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間裏的“保健品” 花式收割老年人
“巧克力丸到貨了,那方麵不行的,趕緊聯係我。”直播間裏,主播推銷著手裏這款“大力丸”,他不明說這款產(chan) 品為(wei) 男士性藥,而是隱晦地暗示其療效,引導粉絲(si) 們(men) 購買(mai) 。
山東(dong) 省菏澤市公安局定陶分局食品藥品環境犯罪偵(zhen) 查大隊民警聶大力介紹,今年4月,警方接到群眾(zhong) 舉(ju) 報後,便開始偵(zhen) 查這起直播間假藥案。
經過調查,聶大力和同事們(men) 發現,這款被冠以“名貴中藥製作”“百年宮廷配方”的藥丸,隻是幾個(ge) 非醫學專(zhuan) 業(ye) 人士用藥粉和麵粉手工搓製而成,不僅(jin) 沒有保健食品必備的“小藍帽”標誌,還是三無產(chan) 品,被檢測出含有食品保健品中嚴(yan) 禁添加的西藥成分,最終菏澤市市場監管局認定其為(wei) “有毒有害食品”。
這是聶大力首次偵(zhen) 辦線上售賣虛假保健品案件,他發現,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保健品“坑”人事件開始頻頻出現在線上。隨著技術普及,老年人上網群體(ti) 也日漸增多,原先常在線下針對老年人售賣“靈丹妙藥”的那些人,開始盯上直播間裏的老年人。
新京報記者以“直播間”“保健”為(wei) 關(guan) 鍵詞,在某網絡投訴平台進行檢索,發現眾(zhong) 多相關(guan) 投訴信息。投訴內(nei) 容包括出售三無產(chan) 品、虛假或誇大宣傳(chuan) 等,投訴平台則包括多個(ge) 可以直播帶貨的平台。
此類直播亂(luan) 象仍在持續發生,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如今仍有不少主播在直播時誇大保健品的功效,宣稱可以包治百病。
為(wei) 了躲避平台審查,主播們(men) 通過替換違規詞、劇情演繹或展示圖片的方式暗示假藥假保健品的治療功效,且為(wei) 了防止直播間突然被平台警告或關(guan) 閉,主播們(men) 往往使用多個(ge) 賬號同步開啟直播,隨時切換。
直播間裏的“保健品”
今年四月,聶大力和同事們(men) 接到群眾(zhong) 舉(ju) 報之後,在直播間裏蹲守了一個(ge) 多月。有近十個(ge) 主播在直播時售賣這款“巧克力丸”,這些主播擁有一定粉絲(si) ,最多的粉絲(si) 超過50萬(wan) 。
在直播間裏,主播手裏拿著一粒黑色丸子,並不直言它的功能,隻一味地說“一吃就好”,然後引導粉絲(si) 加他們(men) 公布在主頁的微信,通過微信進行交易。
菏澤市公安局定陶分局得到群眾(zhong) 購買(mai) 的“藥丸”後,與(yu) 菏澤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合作,將樣品送至青島進行檢驗,發現內(nei) 含一種對人體(ti) 有害的物質西地那非,且含量很大。
5月29日,聶大力和同事們(men) 先在一個(ge) 主播常去直播的地方蹲點,在其直播時將其抓獲,又通過該主播供述出上線宮某。警方隨後找到宮某所在地,破門而入時,宮某正想砸毀手機銷毀交易證據,而“藥丸”早已被藏匿在洗衣機裏。
經宮某供述,其上線王某建便是直播間“藥丸”的生產(chan) 者。王某建向同住一個(ge) 小區的鄰居孫某買(mai) 來藥方。這些被冠以“名貴中藥製作”“百年宮廷配方”等名號的藥丸,實際上都是自行購買(mai) 原料,手工製作而成。從(cong) 直播間賣出的一萬(wan) 多粒藥丸流入19個(ge) 省市。
警方在王某建家中發現了糖漿、天平、網篩和各種各樣的原料包裝。聶大力說,他們(men) 的生產(chan) 方式非常簡單,就是揉麵、和麵,然後手搓藥丸,經過稱重後再包裝。這款所謂藥丸,實際上是三無產(chan) 品,經過檢驗最終被當地市場監管局定性為(wei) 有毒有害食品。在直播間以50元至100元一粒銷售,然而最初一級的代理售價(jia) 僅(jin) 要8元,而成本則更低。
聶大力指出,“藍帽子”是我國保健食品特有的標識,通常在保健食品的包裝或標簽上還需標有“國食健字”的批準文號,但即便是正規保健品也不具備疾病預防、治療的作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保健食品標注警示用語指南》中明確規定,在產(chan) 品最小包裝物的主要展示版麵上設置警示區,明確標注“保健食品不是藥物,不能代替藥物治療疾病”警示語。
