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古窯洞,刻下新的時代年輪

發布時間:2023-12-21 11:17:00來源: 人民網-陝西頻道

  “走頭頭的那個(ge) 騾子喲哦,三盞盞的那個(ge) 燈。哎呀帶上了那個(ge) 鈴子喲,哇哇聽得那個(ge) 聲......”

  高原闊野,黃土大地於(yu) 冬陽暖照裏,攤開它粗大有力的手——溝溝岔岔、坡坡梁梁,都是歲月雕琢的痕跡。一排排依山開鑿的窯洞,錯落有致,宛如這幅大寫(xie) 意中不經意間留下的墨點。歌聲飄過,村前的小河也在這份熱辣辣的表白中“嘶嘶”開化,映出一河道蜿蜒的陽光。

  尋聲而去,拾階入巷,便走進了這750多歲的古村落——延安市延川縣甄家灣村。這裏有古窯洞97院258孔,是陝北地區現存規模最大、結構最完整的古窯洞建築群。這裏也是一片紅色革命熱土,1936年5月,毛澤東(dong) 同誌主持召開著名的太相寺會(hui) 時,後勤部隊住在甄家灣村甄世清家中。期間,當地老百姓不僅(jin) 積極籌糧捐資,還踴躍報名參軍(jun) 。

  從(cong) 脫貧攻堅到鄉(xiang) 村振興(xing) ,近年來,甄家灣村與(yu) 時代接軌、與(yu) 市場接軌,依托資源優(you) 勢,推進“三變”改革,推進鄉(xiang) 村旅遊業(ye) 發展。古窯洞又一次見證時代變遷,記錄下這個(ge) 古老村落向著更美好生活邁進的新章節。

  修舊如舊,還似當年味道

  作家史鐵生曾在甄家灣村度過兩(liang) 年知青生活,他在《我的遙遠的清平灣》裏用一句話概括了當年境況:“全是一座座黃的山峁或一道道黃的山梁,綿延不斷。”

  再入甄家灣,溝梁肌腠未變,往事卻如青平川遠去,綠了山岔、紅了棗子、肥了牛羊、換了人間。20多年來,村裏退耕還林、植樹造林,“黃的山梁”披上綠裝。近年來,延川縣將傳(chuan) 統村落保護發展納入全縣發展的“大盤子”。盤活“土資源”,吃上“文化飯”,750多年的古村落,可不是現成的“寶貝”?大夥(huo) 兒(er) 坐在棗子樹下一合計,說幹就幹。

  2017年,甄家灣村緊緊圍繞“古村落、遺址、古樹、曆史故事”做文章,確定將發展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作為(wei) 奔向過上“好光景”的敲門磚。“我們(men) 統籌考慮,對現存古窯洞,按照完整度分800元/孔、1200元/孔和1500元/孔三個(ge) 等次,引導農(nong) 戶將66院167孔古窯洞估價(jia) 入股,用於(yu) 發展影視、觀光新產(chan) 業(ye) 。對新村的14院64孔的閑置窯洞,按照2000元/孔標,采取入股或租賃方式,以每十年為(wei) 一個(ge) 周期,統一打造民宿酒店。”駐村幹部王恒說。

  村裏將所有古窯洞和閑置的新窯洞產(chan) 權流轉到村集體(ti) 經濟合作社,統一修複,統一改造。資源變資產(chan) 、資金變股金、農(nong) 民變股東(dong) ,村民們(men) 覺得“能成”。

  “傳(chuan) 承曆史,有機修複;新舊呼應,自然過渡”成為(wei) 大家一致認可的保護發展共識。修複用的建材都在原址上收集,並通過查閱資料和村裏老人回憶口述進行恢複,充分凸顯出陝北曆史和人文特色,確保相關(guan) 資源稟賦得到有效挖掘利用,逐步形成重點突出、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的區域格局。村裏還為(wei) 所有農(nong) 戶改造了窯簷石、建設了樹脂瓦窯頂,用當地石材鋪設了村內(nei) 巷道、硬化了入戶道路,建設汙水處理站、停車場。

