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報考人數減少 釋放研究生教育改革新信號

發布時間:2023-12-19 15:32:00來源: 光明日報

  “考研熱”一直以來都是社會(hui) 關(guan) 注的重要話題。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報名人數為(wei) 438萬(wan) ,比去年下降36萬(wan) 人。對此,有人頗感意外,也有人認為(wei) 不必大驚小怪。筆者以為(wei) ,近幾年考研報名人數持續保持高位,“觸頂反彈”是正常現象。這也表明,我國碩士研究生教育已進入超大規模的新階段,急需在招生考試方式、人才培養(yang) 模式、學科專(zhuan) 業(ye) 結構等方麵進行係統改革。

  報考規模受供需兩(liang) 方麵影響

  2017年我國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首破200萬(wan) ,達201萬(wan) 人。2020年報考人數突破300萬(wan) ,達341萬(wan) 人。2022年報考人數突破400萬(wan) ,達457萬(wan) 人,比上一年增加了80萬(wan) 人。2023年報考人數為(wei) 474萬(wan) 人,僅(jin) 比上一年增長17萬(wan) 人,增速明顯放緩,已顯露調整的跡象。2024年報考人數的負增長,可以看作上一年調整的延續。

  總體(ti) 而言,碩士研究生報考規模主要受到供給和需求兩(liang) 方麵影響。

  從(cong) 生源供給角度看,應屆本科畢業(ye) 生是我國碩士研究生生源主體(ti) 。有數據表明,應屆生占到了考研人數的一半以上。近年來,我國普通本科招生規模增幅明顯下降,碩士生源增長空間逐漸收窄。2016年,我國普通本科招生405萬(wan) 人,2021年招生444.6萬(wan) 人,五年間增長40.6萬(wan) 人,年均增長僅(jin) 8萬(wan) 人左右。從(cong) 普通本科畢業(ye) 生規模和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的對比來看,2017年普通本科畢業(ye) 生384.2萬(wan) 人,是當年報考人數的1.91倍。2022年,普通本科畢業(ye) 生471.6萬(wan) 人,已與(yu) 當年考研報名人數基本持平。這表明,今後本科畢業(ye) 生工作後再考研的生源“儲(chu) 備”也會(hui) 持續走低。

  從(cong) 讀研需求角度看,一方麵,2022年考研報名人數的激增與(yu) 求職環境和就業(ye) 壓力密不可分。而目前,用人單位招聘和畢業(ye) 生求職逐步回到常態,考研不再是一部分應屆畢業(ye) 生的“無奈”選擇,報考人數下降也就順理成章。另一方麵,專(zhuan) 業(ye) 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日趨擴大,為(wei) 本科畢業(ye) 生讀研提供了更多渠道,在職讀研成為(wei) 許多學生的理性選擇。2017年,我國學術學位、專(zhuan) 業(ye) 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分別為(wei) 32萬(wan) 人和40.2萬(wan) 人,專(zhuan) 業(ye) 碩士招生人數首次超過學術碩士,占當年碩士招生總數的55.7%。2021年,專(zhuan) 業(ye) 碩士招生規模達到64.9萬(wan) 人,比2017年增長了24.7萬(wan) 人,占當年碩士招生總數的61.8%。

  因此,考研人數下降是正常現象,並且可以預測,未來幾年我國考研報名人數將會(hui) 保持相對穩定,或進一步小幅下降。

  發揮研究生招錄的先導性作用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持續擴大,已成為(wei) 研究生教育大國,但從(cong) 經濟總量、人口規模、研發人員比重等指標看,與(yu) 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同時,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對高層次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長,以及人口高質量發展的緊迫任務,都需要進一步合理擴大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研究生教育規模擴大和考研報名人數“觸頂反彈”之間的張力,對如何更好選拔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傳(chuan) 統上,我國碩士研究生招生主要采取培養(yang) 單位自行組織考試、推薦免試、全國統考三種方式,其中,單位自考所占比例較小且逐步收縮,推薦免試主要限定在“雙一流”建設高校。從(cong) 全國統考情況看,招生單位考慮到命題、閱卷過程中的巨大壓力,通常會(hui) 鼓勵各院係采用國家統一命題試卷。此舉(ju) 降低了出錯風險,減輕了招生單位的責任與(yu) 壓力,但無疑也淡化了本單位學科專(zhuan) 業(ye) 特色,弱化了人才選拔的針對性。如何讓更多培養(yang) 單位加大自主命題力度,凸顯本單位學科專(zhuan) 業(ye) 招生考試命題特色,是當前麵臨(lin) 的重要任務。

  同時,隨著專(zhuan) 業(ye) 碩士招生規模擴大,在職攻讀學位、以同等學力申請學位的人才培養(yang) 力度將進一步加大。要解決(jue) 好學術學位和專(zhuan) 業(ye) 學位分類發展問題,重點是分類培養(yang) 、分類評價(jia) ,但如何進一步增強非全日製專(zhuan) 業(ye) 碩士招生考試適應性,把那些最適合、最優(you) 秀的學生選拔出來,也是當前亟待解決(jue) 的重要命題。

  此外,相對獨立的碩士層次人才培養(yang) 是我國學位製度的傳(chuan) 統和特色。但隨著博士生教育規模持續擴大,碩士畢業(ye) 生直接到高校從(cong) 事科研教學工作的機會(hui) 越來越少,因此,加強對碩士層次教育功能定位和培養(yang) 理念的再認識也頗為(wei) 關(guan) 鍵。特別是在繼續提高專(zhuan) 業(ye) 碩士招生比例的同時,應立足拔尖創新人才早發現、早培養(yang) ,進一步擴大數理化生等基礎學科直博生比例,實現碩士、博士教育有機銜接。

  當前,我國研究生教育已進入超大規模的新發展階段,牢牢把握我國研究生教育及其經濟社會(hui) 基礎的超大規模性和複雜性,是推進研究生教育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guan) 鍵。2024年考研報名人數下降,盡管是普通本科招生規模趨於(yu) 穩定後的正常現象,但也是我國研究生教育進入新發展階段的重要信號。

  充分發揮研究生招生錄取的先導性、紐帶性作用,深入推進管辦評等方麵的體(ti) 製機製改革,加快學科結構、區域布局調整,深化人才培養(yang) 模式改革,是實現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有效解決(jue) 高端人才短缺問題的內(nei) 在要求。

  (光明日報 作者:趙世奎,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