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胞在渝經營非遺館:“新老結合”打開新天地
中新社重慶12月20日電 題:台胞在渝經營非遺館:“新老結合”打開新天地
作者 張旭
打理項目、拜訪傳(chuan) 承人、溝通產(chan) 品細節……自打成為(wei) 重慶母城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館(下稱,非遺館)負責人以來,蕭國維很忙碌。他稱,作為(wei) 一名商業(ye) 地產(chan) 行業(ye) “老人”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領域“新人”,他通過“新老結合”,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蕭國維1973年生於(yu) 台中,在大陸有近20年的商業(ye) 地產(chan) 從(cong) 業(ye) 經曆。去年起,他和朋友一起謀劃非遺館項目,並將其於(yu) 上月底落戶重慶海關(guan) 監督公署舊址,開門迎客。
“文化的魅力無窮。”蕭國維記得,20世紀90年代,父親(qin) 到大陸探望叔叔後,帶回一件繡有大熊貓的蜀繡。這件工藝品勾起了他對大陸的好奇心,他通過《八千裏路雲(yun) 和月》《大陸尋奇》等節目了解大陸,進而來到大陸。在大陸生活這些年,同胞們(men) 總不自覺地向他打聽台灣的民風民俗、趣聞軼事。
從(cong) 商業(ye) 地產(chan) “轉戰”非遺,這是蕭國維新的旅程。“相比之前,多了些‘文化味’。”蕭國維說,自項目啟動以來,尤其是今年以來,從(cong) 榮昌夏布、榮昌陶器、城口漆藝到綦江農(nong) 民版畫、蜀繡等,他接觸了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並與(yu) 非遺傳(chuan) 承人促膝長談。
經過大量接觸、探訪,再結合深厚的商業(ye) 地產(chan) 從(cong) 業(ye) 經驗,蕭國維對於(yu) 當好非遺館負責人有了很多想法,並將其逐一付諸實踐。
蕭國維認為(wei) ,在古代,傳(chuan) 統技藝能很好流傳(chuan) 的原因之一,就是物資匱乏,人渴望有一技之長得以生活,選擇不多;而現代,民眾(zhong) 擇業(ye) 麵廣、待遇高,傳(chuan) 承人有時很容易被帶離,尤其是其中的年輕人。
因此,蕭國維將“商業(ye) 化”“年輕人”“抱團發展”等列為(wei) 非遺館發展的關(guan) 鍵詞。他注冊(ce) 成立文化旅遊公司,招募設計師,與(yu) 傳(chuan) 承人談合作,力促非遺文創化、商品化。
商業(ye) 化方麵,蕭國維將主流消費群體(ti) 定位在大學畢業(ye) 至結婚前的人群——“不僅(jin) 注重性價(jia) 比,也要個(ge) 性”。在他的既定方案中,非遺可以做“減法”,例如減少蜀繡、漆藝的製作流程、配色等,提高性價(jia) 比,契合年輕人的審美;也可以做“加法”,團隊推出的集雕漆珠、中國結、瑪瑙、紮染等元素於(yu) 一體(ti) 的“珠聯璧合”產(chan) 品,簡潔大方,寓意吉祥,目前“市場反響還不錯”。
他為(wei) 團隊招募了年輕設計師,讚賞年輕人“在ipads上三下五除二完成設計草圖”的速度和活力,也在小紅書(shu) 等年輕人喜歡的平台上注冊(ce) 賬號,分享心得,兼為(wei) 非遺館吸引客流。
最近,蕭國維還出任了重慶市渝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協會(hui) 副會(hui) 長,作為(wei) 行業(ye) 代表,他提倡大家“不要隻顧埋頭苦幹”,希望有機會(hui) 更多攜手,共促創新。
對於(yu) 兩(liang) 岸的文化經貿交流,蕭國維認為(wei) “最好的方式,還是多往來,多走走多看看”。蕭國維提到,這些年,來大陸生活的台胞越來越多,展示才華的舞台也越來越大。最近,他打算簽下一位在渝台灣插畫師為(wei) 設計師。“他的作品還蠻受歡迎,大陸大大小小的畫展,常常能見到。”蕭國維說,期待插畫和其他非遺的結合,能打開更多新天地。(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