過多年綜合改造利用,基本已成為(wei) 高產(chan) 農(nong) 田。近年,德州市加大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力度,今年成功入選全國首批整地市級推進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試點,計劃用5年時間新建高標準農(nong) 田100萬(wan) 畝(mu) 以上,改造提升500萬(wan) 畝(mu) 以上。

  水利是農(nong) 業(ye) 命脈。德州以占全國0.05%的水資源量,灌溉了占全國0.4%的耕地,生產(chan) 了占全國1%的糧食。目前,該市共有13個(ge) 大中型灌區,其中大型灌區2個(ge) 、中型灌區11個(ge) 。其中,潘莊灌區先後被評為(wei) 全國“灌區水效領跑者”、全國“節水型灌區”,韓劉灌區被評為(wei) 全國“節水型灌區”……

  德州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孫豐(feng) 勇介紹,今年德州糧食實現“二十連豐(feng) ”。20年間,在耕地麵積增加困難的情況下,產(chan) 量逐年增高,關(guan) 鍵在於(yu) 提高單產(chan) 。這也是攻堅大麵積“噸半糧”的難點所在。

  提高單產(chan) 方麵,德州實施“六大工程”——現代種業(ye) 提升、高標準農(nong) 田提升、耕地地力提升、增產(chan) 技術模式集成推廣、農(nong) 機裝備提升、科技服務網絡提升。德州還邀請科技顧問,成立德州市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創新團隊,指導群眾(zhong) 科學管護,促進良種、良田、良法、良技、良機、良網深度融合。

  為(wei) 了科學種糧,德州市製定了《“噸半糧”生產(chan) 能力建設技術規程》,總結形成大麵積“噸半糧”創建技術標準。“這一技術規程,用大量數據再現糧食增產(chan) 全過程,對黃淮海大麵積提升糧食單產(chan) 具有重要意義(yi) 。”德州市委常委、副市長王福祥表示。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山東(dong) 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重視德州“噸半糧”產(chan) 能創建工作,派出專(zhuan) 家指導組、工作督導組駐點幫扶,在資金安排、資源整合、項目扶持等方麵予以重點傾(qing) 斜。

  “德州綜合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進一步挖掘增產(chan) 潛能,探索單產(chan) 具備‘噸半糧’生產(chan) 能力的技術模式,努力為(wei) 黃淮海平原地區乃至全國糧食高質高產(chan) 尋路徑、作示範,這也是落實‘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的具體(ti) 實踐。”全國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總農(nong) 藝師王積軍(jun) 說。

  規模化

  初冬時節,行走在德州鄉(xiang) 間小路上,感受最深的是“兩(liang) 多”:平整出來的土地多了,流轉的土地多了。“兩(liang) 多”是目之所及的現象,更深的變革是理念和路徑。

  走規模發展之路。

  57歲的段希林,是臨(lin) 邑縣秋華土地托管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蟬聯兩(liang) 屆德州市總“糧王”。他說:“人不糊弄地皮,地皮就不糊弄肚皮。”

  在他看來,糧食增收的原因,除了“小白龍”(灌溉用的塑料軟管)變成滴灌帶、播種機換成最新款等技術進步外,“小田並大田”的規模效應也很重要。他流轉了650畝(mu) 地,去掉田埂,增加了20多畝(mu) 耕地。

  目前,德州市已培育村黨(dang) 組織領辦合作社2663家,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組織4861家。今年以來托管服務69.82萬(wan) 戶、2367萬(wan) 畝(mu) 次。新型經營主體(ti) 和社會(hui) 化服務組織正成為(wei) 種糧“主力軍(jun) ”,糧食生產(chan) 也變得更加精細化、規模化、集約化。

  齊河縣劉橋鎮西楊村黨(dang) 支部領辦年豐(feng) 糧食種植合作社後,312戶村民全部入社,將村裏的3306畝(mu) 耕地委托給5人管理,300多名勞動力外出務工,人均年收入3萬(wan) 多元。

  齊河縣齊力新農(nong) 業(ye) 服務公司探索收益“334”分配模式,按照“保底+分紅”模式,盈餘(yu) 以“334”比例二次分紅,服務組織、村集體(ti) 分別拿30%,農(nong) 戶按照40%拿大頭,走出了一條企業(ye) 長遠發展、村集體(ti) 持續增收、農(nong) 戶共同富裕的多方共贏之路。

  國有平台發揮作用。

  這兩(liang) 年,寧津縣保店鎮龐莊村村民陳成章發現:“祖祖輩輩種地,一年兩(liang) 季最高也就是畝(mu) 產(chan) 2500多斤,土地流轉後地裏的收成卻實現了‘噸半糧’。”