  如今,步入古村,隻見時光從(cong) 石塊壘築的院牆上溜過,斑駁日影裏,雀起兔走。曲折蜿蜒的石板路上,冷不丁掉下來紅彤彤的棗子,“滴溜溜”沿著石子坡道滾落,引得遊客們(men) 嬉笑追趕去。歪脖子棗樹遒枝勁幹,依舊守著院子裏的石磨,村西頭的“表舅”背著半搭子雜豆,“嘎吱嘎吱”轉動起了磨盤,豆篋篋麵依然是他的最愛……

  複古彌新,留住鄉(xiang) 愁如許

  轉過石砌彎道,就走進了“甄姐小院”,幹淨整潔的幾孔窯洞映入眼簾,磨盤下麵還曬著一盤土豆片,平整的大炕上盤腿坐著幹練的婆姨,這一幀像極了電影《人生》的畫麵:巧珍盤腿坐在土炕上納鞋底,都道“米脂婆姨綏德漢”,誰人不知陝北女人出了名的精幹賢惠?

  “甄姐”是個(ge) 40歲左右的女子,本名甄春燕,就出生在這個(ge) 小院裏,90年代隨家人遷入新居,院子便空了下來,“我9歲離開的,當時它已經很破舊了,有的地方還是危房,不能住,就空置下來了。2017年,村上開始了修舊如舊,我們(men) 家這6孔窯洞,按1500元一年一孔的價(jia) 格把使用權轉到村集體(ti) 去了。”

  確定好“鄉(xiang) 村文化旅遊”的路徑,甄家灣又開拓了多個(ge) 衍生產(chan) 品,全力打造“千畝(mu) 黃花菜示範基地”和影視拍攝、寫(xie) 生創作、教育研學和傳(chuan) 統文化體(ti) 驗“四個(ge) 基地”。

  “甄姐”看到了家鄉(xiang) 的“春風”,決(jue) 定回鄉(xiang) 發展。“我放棄了經營11年的酒店,憑著在北京等大城市學到的本事,2020年回來了,投資30萬(wan) ,向村集體(ti) 又把自己童年的小院租了回來,還擴展了3孔。今年7月,我的小院開始試營業(ye) ,平時就是做個(ge) 農(nong) 家飯,接個(ge) 散客,3個(ge) 月不到就掙了六七萬(wan) !我就把他爸也叫回來了。因為(wei) 我感覺隨著馬上要播出的幾個(ge) 影視劇,我們(men) 村會(hui) 火的,我們(men) 能做得還很多!”

  最近進入旅遊淡季,“甄姐”又利用自己的空閑去當地婦聯學起了直播,在小院裏開了直播間,推銷當地農(nong) 副產(chan) 品。當網友們(men) 隨著直播鏡頭走進古窯洞,看到五六十年代的窯洞場景撲麵而來,路遙、史鐵生等名家筆下的陝北往事油然升起,紛紛讚歎,迅速圈粉。

  “甄姐”明白,“古”是遺產(chan) ,更是流量,“窯洞”是情懷,也是經濟。便從(cong) 自己兒(er) 時記憶裏仔細尋找光陰碎片,最大程度還原舊貌。

  “這木製躺箱,便是當年奶奶最體(ti) 麵的嫁妝。鋪炕的虎頭獅子床單,寓意多子多孫的刺繡石榴枕頭,煤油燈、大鍋灶、老瓷碗,還有上炕裏拴娃的石頭獅子鎖,我當年被石鎖拴住急得‘哇哇’哭鬧......”“甄姐”如數家珍地回憶起來,臉上洋溢著對未來日子的美好向往。

  又聽牧歌,以“文”澤育故地

  看到甄家灣村逐漸走紅,附近村的“後生”苗傑也被吸引過來,在這裏租了3孔古窯洞,直播賣小米。“今年9月才開始,到11月營業(ye) 額有73萬(wan) 左右,主播是村子嫁出去的女子,現在算是回到娘家了,上個(ge) 月工資是9000多元。”金傑還請了村裏兩(liang) 個(ge) 阿姨當保潔和助手,一天工作3小時,一個(ge) 月有1500多元錢。

  在金傑看來,現在僅(jin) 僅(jin) 隻是開始,未來的潛力很大。“最主要是這幾年村子接了不少影視拍攝,明年開始有一大批會(hui) 集中播出,我們(men) 的好日子還在後麵。”

