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大會釋放能源轉型新信號
在阿聯酋迪拜舉(ju) 行的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hui) (COP28)上,首次盤點《巴黎協定》實施情況,因而本次大會(hui) 被視為(wei) 是自2015年以來最重要的氣候會(hui) 議。大會(hui) 期間,主要國家達成了若幹應對氣候變化的新共識,表現出更為(wei) 積極的態度,這將對下一階段全球能源轉型路徑產(chan) 生重要影響。
《巴黎協定》於(yu) 2015年COP21會(hui) 議上達成,旨在指導世界各國采取行動避免氣候變化風險。根據協議,各國承諾應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ye) 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製在2攝氏度之內(nei) ,並為(wei) 了把升溫控製在1.5攝氏度之內(nei) 而努力。
為(wei) 實現這一目標,各國同意在本世紀下半葉實現碳中和。然而,承諾並不意味著不折不扣的行動,從(cong) 實際情況來看,目前全球氣候行動仍不足以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本月早些時候發布的一份對各國國家自主貢獻的官方評估發現,2030年的全球排放量將導致本世紀末升溫2.1攝氏度至2.8攝氏度。這可能會(hui) 給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帶來災難性後果。近些年頻繁發生的極端天氣,已在不斷提醒我們(men) 潛在風險的臨(lin) 近。為(wei) 應對這一變化,主要國家提出了更為(wei) 積極的能源轉型目標。
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裝機,是此次氣候大會(hui) 最引人注目的成果。12月2日,超過100個(ge) 國家簽署《全球可再生能源及能效宣言》,提出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達到2022年的3倍,即裝機超過110億(yi) 千瓦;每年提高能效的速度加快1倍,即從(cong) 2%到4%。這個(ge) 新目標令人振奮,也成為(wei) 大會(hui) 上獲得最廣泛支持的舉(ju) 措之一。這一承諾向各行各業(ye) 釋放出“全球綠色轉型進一步提速”的信號,大規模增加風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裝機,對全球達成碳中和目標至關(guan) 重要。
我國是全球可再生能源領域的領導者,不僅(jin) 裝機規模全球第一,且新能源新增裝機常年位居全球首位。以2022年為(wei) 例,我國新增風電3763萬(wan) 千瓦、光伏8741萬(wan) 千瓦,分別占全球風電、光伏裝機的45.6%和48.5%。預計今年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將突破14.5億(yi) 千瓦,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將突破10億(yi) 千瓦,再創曆史新高。通過技術創新,大幅降低了新能源發電成本,讓全世界都能負擔得起清潔電力。
提升可再生能源裝機目標,既給全球新能源產(chan) 業(ye) 提供了全新投資機遇,為(wei) 經濟複蘇注入新動能,也對供應鏈安全提出了重大考驗。當前,針對新能源設備的貿易保護措施有所抬頭,這一行為(wei) 隻會(hui) 推高全球能源轉型成本,加劇供應鏈風險,需要各國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共同維護供應鏈穩定,助推能源轉型。同時,為(wei) 保障能源結構順利切換,配套的電網設施和調節電源建設也不能掉隊。
出人意料的是,大會(hui) 曆史上首次發布發展核能的聯合宣言。超過20個(ge) 國家發起《三倍核能宣言》,擬到2050年實現全球核能裝機容量較2020年增加2倍的目標。截至2022年底,在33個(ge) 國家和地區共運行422台核電機組,總裝機容量3.78億(yi) 千瓦。據此推測,到2050年全球核電規模將突破11億(yi) 千瓦。
進入21世紀以來,核能幫助全球減少了約300億(yi) 噸溫室氣體(ti) 排放,提供了世界四分之一的清潔電力。同時,核能有助於(yu) 能源安全和電網穩定,可促進新能源規模化應用。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核能的靈活和穩定部署,還有助於(yu) 區域供熱、海水淡化、工業(ye) 生產(chan) 和氫氣製取等領域減排。毫無疑問,核能將在實現碳中和目標中扮演更加關(guan) 鍵的角色。
作為(wei) 全球為(wei) 數不多擁有自主完整核工業(ye) 產(chan) 業(ye) 鏈的國家,我國形成了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鈾資源開發、核燃料保障、核裝備製造、核工程建設、核廢物處理等體(ti) 係能力。近日我國投運的全球首個(ge) 第四代核電站,已經具備“固有安全性”,進一步證明人類能夠更加安全地利用核能。核電產(chan) 業(ye) 鏈長,投資帶動效應強,我國要抓住核能發展的曆史機遇,持續推動中國標準核電技術走向世界。
行動永遠比表態更重要。全球能源轉型已進入攻堅期,作為(wei) 可再生能源利用第一大國,中國將在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應對氣候變化方麵繼續發揮引領作用,與(yu) 各國一起聚焦落實行動,強化支持手段,推動全球能源包容、公正、韌性轉型,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ti) 係。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