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跨越千年的曆史見證!國家文物局發布《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進展

發布時間:2023-12-21 15:10: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今天(21日),國家文物局發布《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進展。四個(ge) 項目分別來自陝西、湖北、湖南跨度上千年。既有展現中國古代祭祀製度的祭祀遺址,也有十六國至隋唐時期規模最大的獨立墓園。在湖南郴州市發現的渡頭古城遺址則是漢至六朝時期我國南嶺地區古代城市的重要代表。湖北荊州市的秦家咀墓地,發現大量戰國楚簡和文字,內(nei) 容涵蓋六藝、諸子、辭賦、術數、方技等諸多領域,是研究先秦時期的曆史、文化、思想的珍貴資料。

  祭祀遺址:陝西省寶雞市下站遺址

  下站遺址位於(yu) 陝西省寶雞市陳倉(cang) 區,地處秦嶺北麓渭河南岸的台塬之上,是一處春秋至西漢晚期的祭祀遺址。2020至2023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中國國家博物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單位聯合對下站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取得一係列進展。

  下站遺址總麵積約23萬(wan) 平方米,共發現祭祀遺跡1400餘(yu) 個(ge) 。目前,考古發掘各類祭祀坑99座。祭祀坑分為(wei) 長條形、長方形、洞室三種形製。春秋中期,祭祀坑主要為(wei) 南北向長條形,坑內(nei) 主要埋藏牛牲。春秋晚期,以東(dong) 西向長方形坑為(wei) 主,除動物犧牲坑外,最重要的是出現了車馬坑,坑內(nei) 埋藏實用車,車馬器形製與(yu) 秦公一號大墓二號車馬坑出土車馬器幾乎相同。

  戰國時期,車馬坑形製縮小,內(nei) 容發生變化,實用車開始向模型車轉化,並開始在車輿內(nei) 放置玉人、玉璜和玉琮,這種玉器組合一直延續至西漢時期。秦統一至漢代時期新出現洞室祭祀坑,洞室內(nei) 放置模型車馬。根據《史記》等文獻記載和遺址內(nei) 出土“密”字陶文等信息,基本確認下站遺址為(wei) 秦宣公四年(公元前672年)所設密畤。

  秦漢兩(liang) 代先後設鄜畤、密畤、吳陽上畤、下畤、北畤,分別祭祀白帝、青帝、黃帝、炎帝和黑帝,史稱“雍五畤”。下站遺址為(wei) 雍五畤之密畤(古代帝王祭祀青帝的地方),從(cong) 公元前672年延續使用到西漢晚期。隨著秦王朝的建立,雍五畤由諸侯國祭祀場所轉變為(wei) 大一統王朝國家的祭天祀典場所,係統展現中國古代祭祀製度和我國傳(chuan) 統禮製文化發展的曆史進程。

  獨立墓園:陝西省西鹹新區北城村墓地

  北城村墓地位於(yu) 陝西省西鹹新區,是十六國至隋唐時期的大型部族墓地。目前,已揭露出墓地圍溝1處,圍溝內(nei) 墓葬285座,取得重要成果。北城村墓地圍溝東(dong) 西長約350米、南北寬約260米,圍溝內(nei) 墓地麵積8萬(wan) 餘(yu) 平方米。

  考古勘探發現十六國至隋唐時期墓葬301座,目前已發掘285座。墓葬規劃有序,排列整齊,墓道均為(wei) 東(dong) 向。十六國墓葬位於(yu) 墓地東(dong) 北部,共38座,呈四列分布,墓葬形製均為(wei) 長斜坡墓道洞室墓,墓道均有二或三級台階。出土陶人物俑、陶騎馬俑、陶牛車、陶九盤連枝燈、陶灶等器物,其中,M452墓室內(nei) 發現土雕仿木建築造型,為(wei) 十六國墓葬中所罕見。

  北魏至西魏時期墓葬共101座,位於(yu) 十六國墓的南側(ce) 及西側(ce) ,等距離布置五列,墓葬形製基本為(wei) 長斜坡墓道單室洞室墓,僅(jin) 有1座為(wei) 磚室洞室墓。墓葬幾乎不見隨葬品,僅(jin) 個(ge) 別墓葬出土陶罐、陶模型榻等。其中M325出土有北魏“太和十三年”紀年墓誌磚,M135出土有西魏“大統十五年”紀年墓誌磚。北周及隋唐時期的墓葬共146座,分布於(yu) 墓地西側(ce) 和東(dong) 北部,墓葬形製有斜坡墓道洞室墓和豎穴墓道洞室墓兩(liang) 種,出土隨葬品較少,包括陶壺、陶盞、銅錢、銅帶鉤等。