以往,聶大力辦理的類似案件都是線下接觸式的,而現在以互聯網為(wei) 依托進行銷售,依靠主播的影響力獲利,由於(yu) 銷售者和消費者的空間被完全隔開,網紅主播們(men) 有了更多造假的空間。
實際上,這類直播間販賣假藥欺騙老年人的案件近年來屢見不鮮。2022年,淮南警方曾打掉一個(ge) 售賣虛假保健品的詐騙犯罪團夥(huo) ,26名嫌疑人各司其職,專(zhuan) 門在直播中偽(wei) 造專(zhuan) 業(ye) 講師身份,虛構治病經曆,誘騙老年人購買(mai) 他們(men) 口中各種各樣的“保健品”——成本幾塊錢的糖果,這一“糖果”沒有任何保健作用和藥用價(jia) 值,而該團夥(huo) 涉案資金2億(yi) 多元,資產(chan) 達2000多萬(wan) 元。
為(wei) 帶貨演繹各種劇情
“戴上項鏈,偏癱患者都直接站起來了,能正常行走了。”直播間裏的人扮演著偏癱患者,主播宣稱這款項鏈除了治療偏癱,還是“心髒病患者的福音”。
劉珍月(化名)的姥姥沉迷帶貨直播間兩(liang) 三年了,劉珍月說,姥姥時不時就買(mai) 回一兩(liang) 件保健品,有的是帶有“小藍帽”標識的保健品,有的是被誇大成能救人治病的固體(ti) 飲料。這一次,姥姥聽信了直播間裏推銷的這款項鏈。
這款產(chan) 品叫“活能派派石項鏈”,新京報記者查詢發現,有多家店鋪仍在進行售賣。
新京報記者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官網上查詢其資質,在境內(nei) 醫療器械(注冊(ce) )欄中輸入關(guan) 鍵詞,沒有查到任何相關(guan) 內(nei) 容。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第十七條,除醫療、藥品、醫療器械廣告外,禁止其他任何廣告涉及疾病治療功能,並不得使用醫療用語或者易使推銷的商品與(yu) 藥品、醫療器械相混淆的用語。
劉珍月發現,姥姥關(guan) 注的所有主播都是通過劇情演繹的方式直播帶貨賣“保健品”。帶貨往往在劇情演繹至討回公道的時候出現,主播為(wei) 了報複,說要將對方的“好東(dong) 西”虧(kui) 本甩賣。像追劇一樣,姥姥每天都會(hui) 看,有時候甚至看到淩晨一兩(liang) 點。
北京市華城律師事務所合夥(huo) 人律師甘仕榮指出,這種劇本演繹的帶貨方式,包含虛假宣傳(chuan) 行為(wei) ,涉嫌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
新京報記者查詢發現,多個(ge) 短視頻平台曾發布整治演戲炒作帶貨的
通知。2020年11月14日,快手平台發布首期“劇本、演戲炒作賣貨”專(zhuan) 項治理違規公告,對一些主播以“擾亂(luan) 電商平台秩序”進行處置,文中稱,這些主播“利用家庭矛盾、離婚出軌、團隊矛盾等與(yu) 商品銷售無關(guan) 的元素炒作,誘導粉絲(si) 購買(mai) 商品,嚴(yan) 重影響了用戶的購物體(ti) 驗、觀感體(ti) 驗,損害了消費者利益”。
2021年3月,抖音安全中心發布《“賣慘帶貨、演戲炒作”違規行為(wei) 處罰公示》,宣布平台已對賣慘帶貨、編造離奇故事、演戲炒作等行為(wei) 進行違規處罰。30天內(nei) ,抖音處理了相關(guan) 違規直播間446個(ge) ,封禁違規賬號33個(ge) 。
誇大功效等亂(luan) 象仍在發生
然而,各種直播亂(luan) 象仍在持續發生。不少主播在直播時誇大保健品的功效,宣稱可以包治百病,有的產(chan) 品詳情頁上不僅(jin) 沒有標注“藍帽子”標識和“國食健字”批準文號,而且沒有任何圖文介紹,甚至產(chan) 品圖上還打著馬賽克。為(wei) 了躲避平台審查,主播們(men) 通過替換違規詞、劇情演繹或展示圖片的方式暗示其治療功效。
12月7日晚上九點,短視頻平台“芸老大J解氣2號”直播間正在推薦一款“百草養(yang) 元方”的產(chan) 品,主播們(men) 分成兩(liang) 派,演繹著尋親(qin) 複仇的劇情。直播間的左上方寫(xie) 著“虛構劇情”,而右下角則是產(chan) 品鏈接。
主播們(men) 手裏拿著海報,指著上麵的字“肺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5年不用打針”……用隱晦的方式說著這款產(chan) 品的功效,然而產(chan) 品介紹頁卻隻有一張藥盒的圖片。
