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足市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開放在即
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開放在即
三顆璀璨的文化明珠將成為(wei) 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新地標,滿足市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北京城市副中心這座“未來之城”即將“上新”。在皚皚白雪映襯下,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城市圖書(shu) 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的外觀精致大氣,它們(men) 預計將於(yu) 本月底開放,正靜候觀眾(zhong) 和讀者的光臨(lin) 。
三大建築北臨(lin) 大運河,西臨(lin) 六環高線公園,與(yu) 行政辦公區隔大運河相望,是城市副中心“一帶、一軸、兩(liang) 環、一心”規劃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men) 的設計方案均通過國際征集產(chan) 生,且出自世界一流建築設計團隊之手。三顆璀璨的文化明珠將成為(wei) 副中心文化新地標,滿足市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北京藝術中心
4134塊折疊鋁板幕牆每塊不一樣
北京藝術中心於(yu) 2019年10月開工建設,是副中心三大建築中體(ti) 量最大的工程。北京藝術中心有三座獨立的文化容器,分別是音樂(le) 廳、歌劇院和戲劇場,加上小劇場和露天劇場,總座位數達到了約5700個(ge) ,體(ti) 量與(yu) 西長安街的國家大劇院本址相當。
北京藝術中心的設計理念源自通州運河沿岸的古糧倉(cang) ,被稱為(wei) “文化糧倉(cang) ”。建築的造型最為(wei) 搶眼,它的外立麵幕牆由折疊鋁板構成“帷幕”,有種“大幕徐徐拉開、好戲即將登場”的藝術感,鋁板下方布置了燈帶,夜晚可以發出絢麗(li) 的光彩。美輪美奐的造型卻意味著更高的技術難度,構成“帷幕”造型的4134塊折疊鋁板幕牆,每一塊都擁有唯一的尺寸和造型,沒有任何兩(liang) 塊完全相同,以傳(chuan) 統施工技術衡量,這幾乎是一個(ge)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好在現在我們(men) 有了智能化、數字化的技術和手段。”北京藝術中心項目經理吳良良說,依托“BIM+智能建造”的應用,建設者完成BIM模型構建,運算生成每一個(ge) 板塊的加工數據、每一個(ge) 角點的坐標位置,進行參數化設計、數字化生產(chan) 、機械化安裝、智能化控製。所有板塊嚴(yan) 絲(si) 合縫、分毫不差。“運河糧倉(cang) ”典雅亮相。
北京藝術中心極致視聽體(ti) 驗的背後,涉及聲學、燈光音響、舞台機械等60多個(ge) 專(zhuan) 業(ye) 係統、30多個(ge) 學科門類。北京藝術中心項目總工程師付雅娣說,其定位世界一流劇院,基於(yu) 高標準的聲學要求,複雜的“樓中樓”主體(ti) 結構,以及高難度的舞台工藝與(yu) 建築等,項目團隊在建設伊始就製定了全專(zhuan) 業(ye) 、全要素、全過程BIM+智能建造應用目標,並以智慧劇院為(wei) 建設目標,全麵實現數字交付。
露天劇場將舉(ju) 辦戶外音樂(le) 會(hui) 等
北京藝術中心由國家大劇院運營管理,據北京藝術中心運營管理部負責人江濤介紹,北京藝術中心的後台區域是共享的。音樂(le) 廳、歌劇院、戲劇場、小劇場等分別有自己的後台,同時也可以進行後台共享,包括共享一部分化妝間、通道等,更高效地利用資源。“結合周邊交通配套,我們(men) 做了2023年-2027年五年的發展規劃,將逐步實現年度650場演出、600場活動的預期規模。這個(ge) 體(ti) 量跟現在國家大劇院的體(ti) 量基本上差不多了。”江濤說。
