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運河,讀懂杭州
河通古今,脈傳(chuan) 千年。南來北往,千帆競流。
在華夏大地上,有一條大河揚波逐流千餘(yu) 年,為(wei) 中華民族經濟文化發展、社會(hui) 繁榮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她就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與(yu) 智慧的結晶——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貫穿我國南北,全長1794公裏,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dong) 、江蘇、浙江六省市,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水係,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線路最長的人工大運河。
千年蜿蜒的大運河,見證了曆史的興(xing) 衰沉浮。千年京杭運河史,就是一部運河城市發展史。杭州作為(wei) 京杭大運河的南起點,古運河穿城而過,千年曆史文化蘊藏於(yu) 此。大運河與(yu) 杭州相生相伴,讀懂了大運河,就讀懂了杭州。
翻開《浙江通誌·運河專(zhuan) 誌》,我們(men) 驚歎於(yu) 杭城人民利用運河因地製宜、修地利補天時、道法自然、改造自然的曆史。完善的運河水利與(yu) 航運體(ti) 係,是“錢塘自古繁華”的物質基礎,也是鑄就“求真務實、誠信和諧、開放圖強”的浙江精神之重要根基。
一
京杭大運河長江以南的河段,地跨蘇南、浙北,長323.8公裏,俗稱江南運河。其中杭州段北起塘棲,南至三堡,長約39公裏。
江南運河的開鑿,可追溯至春秋時期。據《越絕書(shu) ·吳地傳(chuan) 》記載,吳越爭(zheng) 霸時期的“百尺瀆”即為(wei) 溝通太湖和錢塘江的人工水道。秦統一六國後,開通了從(cong) 今嘉興(xing) 至杭州通錢塘江的陵水道。隋大業(ye) 六年(610年),隋煬帝下令開鑿南北大運河、拓浚江南河。至此,大運河杭州段基本成型。
唐代杭州城內(nei) 外河道已縱橫交錯、四通八達。五代十國吳越國專(zhuan) 設“都水營田司”“撩淺軍(jun) ”管理運河水利事務。宋室南遷,江南運河為(wei) 國脈所係,杭州及周邊運河網的開拓治理得到了朝廷的直接管理。
元末張士誠稱雄江南,為(wei) 方便軍(jun) 船往來蘇杭,開武林港口至北新橋、又南至江漲橋的河段,名曰“新開河”。明朝,新開河由杭州輻射周邊的航道基本定型。明末以前,杭州段已成為(wei) 溝通江南運河、浙東(dong) 運河、錢塘江和外海的水運樞紐。清代也幾次大規模浚治西湖及杭州城內(nei) 外河道,給運河商旅輻輳帶來極大的方便。
民國,漕運時代結束,大運河經濟意義(yi) 式微,杭州段依然是交通最為(wei) 繁忙的內(nei) 河航道之一。1989年2月1日,“雙流奇匯”工程再通大運河與(yu) 錢塘江。近年來,隨著《浙江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利用實施規劃》的實施,從(cong) 河畔人家到美麗(li) 小鎮、從(cong) 古橋渡口到文藝街區,亞(ya) 運場館沿河崛起,商業(ye) 遺存重煥生機,杭州段沿岸呈現出一派綠色生態、活力開放的現代生活景象。
二
運河千年流芳,錢塘自古繁華。京杭大運河不僅(jin) 是杭州興(xing) 起壯大的成長之河,更是杭州繁榮發展的命脈之河。當回顧杭州城市曆史的時候,可以說,沒有大運河,就沒有杭州城。
“杭州”之名首現於(yu) 史冊(ce) 是在隋開皇九年(589年),隋文帝楊堅完成統一後於(yu) 地方行州縣製,全國設241州,杭州為(wei) 其一,下轄錢唐、餘(yu) 杭、富陽、鹽官、於(yu) 潛、武康六縣。開皇十年,會(hui) 稽動亂(luan) ,隋權臣楊素駐軍(jun) 於(yu) 錢塘江邊的柳浦渡,大舉(ju) 興(xing) 建杭州城郭,後杭州州治從(cong) 寶石山遷至鳳凰山,為(wei) 日後杭州城建雛形。隋煬帝開鑿江南運河,進一步推動兩(liang) 晉衣冠南渡以來得到快速發展的江南經濟。杭州作為(wei) 大運河的關(guan) 鍵節點、東(dong) 南交通樞紐,一躍而“咽喉吳越,勢雄江海”,經濟迅速發展,政治地位得到提升和鞏固。
隋滅唐興(xing) ,唐帝國繼續對杭州內(nei) 外水係進行整治,最有名者當屬白居易。唐長慶二年(822年),白居易乘船沿運河之路赴任杭州刺史,期間浚治西湖,引西湖及臨(lin) 平湖水入大運河,保證了杭州城內(nei) 運河至上塘河沿線的農(nong) 田灌溉和長久通航。有唐一代,杭州的經濟、文化、人口迎來了發展高峰,終成東(dong) 南名郡。