新京報記者點進該商品所在店鋪,還能看到不少類似的產(chan) 品,都沒有完整的產(chan) 品名稱,也沒有詳細功效介紹。
據新京報記者觀察,從(cong) 10月底至今,名字裏含有“芸老大”或“雲(yun) 老大”的賬號,每天持續同步開啟直播,演繹劇情,在複仇時推薦帶貨,而產(chan) 品往往被他們(men) 描述成能治病救人的靈丹妙藥。
11月8日,新京報記者在“芸老大X2號。蓬蓽生輝”直播間購買(mai) 了主播們(men) 聲稱的“華佗古方製作而成”的“片仔癀”,主播稱“失眠、眩暈,氣血兩(liang) 虛,片仔癀都能吃、都能治,能清熱涼血,得了褥瘡、疥瘡,也能拿片仔癀碾碎外用治好,跌打損傷(shang) 吃上就好”。
然而商品到手之後,記者發現,產(chan) 品包裝盒上明確寫(xie) 著“固體(ti) 飲料”,“本產(chan) 品不能代替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嬰幼兒(er) 配方食品、保健食品等特殊食品”。且產(chan) 品與(yu) 直播間主播描述的“幾歲都能吃,什麽(me) 人都能吃”不同,禁忌一欄處明確寫(xie) 著:孕婦、嬰幼兒(er) ,對配料表過敏者不宜食用。
資料顯示,真正的“片仔癀”是一種中成藥,由牛黃、麝香、三七、蛇膽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而直播間裏這款同樣名為(wei) “片仔癀”的產(chan) 品,實際上是固體(ti) 飲料。
《市場監管總局關(guan) 於(yu) 加強固體(ti) 飲料質量安全監管的公告》(2021年第46號),自2022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該公告對固體(ti) 飲料的質量安全、銷售宣傳(chuan) 、標簽標識等提出了諸多要求,如固體(ti) 飲料的食品名稱不得與(yu) 已經批準發布的特殊食品名稱相同;不得明示、暗示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保健功能以及滿足特定疾病人群的特殊需要等。
維權困難 查處麵臨(lin) 困境
因聽信直播間裏宣稱的“調節血脂、改善睡眠”,方子娟(化名)的媽媽也在直播間買(mai) 了很多“保健品”。
方子娟說,母親(qin) 的身體(ti) 不錯,但有些小毛病,比如骨質增生,平時睡眠也不怎麽(me) 好,她企圖用這些“保健品”改善身體(ti) 狀況。方子娟回家之後發現,這些產(chan) 品均為(wei) 固體(ti) 飲料和壓片糖果,沒有“小藍帽”標識,產(chan) 品說明裏也沒有提及保健功效。然而母親(qin) 對此並不了解,主播們(men) 在直播間裏將這些產(chan) 品描述成具有治療效果的“保健品”,她便深信不疑。
她曾以沒有“小藍帽”標識為(wei) 由,向視頻平台舉(ju) 報並要求退款,然而隻有一小部分退款成功,有的產(chan) 品被以未違規、超過售後期等理由拒絕退款,直至現在,有些店鋪已經關(guan) 閉。
劉珍月也曾多次向平台舉(ju) 報她姥姥下過單的直播間,但是即便舉(ju) 報成功,很快主播便會(hui) 切換賬號重新開啟新的直播。她還試著向產(chan) 品原產(chan) 地的市場監督管理局舉(ju) 報,但最後也都不了了之。
新京報記者也發現,這些主播往往會(hui) 打開多個(ge) 賬號同步開啟直播,有的直播間隻直播,不掛產(chan) 品鏈接,隻有少數一兩(liang) 個(ge) 直播間掛著產(chan) 品鏈接。但通常,他們(men) 都會(hui) 在直播中途放出字樣,引導粉絲(si) 點擊直播間右下角的賬號,進入有鏈接的賬號繼續聽直播。
子女們(men) 在舉(ju) 報,“爹媽們(men) ”卻沉迷其中。這種憑生活經驗就能判斷出的假保健品為(wei) 什麽(me) 能吸引這麽(me) 多老年人?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心理研究所王大華教授分析,由於(yu) 部分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一些難以根治的慢性疾病,他們(men) 可能更願意去嚐試多種不同的方法,“萬(wan) 一他們(men) 就成了那個(ge) 被治愈的少數幸運兒(er) 呢?”