談及和國家大劇院的節目“差異化”,江濤表示,國家大劇院的節目會(hui) 偏“嚴(yan) 肅”,北京藝術中心位於(yu) 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一隅,開辟了一處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藝術空間,為(wei) 戶外音樂(le) 節、沉浸式戲劇等藝術形式的創新提供了天然條件。其在節目安排上進行了創新,更多考慮年輕受眾(zhong) 和家庭受眾(zhong) 的需求,引進音樂(le) 劇、戲劇舞蹈、沉浸式話劇等多元化的表現形式,露天劇場將舉(ju) 辦戶外音樂(le) 會(hui) 等,營造輕鬆、歡快的氛圍。北京藝術中心還將融入運河元素、北京文化元素、京津冀區域文化元素。
北京藝術中心與(yu) 國家大劇院、台湖舞美藝術中心共同構成國家大劇院“一院三址”的新發展格局。伴隨2023年內(nei) 北京藝術中心的正式運營,國家大劇院將以“一院三址”整體(ti) 超過40萬(wan) 平方米的總建築麵積、11個(ge) 劇場和13000餘(yu) 座席,成為(wei) 全球規模最大的同一城市、同一運營主體(ti) 的劇院綜合體(ti) 。
12月22日,北京藝術中心將上演開幕大戲——國家大劇院原創民族歌劇《運河謠》。當天,北京藝術中心還將在歌劇院二層觀眾(zhong) 大廳結合《運河謠》的舞美設計、特別布置的“運河市集”,進行“糧倉(cang) 送福”、演出節目冊(ce) 售賣、文創商品售賣、紀念敲章等活動。
北京城市圖書(shu) 館
安裝世界首例超高玻璃幕牆
北京城市圖書(shu) 館是坐落於(yu) 六環邊的“書(shu) 山智庫”,又名“森林書(shu) 苑”。圖書(shu) 館以“赤印”為(wei) 建設理念,方正、赤色的外形恰似一枚玉璽,印落於(yu) 城市綠心的畫卷上,為(wei) 愛書(shu) 之人創造出一處親(qin) 近自然的世外桃源。
圖書(shu) 館屋頂以銀杏葉片為(wei) 靈感,一片片形狀各異的銀杏葉片構建出一座宛如森林傘(san) 蓋般的樹狀建築結構。陽光透過銀杏葉片狀的屋頂間隙傾(qing) 瀉而下,玻璃幕牆將自然景色透進建築中,閱覽者席地而坐,在柔和的采光中,會(hui) 有一種被大自然包圍的感覺。
如何打造通透明亮的視覺效果?一個(ge) 麵積達2.18萬(wan) 平方米、世界上最大的無隔牆開敞閱讀空間給出了答案。項目安裝了世界首例超高玻璃幕牆,其中最高的玻璃幕牆高16米、寬2.5米,重達12噸,推動了我國玻璃原片製造、高大玻璃深加工膠合及超高幕牆施工技術進入國際一流水平。
圖書(shu) 館標誌性的山間閱覽區,愛書(shu) 之人可以在山間“梯田”席地而坐,享受“臨(lin) 山間,於(yu) 樹下”的觀覽體(ti) 驗和被書(shu) 籍包圍的幸福感。據首都圖書(shu) 館副館長李念祖介紹,山間閱覽區豐(feng) 富了座席選擇,階梯區域風景上佳,方便隨行隨閱,平台區域地勢開闊,讀者可以拾級而上,看到夜景中流光溢彩的北京藝術中心。
配有自動分揀機、智能送書(shu) 機器人
北京城市圖書(shu) 館由首都圖書(shu) 館運營,設座席2400個(ge) ,藏書(shu) 能力達800萬(wan) 冊(ce) 。除了視野可及的開架圖書(shu) ,還有715萬(wan) 冊(ce) 庫本圖書(shu) 藏於(yu) 地下書(shu) 庫。
傳(chuan) 統圖書(shu) 館采用密集書(shu) 庫方式存放庫本,書(shu) 庫占地麵積過大且使用效率不高。為(wei) 解決(jue) 這一問題,在經過專(zhuan) 家多次論證後,北京城市圖書(shu) 館采用國際先進的全自動化智慧機械書(shu) 庫。這裏擁有國內(nei) 單體(ti) 藏書(shu) 量最大的機械書(shu) 庫,建設麵積約3000平方米,深達16米,配有自動分揀機、智能送書(shu) 機器人等設備,能實現圖書(shu) 的自動出庫、自動分揀、自動搬運。讀者通過智能桌麵或手機完成庫本圖書(shu) 的檢索和借閱後,隻需15分鍾,書(shu) 庫就能在數百萬(wan) 冊(ce) 圖書(shu) 中完成揀選,將指定文獻送至讀者手中。
北京城市圖書(shu) 館設有全國第一家綜合性非遺文獻閱覽空間,這裏融入現代閱讀理念、文獻可視化技術,為(wei) 讀者提供集閱讀、展示、體(ti) 驗於(yu) 一體(ti) 的全新服務。“燕都印記”數字多媒體(ti) 展,獨家打造“北京建城三千年數字勝景長卷”,將北京建城三千年、建都八百七十年的曆史濃縮在一幅精美的工筆畫中。讀者“一眼千年”閱盡北京城的前世今生。
在少年兒(er) 童館,除了專(zhuan) 業(ye) 閱讀指導、特色閱讀活動、多彩展覽展示等傳(chuan) 統圖書(shu) 館服務,孩子們(men) 還能通過智慧展陳、4D觀影等高科技設備設施進行沉浸閱讀、深度學習(xi) 、交流創作,在智慧賦能、雲(yun) 端互聯的現代化圖書(shu) 館中領略奇妙的閱讀體(ti) 驗。