  北城村墓地是迄今為(wei) 止發現的十六國至隋唐時期規模最大的獨立墓園,墓地布局清晰、規劃有序,延續時間長,生動再現了十六國至隋唐時期遷徙到關(guan) 中地區的少數民族與(yu) 漢文化逐漸融合的過程。

  東(dong) 周墓地:湖北省荊州市秦家咀墓地

  ——揭取竹簡內(nei) 容包括《久久術》即乘法口訣

  秦家咀墓地位於(yu) 湖北省荊州市紀南生態文化旅遊區,西距楚故都紀南城遺址約1公裏,是一處東(dong) 周時期墓地。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23年荊州博物館對該墓地進行考古發掘,其中墓葬M1093中出土大量竹簡,具有重要曆史價(jia) 值。

  M1093是一座戰國晚期的楚墓,初步推斷其年代為(wei) 楚宣王至楚威王時期(公元前369至公元前329年)。該墓葬為(wei) 帶頭龕的長方形豎穴土坑墓,為(wei) 長方弧形懸底單棺,出土隨葬器物19件(套),分別放置於(yu) 頭龕、棺外東(dong) 側(ce) 、棺北側(ce) ,2套竹簡位於(yu) 頭龕和棺北側(ce) 的竹笥內(nei) 。

  經過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第一階段室內(nei) 保護處理,共揭取竹簡3910枚,預計可綴合整簡1200至1500枚,字數約30000字。簡文的字體(ti) 為(wei) 典型戰國楚係簡帛文字,內(nei) 容經初步辨識,包括5類:(1)六藝類,包括《尚書(shu) ·呂刑》《孔子道秦穆公之事》《齊桓公問於(yu) 管仲》《凡民》《君子》《齊莊侯侵晉伐朝歌》《叔魚諫晉莊平公》等;(2)諸子類,包括《司徒狄》《後問於(yu) 元明》《四王五霸》等;(3)辭賦類,包括《隱語》等;(4)術數類,包括《九九術》《日書(shu) 》等;(5)方技類,包括《病方》《養(yang) 馬》等。

  秦家咀M1093是目前出土戰國楚簡數量、文字最多的墓葬,楚簡內(nei) 容涵蓋六藝、諸子、辭賦、術數、方技等諸多領域,是研究先秦時期的曆史、文化、思想的珍貴資料。尤其是出土《尚書(shu) ·呂刑》為(wei) 校勘傳(chuan) 世文獻具有重要價(jia) 值;《齊莊侯侵晉伐朝歌》《叔魚諫晉莊平公》豐(feng) 富了曆史人物細節,為(wei) 史學研究增添新的資料。

  古城遺址:湖南省郴州市渡頭古城遺址

  ——出土三國時期吳國簡牘等近1萬(wan) 枚

  渡頭古城遺址位於(yu) 湖南省郴州市臨(lin) 武縣,是漢代至六朝時期“臨(lin) 武”縣的治所在地。近年來,國家文物局支持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該遺址開展了係統的考古調查、發掘工作,取得重要收獲。

  遺址包括古城址(衙署區)、居民生活區、手工業(ye) 區和墓葬區。衙署區平麵近正方形,邊長約100米,衙署區四周外挖有壕溝。衙署區外東(dong) 北部約300米處是居民生活區;西北部10公裏處為(wei) 手工業(ye) 生產(chan) 區;墓地分布在衙署區外四周低矮山崗上,共發現3個(ge) 墓區,初步探明墓葬約400座,年代處於(yu) 西漢至六朝時期。

  2022至2023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衙署區中部、西北部區域進行了重點發掘,揭露出一處坐東(dong) 北朝向西南的大型長方形房址,其南北長22米,東(dong) 西寬8.5米。房址基槽、門道、道路、水井、活動麵等保存較好,初步判斷該房址為(wei) 六朝時期重要的衙署建築基址。房址內(nei) 及其附近的水井出土三國時期吳國簡牘等近1萬(wan) 枚,包括木簡、木牘、簽牌、封檢、削衣等,有“黃武六年”“黃龍二年”“嘉禾二年”等紀年,為(wei) 臨(lin) 武縣的行政文書(shu) ,內(nei) 容涉及臨(lin) 武縣行政區劃、賦稅、戶籍、屯田、礦冶等。

  渡頭古城遺址是漢至六朝時期我國南嶺地區古代城市的重要代表。考古發現構建了南嶺地區漢至六朝時期考古學文化發展序列,為(wei) 研究古代中央政權對南嶺地區的開發和有效治理提供重要資料。

  (總台央視記者 田雲(yun) 華 閆洪)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