此外,王大華的研究顯示,老年人相比年輕人更容易相信陌生人,而且比起“朋友”這樣的詞,直播間裏主播們(men) 喊著的“爹媽們(men) ”,一下子拉近了二者之間的距離,讓老人覺得自己頗受關(guan) 注,且從(cong) 心理上意識到自己是個(ge) 父親(qin) 或者母親(qin) 。像親(qin) 人一樣的用詞,喚醒了老年人的情感,讓他們(men) 更多地用直覺而非理性去進行判斷。
聶大力坦言了查處此類案件要麵臨(lin) 的現實因素,“送檢是非常困難的問題”,他說,無論是假藥還是假保健品,都需要市場監管部門先行認定。“鑒定是非常考驗偵(zhen) 查員的”,他說,假如說要抽查化肥是否合格,那就針對性地查氮、磷、鉀這3個(ge) 元素,但假如說某款產(chan) 品聲稱能包治百病,那送檢時查什麽(me) ,就成了一個(ge) 問題。
“很難找到突破口”,聶大力說,藥的每種成分都需要特定試劑和試紙去化驗反應,一項檢測費是300元左右,周期在一周左右。如果全檢,一個(ge) 藥丸大概要檢測200多項,花費六七萬(wan) ,周期也拉得很長。
讓老年人安全“觸網”
“因為(wei) 害怕而不去接觸,才是最大的風險。”王大華認為(wei) ,老年人並非容易上當受騙的群體(ti) ,隻是老年人受騙的代價(jia) 比較大。
王大華發現,大多數老年人仍是互聯網時代的被動接受者,她倡導終生學習(xi) ,鼓勵老年人主動擁抱時代的新變化。此外,老年人應該保持良好的家庭關(guan) 係,讓自己擁有必要的社會(hui) 支持,這樣比較容易尋求決(jue) 策建議,以便作出合理的選擇。
社會(hui) 各方也應該合力減少老年人被騙的可能性,王大華說,例如平台可以在法律允許的條件下,對老年人賬號進行大數據分析,更精準地排查可能存在的風險,並及時處理。
甘仕榮認為(wei) ,平台應該承擔起一部分監督的責任。他指出,監管此類事件的難點在於(yu) 應接不暇,違法主體(ti) 相對比較多,需要在技術上增加執法力量,例如將相關(guan) 直播平台接入市場監管部門執法平台。
“這些主播將非保健品說成是保健品,就是以假充真,製假售假,銷售金額超過5萬(wan) 元的,涉嫌銷售偽(wei) 劣產(chan) 品罪。”甘仕榮指出,在直播間裏售賣此類“保健品”,涉及平台、商家、主播和消費者這四類主體(ti) 。平台和主播是否承擔責任,得看他們(men) 是否明知此類產(chan) 品並非保健品,還聲稱係保健品進行售賣。
他說,如果平台參與(yu) 此類違法行為(wei) ,共同知假售假,就需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chang) 和被行政處罰的責任,情節嚴(yan) 重的,可能承擔共同犯罪的刑事責任。而主播如果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機構或者公司選取的帶貨產(chan) 品為(wei) 偽(wei) 劣產(chan) 品,仍進行銷售,符合法定入刑條件的,將構成生產(chan) 、銷售偽(wei) 劣產(chan) 品罪等罪名。
甘仕榮認為(wei) ,當下平台方應該加強形式上的審核和監管,要求主播和商家銷售的產(chan) 品必須有相應的許可或者認證,有相應的產(chan) 品合格證。另外對主播和商家售假行為(wei) ,平台介入處理後,及時按照規則賠償(chang) 消費者。
12月15日,新京報記者就直播間主播以劇本演繹方式賣“保健品”一事致電平台官方客服,對方提示,可申請退款,如果商家拒絕,則可以申請平台介入。若主播賣貨涉及違規,可以舉(ju) 報。
但賣假保健品的主播們(men) 並未全部消失。當晚接近十二點,主播們(men) 仍在直播間裏演繹著劇情,引導“爹媽們(men) ”購買(mai) 右下角的“靈丹妙藥”。
新京報記者 汪暢(來源:新京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