元宇宙體(ti) 驗區利用數字資源、數字資產(chan) 與(yu) 智慧數據構建可視化數據景觀,構築元宇宙的線下體(ti) 驗場景。文化交流區不僅(jin) 設有報告廳、文化沙龍、文化訪談等多個(ge) 交流空間,還打造了具美術館特征的展廳,常年展出書(shu) 畫、攝影、藝術作品。古籍文獻館是集古籍典藏、閱覽、展示、修複和研究於(yu) 一體(ti) 的綜合性主題館,讀者可以拿起專(zhuan) 業(ye) 工具,跟隨老師共同感受修複技藝。藝術文獻館設置北京聲音區、聽音區、觀影區、自助體(ti) 驗區等,打造小型化、多樣化的專(zhuan) 業(ye) 影音鑒賞空間。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
主樓242根柱基加裝隔震墊保護文物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dong) 館)的設計理念源於(yu) 古運河圖景中的船、帆、水三個(ge) 元素,以運河為(wei) 線索,將曆史文化融入建築,使之成為(wei) 鑲嵌在城市森海中的“古韻風帆”“運河之舟”。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由觀眾(zhong) 共享大廳和主樓兩(liang) 座相對獨立的建築組成,建築外立麵材質以石材等天然材料和通透的玻璃幕牆為(wei) 主,看起來大氣高雅。
首都博物館辦公室主任兼東(dong) 館籌備處主任張宇說,北側(ce) 為(wei) 觀眾(zhong) 共享大廳,南側(ce) 為(wei) 主樓。觀眾(zhong) 共享大廳屋頂造型取自“船”,主樓屋頂造型取自“帆”。主樓建築高度高於(yu) 觀眾(zhong) 共享大廳,立麵通過街巷路口、篷架、門樓等柔化建築體(ti) 量的元素與(yu) 水係相結合,形成一處類似於(yu) 運河駁岸碼頭的場景。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建設過程中使用了一批新技術,涉及聲學設計、隔震技術等領域。其中,主樓的242根柱基加裝隔震墊,為(wei) 文物安全添了一道保險。
在地下一層連廊裏,靠近主樓建築的柱基處開了兩(liang) 扇規整的窗。隔窗往下望,觀眾(zhong) 可以看到隔震墊。為(wei) 了保護文物的絕對安全,新館對主樓整體(ti) 建築進行了隔震處理,242根柱基下方都加裝了隔震墊。相當於(yu) 把建築放在隔震平台上,一旦遇上地震,隔震墊自身搖擺,將地震波對博物館的影響降到最低。目前,全國博物館裏應用隔震技術的並不多,在北京,北京大運河博物館是首家。
將設置對觀眾(zhong) 開放的文保展示區
張宇介紹,北京大運河博物館的觀眾(zhong) 共享大廳設置了開放式展覽陳列、餐廳、咖啡廳、報告廳、融合廳、宣教活動等功能空間,可以滿足博物館開放式陳列展覽、社教活動、禮儀(yi) 活動、文創配套服務等需要。
主樓區域由藏品庫房、文物修複、陳列展覽、社教活動等區域組成。根據建築內(nei) 部空間結構,合理設置了基本陳列、專(zhuan) 題陳列及臨(lin) 時展覽,並結合社教功能設置兒(er) 童展廳、科普展廳。其中,主樓一層包括兩(liang) 個(ge) 臨(lin) 時展廳和一個(ge) 倉(cang) 儲(chu) 式陳列式的展廳,二層為(wei) 基本陳列《北京與(yu) 大運河》和北運河長卷的專(zhuan) 題展廳,三層為(wei) 專(zhuan) 題展。博物館業(ye) 務還設置了培訓、文創、文化交流等配套服務功能。
張宇透露,展品主要來自首都博物館。“我們(men) 去年也進行了展品的全球應征,征集和運河相關(guan) 的展品,我們(men) 也逐步了解國內(nei) 外跟運河相關(guan) 的藏品,補充到我們(men) 的展覽中。”他說,首都博物館和北京大運河博物館相輔相成,首都博物館以“都”為(wei) 主,北京大運河博物館以“城”為(wei) 主,二者從(cong) 不同的角度闡述北京的曆史文化。
“為(wei) 提升博物館的吸引力,讓觀眾(zhong) 增強對博物館、文物的理解,我們(men) 結合博物館文物保護及修複的職能,設置對觀眾(zhong) 開放的文保展示區,進一步豐(feng) 富觀眾(zhong) 參觀體(ti) 驗。”他說。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