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1+1|“砂湧”現場救援進展如何?災區各安置點有何變化?記者直擊→
截至12月20日16時,甘肅積石山地震致134人遇難。地震導致青海民和縣中川鄉(xiang) 金田村和草灘村發生局地“砂湧”,大量房屋被淤泥包圍、衝(chong) 毀,目前仍有13人失聯。隨著甘肅省救援基本結束,工作重點轉為(wei) 傷(shang) 員救治和受災群眾(zhong) 生活安置,天寒地凍,災區的安置情況如何?關(guan) 注甘肅積石山縣6.2級地震救援與(yu) 安置工作↓↓
青海民和縣:“砂湧”救援後續
受積石山6.2級地震影響,青海省海東(dong) 市民和縣發生罕見地質災害,地震引發“砂湧”造成砂土液化,大量泥土湧入兩(liang) 個(ge) 村莊,衝(chong) 毀部分房屋,造成人員傷(shang) 亡失蹤。12月20日,兩(liang) 個(ge) 村莊的救援工作,進展如何?
青海“砂湧”救援現場:仍有13人失聯
總台記者 葛修遠:從(cong) 青海海東(dong) 市獲悉,截至20日下午,地震已致海東(dong) 市21人遇難,目前仍有13人失聯。值得注意的是,失聯人數正在逐漸減少,而遇難者人數則在不斷上升。據了解,經過兩(liang) 天緊張救援,救援人員陸續發現了7名遇難者遺體(ti) 。在這次地震中,由於(yu) 砂湧地質災害的影響,沿河兩(liang) 岸的居民受到了很大衝(chong) 擊,很多失聯人員被困在兩(liang) 岸的民房內(nei) 。地震發生後,由於(yu) 部分人員無法取得聯係,救援人員與(yu) 當地群眾(zhong) 緊密合作,在家屬的指引下,通過人工搜索、搜救犬和生命探測儀(yi) 等手段,大致確定了失聯人員的方位。目前,救援力量主要集中在5個(ge) 點位進行不間斷搜索和救援。
青海“砂湧”救援現場:最難解決(jue) 的問題是什麽(me) ?
總台記者 葛修遠:“砂湧”出現後,呈現出一種非常黏稠、含水量高且質地緊密的土質結構。我們(men) 剛抵達災區就發現,它像泥水一樣鬆軟,是比較稠密的泥狀。由於(yu) 許多搜救點被大量淤泥包圍,人員隻能通過架設木板或鋪設油氈來減輕壓強,勉強到達救援現場。然而,大型機械根本無法進入,因為(wei) 據觀察,淤泥平均厚度約為(wei) 2至3米。因此救援人員采取人力先行方式,首先由人力進行搜索和清淤救援。在大型機械無法到達的地方,許多大型機械的首要任務是清除通往救援點道路上的淤泥。在草灘村的救援點,可以看到許多救援機械正在連夜不停地施工。主要任務是清除通往救援點道路上的淤泥,以便大型機械能盡快抵達救援點附近,清除救援點周圍的淤泥,從(cong) 而方便救援人員迅速對救援點內(nei) 部進行清理和搜索。同時,由於(yu) 距離較遠,許多機械采用接力方式將淤泥輸送到遠處。
青海“砂湧”救援現場:600多名救援人員不間斷搜索,也需人力挖掘!