  金傑所說的“影視拍攝”,正是甄家灣村圍繞“古窯洞”開拓的另一個(ge) “支柱產(chan) 業(ye) ”。巷道幹淨整潔,建築古樸典雅,農(nong) 家庭院錯落有致、村落安靜祥和……這種原生態場景,吸引了不少劇組來此取景。2019年甄家灣承接了《建國大業(ye) 》《紅色利劍》等影視劇組的拍攝,全年共接待10多萬(wan) 人次,影視業(ye) 綜合收入43萬(wan) 元,占村集體(ti) 經濟收入的40%以上。截止到目前,已有30餘(yu) 個(ge) 劇組來古村取景,同時,也成了繪畫寫(xie) 生、文學采風創作的明星村,村子重新迸發出蓬勃活力。

  嚐到“第一口糖”,大家思路開了,步子更有章法,又流轉新村閑置14院、64孔窯洞使用權,打造了“窯洞酒店”,專(zhuan) 門接待各劇組住宿。“一間100元,上個(ge) 劇組陸陸續續住了兩(liang) 個(ge) 月,11月的流水,大約有十幾萬(wan) ,這僅(jin) 是一個(ge) 劇組一個(ge) 月的收入。”包村幹部師文麗(li) 說。

  村裏還有一個(ge) 公認的“本土明星”張海芳,白淨的麵龐笑靨如花,略帶幾分靦腆,頭發縱使梳得一絲(si) 不苟,鍋灶上的活計還是行雲(yun) 流水,舉(ju) 手投足間都有著陝北女人特有的幹練豁達。今年近50歲的她這幾年已經參演了多部影視劇,“有時是演洗衣服,有時是站在主演身後不說話,有時是擺攤逛街的,一次100元。”張海芳說著,向大家翻著手機上的各個(ge) 留影,講述著在村裏“拍戲”的樂(le) 趣。

  不用“拍戲”時,她就承接起了劇組餐飯,在自住新居裏開了個(ge) 農(nong) 家樂(le) ,菜是自己家種的,柴火灶、手工饃,普普通通農(nong) 家飯,一個(ge) 月也要接個(ge) 十幾桌,“我一個(ge) 人張羅,做著飯的功夫,一年賺5萬(wan) 多元錢。”張海芳說。而像她這樣的“村產(chan) 演員”還很多,幾乎人人有參與(yu) ,有眼緣的一個(ge) 月能賺三四千元“片酬”。

  走出張海芳的農(nong) 家樂(le) ,已是午後2點多,日頭正晴好。河岸上、古樹旁、院牆邊、小院裏,坐滿了曬太陽的老人。“一道道那個(ge) 溝溝,一道道梁”,歌聲又起,放眼望去,田野間的黃牛正吃著草兒(er) ,放歌的村民揮動著鞭兒(er) ,陽光照著他黝黑的臉龐,在舉(ju) 起的胳膊彎處,放射成一個(ge) 耀眼的光環。

  “古窯洞這張招牌起來了,影視起來了,寫(xie) 生的人來了,創作的人來了,我們(men) 成了一個(ge) 文化村,吃上了文化飯。今年以來,全村還打造了70多塊‘微菜園’和‘特色果園’,戶均增收1200餘(yu) 元。未來,我們(men) 要繼續沿著這個(ge) 路子,把研學遊、種植采摘、農(nong) 業(ye) 旅遊做起來,把好日子緊緊拴住。”王恒說著。

  2019年,甄家灣村被國家住建部列入“第五批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名錄”,2022年村集體(ti) 經濟收入56.4萬(wan) 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2萬(wan) 元。目前有近20批次2000餘(yu) 名研學師生到古村研學,30餘(yu) 批4000餘(yu) 名繪畫寫(xie) 生、文學采風和考察團前來創作。

  夕陽下的甄家灣,老樹上的棗子紅了,孩子們(men) 的嬉鬧聲驚了剛下蛋的母雞,“咕咕”叫著。窯洞裏傳(chuan) 來“滋啦”炒菜的聲音,升騰起溫暖的人間煙火,農(nong) 婦套著驢兒(er) 樂(le) 悠悠地磨豆麵,村口的老漢們(men) 曬著太陽抽著煙,又給煙鍋裏放了把新碾的煙絲(si) ……

  古老的窯洞,正在新時代綻放出新的光彩,刻印下新的年輪。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