  糧食增收背後,是兩(liang) 家國企的合作新模式。寧津縣瑞寧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和山東(dong) 供銷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集團開展合作——前者集中流轉津城街道、保店鎮共25個(ge) 村莊的1.4萬(wan) 畝(mu) 土地,後者負責全程托管服務。兩(liang) 家企業(ye) 均受益。去年,僅(jin) 玉米種植,雙方就獲盈餘(yu) 分紅每畝(mu) 405元。預計今年小麥、玉米畝(mu) 均分紅能分別達到420元、440元。

  一手抓增產(chan) ,一手抓減損。

  近年,德州新建集生產(chan) 服務、倉(cang) 儲(chu) 、烘幹等功能於(yu) 一體(ti) 的為(wei) 農(nong) 服務中心70處,基本實現涉農(nong) 鄉(xiang) 鎮全覆蓋。2022年6月,齊河縣15個(ge) 鄉(xiang) 鎮(街道)的16處烘幹倉(cang) 儲(chu) 設施全部投入使用。借助烘幹倉(cang) 儲(chu) 設施,該縣1年可減少糧食損失7000餘(yu) 噸。

  武城縣創新“糧食商行”模式,將傳(chuan) 統耕、種、管、收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進行延伸,為(wei) 農(nong) 戶提供代烘幹、代存儲(chu) 和收購服務。農(nong) 戶可結合自身情況,像銀行存錢一樣選擇“活期型、定期型、入股型”等不同的存儲(chu) 方式。

  今年9月18日,德州“噸半糧”保險產(chan) 品創新試驗特區揭牌。據悉,“噸半糧”保險產(chan) 品創新試驗特區,是為(wei) 德州量身定製、國內(nei) 首創的農(nong) 業(ye) 特色金融保險模式。

  近年,德州新擴建和升級改造糧庫倉(cang) 容31萬(wan) 噸,糧食保管損耗率控製在0.9%以下。

  全鏈條

  無論小麥還是玉米,一經加工身價(jia) 便增。

  禹城市麥香園食品有限公司生產(chan) 的饅頭已經進入北京、天津等市場,一個(ge) 優(you) 質饅頭能賣到3元多。

  “通過小麥精深加工,麥香園生產(chan) 出涵蓋麵食、麵粉兩(liang) 大係列40餘(yu) 個(ge) 品種的產(chan) 品,如養(yang) 生饅頭、花色饅頭、控糖饅頭、功能性饅頭等。”麥香園公司總經理邵燕介紹。

  從(cong) “賣原料”到“賣產(chan) 品”,再到“賣品牌”,這是農(nong) 產(chan) 品的三級跳。農(nong) 業(ye) 在前端,工業(ye) 在尾端,種得好還要加工好、賣得好。

  位於(yu) 平原縣的山東(dong) 福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過科研創新驅動,用玉米開發出七大類幾十餘(yu) 種終端產(chan) 品,玉米產(chan) 值就地升值10餘(yu) 倍。糧食增加附加值的同時,二產(chan) 拉一產(chan) ,公司糧食采購價(jia) 格高於(yu) 市場價(jia) ,增加了農(nong) 民收入。

  做好“噸半糧”創建後半篇文章,需要“農(nong) 頭”連“工尾”、“糧頭”帶“食尾”。

  近年來,德州樹立大糧食觀、大食物安全觀、大農(nong) 業(ye) 觀,既抓糧食安全,又抓食品名市,將小麥玉米生產(chan) 的“金山”,變成財政增長與(yu) 農(nong) 民增收的堅強“靠山”。

  “種糧能掙錢,糧食更安全。讓農(nong) 民腰包鼓起來,關(guan) 鍵是讓農(nong) 民參與(yu) 和分享糧食產(chan) 供銷加全鏈條增值紅利。”田衛東(dong) 表示,德州立足“糧頭食尾”“農(nong) 頭工尾”,把食品加工作為(wei) 全市的支柱產(chan) 業(ye) 來培育,建設食品名市,打造從(cong) 田間到舌尖、從(cong) 地頭到餐桌的農(nong) 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體(ti) 係。

  德州全產(chan) 業(ye) 鏈體(ti) 係建設成果初顯: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與(yu) 山東(dong) 省在德州共建中國(德州)農(nong) 業(ye) 食品創新產(chan) 業(ye) 園,打造中國北方“食穀”,今年初產(chan) 業(ye) 園已正式開園。目前已有航天食品、同福集團等一批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企業(ye) 入駐園區。

  近年,中糧、新希望、雙匯等知名企業(ye) 在德州加快發展。目前,德州已培育國家和省級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重點龍頭企業(ye) 84家,初步實現小麥、玉米、大豆全產(chan) 業(ye) 鏈發展,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年產(chan) 值突破1100億(yi) 元,對全市的稅收貢獻率達到19%,帶動就業(ye) 30餘(yu) 萬(wan) 人。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