總台記者 葛修遠:據了解,目前有600多名青海消防總隊的救援人員集中在5個(ge) 救援點上,同時配備了許多機械設備和操作駕駛員。由於(yu) “砂湧”狀態不穩定,白天太陽升起溫度升高時,它會(hui) 融化,變得非常稀軟。經常出現挖掘機挖掘後不久,周邊的“砂湧”就迅速回填的情況,因此挖掘難度非常大。同樣,夜間含水量高,溫度降至0℃以下時,“砂湧”會(hui) 結凍,對挖掘也會(hui) 產(chan) 生一定影響。由於(yu) 挖掘機無法及時抵達一些救援現場附近,隻能依靠人力進行挖掘。消防救援人員采取倒班製度,每2小時休息一班,不間斷地進行搜索和救援。這兩(liang) 天天氣寒冷,每天夜晚最低氣溫都低於(yu) -12℃。每位救援人員都準備了大衣和保暖措施。此外,由於(yu) 室外寒冷,也會(hui) 提供熱水壺,時刻為(wei) 大家提供熱水,以保持體(ti) 力和體(ti) 溫。
甘肅積石山縣:震後第一夜
隨著救援工作基本結束,12月20日,工作重點轉為(wei) 傷(shang) 員救治和受災群眾(zhong) 的生活安置。災區所需的帳篷、保暖物資,到位多少,缺口還有多少?醫療救治、即將到來的考研,如何保障?
記者探訪甘肅積石山縣最大安置點:從(cong) 900到1600
總台記者 趙旭:甘肅積石山縣最大的安置點,最大變化是帳篷越來越多,人越來越多。從(cong) 19日晚上的100頂帳篷,到20日已經有170頂帳篷。安置的受災群眾(zhong) 從(cong) 900多人增加到1600人。這麽(me) 多人員增加,無疑給保障工作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①電力和通信的保障得到了進一步升級。19日,大約有三分之一帳篷通電。現在,所有帳篷都已經通了電。透過帳篷透出的亮光,整個(ge) 安置區充滿了暖意。人員增加給通信帶來了很大壓力。實際上,整個(ge) 災區通信已經恢複到了震前水平。但是對於(yu) 像集中安置點這種人員特別集中的地方,通信仍然麵臨(lin) 不小的困難。多家運營商增設了臨(lin) 時基站,提供了信號增強服務。
②帳篷內(nei) 的一些細節調整。19日,整個(ge) 帳篷大概是“三棉一暖”:棉帳篷、棉被、棉褥子加一個(ge) 爐子(部分有爐子)。而20日,所有的帳篷都添置了爐子,並陸續發放了一些電褥子。當然,與(yu) 這些設施相配套的是消防人員的增加和備勤的增加,從(cong) 30人增加到60人。
③餐食變化。此前,還大量提供方便麵和解放軍(jun) 官兵帶來的一些燴菜,而現在,還有一些愛心人士提供的餃子、牛肉麵等美食。
④大家情緒的變化。相比19日,大家可能更加安定、積極。
記者探訪震中柳溝鄉(xiang) :救援物資如何通往偏僻鄉(xiang) 村?
總台記者 趙旭:與(yu) 大河家鎮相鄰的柳溝鄉(xiang) ,也是這次地震的震中。據了解,19日,那裏帳篷短缺,安置帳篷的人手也短缺。20日早上,我們(men) 來到柳溝鄉(xiang) 的鄉(xiang) 政府,也就是當地的應急指揮部所在地,發現大量物資正在排隊進入並進行集中分發。這些物資來自四麵八方,包括中央調派的物資,還有來自寧夏、四川等各個(ge) 省份的物資。搬運物資的人員和安裝帳篷的人員也來自四麵八方,不僅(jin) 有當地誌願者,還有人民解放軍(jun) 和各地誌願者等等。而如何讓物資能夠盡快抵達更偏僻的鄉(xiang) 村?這確實是我們(men) 最關(guan) 心的問題。我們(men) 注意到,柳溝鄉(xiang) 鄉(xiang) 政府是一個(ge) 大型物資集中點和分發點。在那裏很多大車進來,更多小車則是開出去,前往各個(ge) 鄉(xiang) 村,甚至到一些因地製宜搭建起的個(ge) 體(ti) 安置帳篷點上運送物資。實際上從(cong) 19日開始,這些物資已經從(cong) 更大的“動脈”向更小的“毛細血管”延伸。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