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成立思源研究院 打造科技人才“強磁場”
中新網上海12月21日電(記者 許婧)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擔任首任院長的上海交通大學思源研究院21日成立,將聚焦基礎研究領域,以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基礎醫學以及交叉科學為(wei) 核心,探索基礎研究管理新範式。
上海交大方麵介紹說,“思源”取自上海交通大學校訓“飲水思源、愛國榮校”,思源研究院將全力打造基礎研究領域青年人才的“蓄水池”,讓青年科學家有更多機會(hui) 、更大舞台,挑大梁、當主角、出大成果。
對於(yu) 前期已打下良好基礎的青年才俊,研究院將充分發揮好自身“孵化器”作用,依托經驗豐(feng) 富的思源導師,加強有組織科研,堅持目標導向牽引基礎研究,從(cong) 而打造最適合青年科學家成長成才的科研環境,重施肥而非收割,強化“助長不拔苗”,充分激發各類人才潛能,使之成長為(wei) 能堪大用的棟梁之“材”。
據介紹,思源研究院將從(cong) 管理體(ti) 製機製的係統性改革入手,創新基礎研究組織模式,深化人才和科研管理製度改革,建立符合基礎研究發展規律和支撐優(you) 秀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的研究環境。
思源研究院將建立以“大師薦人才、人才薦人才”等多渠道主動尋覓跟蹤機製,瞄準全球範圍內(nei) 基礎研究頂尖科學家和最傑出的青年學者,攻關(guan) 前瞻性、挑戰性、高風險、高價(jia) 值的科學難題。同時,在校內(nei) 的高水平基礎研究平台中主動遴選出一批勇闖創新“無人區”的優(you) 秀基礎研究人才。通過不拘一格的方式匯聚全球頂尖基礎研究青年人才。
同時,打破傳(chuan) 統評價(jia) 體(ti) 係,建立基於(yu) 好奇心驅動、從(cong) 興(xing) 趣出發的科研創新支持體(ti) 係,鼓勵人才探索未知之境,從(cong) 事顛覆性的基礎研究。建立10年長周期穩定投入支持機製,實施寬鬆評價(jia) ,不進行年度考核,不設定階段性研究目標,給予超常規支持。鼓勵甘坐“冷板凳”、勇闖創新“無人區”,營造崇尚自由探索潛心治學的學術氛圍。
此外,思源研究院將探索“1個(ge) 總體(ti) 協調機構+X個(ge) 學術實體(ti) ”的共建合育模式,“1個(ge) 總體(ti) 協調機構”由校長直接領銜,組建專(zhuan) 職管理團隊,暢通對話渠道,精準對接需求。“X個(ge) 學術實體(ti) ”為(wei) 人才提供頂尖的研究平台支撐。
成立儀(yi) 式上,上海交大物理與(yu) 天文學院教授劉江來、機械與(yu) 動力工程學院教授錢小石以及醫學院研究員葉菱秀被聘為(wei) “思源學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丁洪作為(wei) “思源導師”代表發言。
作為(wei) 此次首批受聘的思源學者,同時也是2023年“新基石研究員”的劉江來表示:“研究院的名稱叫思源研究院,不僅(jin) 取了校訓的前兩(liang) 個(ge) 字,也意味著,未來將有越來越多像我們(men) 一樣的科研人員繼續聚焦源頭創新、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希望能夠通過我們(men) 的不懈努力,加上國家、上海市以及上海交大對基礎研究長期的支持,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men) 可以向全世界宣布自己取得的原創成果。”
“板凳寧坐十年冷,文章不寫(xie) 半句空。長期穩定的支持有助於(yu) 基礎研究工作者沉下心來,花上個(ge) 三到五年去解決(jue) 一個(ge) 重要的問題。對於(yu) 冷門方向,特別是離工程化尚遠的研究,基礎研究的發展是難以脫離工程應用驗證的。一個(ge) 重要的科學問題往往是從(cong) 工程應用中提出來的,因此,了解產(chan) 業(ye) 現狀、關(guan) 注工藝、壽命、良率等中的科學問題往往是冷門領域破局的關(guan) 鍵。”錢小石期待基礎研究成果能夠賦能未來的變革性技術,在下一個(ge) 產(chan) 業(ye) 革新中留下上海交大的印記。
葉菱秀則說,“作為(wei) 一名基礎研究工作者,雖然我不知道我目前的研究是否能治病或者改變世界,但是這項研究如果能夠改變我們(men) 的認知,滿足我對生物界的好奇心,我覺得就已經足夠給我動力去探索,也值得我花時間和精力去研究。”(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