五代十國群雄並起,中原戰火不斷,吳越國立足東(dong) 南,杭州成為(wei) 吳越首府,經國主錢氏數代經營,杭州“參差十萬(wan) 人家”“市列珠璣,戶盈羅綺”,一派繁華景象。後吳越納土歸宋,浙江未經戰亂(luan) 而入新朝,宋仁宗趙禎美名杭州“地有湖山美,東(dong) 南第一州。”杭州成為(wei) 宋朝士人圈的“網紅打卡地”,其中最有名的“大V”是蘇軾。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及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兩(liang) 次任職杭州,對運河、西湖進行了係統的規劃設計,並留下了名傳(chuan) 千古的蘇堤。北宋時,兩(liang) 浙路已是天下糧倉(cang) ,無數的糧、絹、綢、綿作為(wei) 賦稅通過運河源源不斷地流向京都。朝廷還在杭州設立市舶司,從(cong) 事海外貿易,是為(wei) “海上絲(si) 綢之路”,國內(nei) 的絲(si) 綢、茶葉、陶瓷等外貿熱門商品經大運河集中到杭州,再經寧波港發往朝鮮、日本、東(dong) 南亞(ya) 地區,杭州當時已成為(wei) 國際性商業(ye) 都市。宋室南遷後,杭州為(wei) 行在改稱臨(lin) 安府,政治地位和戰略地位達到頂峰,成為(wei) 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元、明、清三代建都北京,杭州政治地位雖重回江南一隅之地,但我國的經濟重心已完成南移,且仰賴大運河的漕運仍關(guan) 係著帝國的興(xing) 衰成敗,“東(dong) 南財賦地,江浙人文藪”,杭州幾百年裏一直為(wei) 江南核心城市。近代以後,大運河不複當年繁華,運河更多的成為(wei) 一個(ge) 文化標識,她給杭州留下了厚重的曆史文化寶藏,串起了文旅融合的黃金水道……
三
流淌千年的大運河給杭州留下了富集的文旅資源、豐(feng) 富的曆史遺存:古鎮、古橋、故道、詩文、戲曲、民俗……可謂熠熠生輝、縱橫古今。目前大運河杭州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an) 的點(段)共計11處,分別為(wei) 括拱宸橋、廣濟橋、富義(yi) 倉(cang) 、鳳山水城門遺址、橋西曆史文化街區、西興(xing) 過塘行碼頭等6個(ge) 遺產(chan) 點,以及杭州塘、上塘河、杭州中河、龍山河、西興(xing) 運河等5段河道,列入世遺的點(段)數量在全國運河城市中位居前列。
曾幾何時,無數文人雅士載酒揚帆、抒發胸臆,沿運河南下杭州,將飄香翰墨、筆墨丹青的絕倫(lun) 才情揮灑在這座江南名城的繁華中。從(cong) 唐代白居易的“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到南宋範成大的“明朝遮日長安道,慚愧江湖釣手閑”,再到明代餘(yu) 永麟的“坐賈行商寶貨煩,錦繡街衢百萬(wan) 戶”,真可謂,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縱有千種風情,待運河與(yu) 我們(men) 訴說。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第二次南巡,沿江南運河入杭州德勝橋新碼頭門,然後登岸經武林門入城。杭城運河風光讓乾隆帝興(xing) 致大好,作《至杭州行宮駐蹕八韻》一詩:“塘棲朝啟蹕,寶慶午維舟。策馬武林入,觀民文教修。湖山重到識,衣食永圖求。”今天,我們(men) 可乘運河水上巴士感受帝王南巡時的美景,停泊大關(guan) 、娑婆橋、江漲橋一帶,上岸可觀賞夾城夜月、陡門春漲、半道春紅、西山晚翠、花圃聞鶯、皋亭積雪、江橋暮雨和白蕩煙村等“湖墅八景”,登上廣濟橋、拱宸橋等千年古橋,映入眼簾的是清晰可識的文物古跡、曲徑通幽的寺廟庵堂、文化薈萃的博物館群、古典又現代的曆史街區……此時此刻,真可謂是一眼千年。
千百年來,大運河奔流不息,恰如中華文明生生不息、一往無前。大運河是杭州“城之命脈”,滋養(yang) 了杭州百姓,孕育了“錢塘繁華”。千年古運河,滿目是新景,雖滄海桑田、物換星移,大運河卻早已流動在杭州人民的生命之中。大運河體(ti) 現出的實幹、拚搏、開放、大氣等優(you) 良品質,將激勵杭州人民繼續在這條曆史長河中續寫(xie) 當今時代的詩意與(yu) 傳(chuan) 奇。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作者:王彬竹 作者係浙江省地方誌辦公室助理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